沈红
【摘 要】贝多芬早年精力充沛,一方面他学习海顿、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写作精髓,另一方面他潜心创作有着自己风格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意识。有着“小悲怆奏鸣曲”之称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三乐章在和声使用、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是带着强烈“贝多芬”符号的奏鸣曲,是他早期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关键词】贝多芬;风格;触键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71-01
一、第二乐章
(一)风格特征
这一乐章像贝多芬与自己内心的平静对话,其深处蕴藏着一股要时刻迸发的熱情。通过第二乐章我们能看出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喜悦;对人类崇高精神文明的认识;对战胜苦难必胜的决心;他音乐中的精神也是那一时代优秀人物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二乐章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桥梁”作用,它让人在紧张、戏剧性突出的前后乐章之前得到很好地缓解,避免了听觉疲劳。他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高声部的旋律像飘在空中一样贯穿全曲,旋律线条清晰自由,节奏极为精巧。为了弥补省略的展开部,有些地方把主题进行了灵活变化。此乐章在情感上是充沛的,但也要防止情感过度泛滥并影响节奏,从而导致庸俗化。
(二)演奏技巧
这一乐章是很柔的慢板乐章。触键上多用指肚,使得音色柔和、统一。这一乐章难点在节奏、装饰音的弹奏上。持续不断小音阶跑动,充分展现出钢琴音域宽广的优势,小音阶的弹奏要做到轻巧、清晰、准确。可单独拿出来用断奏练习,可以使手指独立性、指尖颗粒感加强。连续的附点节奏是和前后乐章的呼应,像是诉说着作曲家平静外表下狂热、不安的内心。三连音的弹奏要非常均匀,不可因为渐强而影响速度。第一部分结束在一个强奏的和弦上,与前面形成对比。进入到转调后的乐句时要马上恢复到之前的弹奏状态。尾声有三个声部,内声部是持续不断附点的弱奏;右手的高音声部由最弱的小拇指弹奏,练习时可分声部来解决,尾声属于主调音乐,主旋律在右手。左手的低音声部作为和声背景的铺垫也非常重要。变化音的出现使和声色彩发生变化,弹奏时要突出。旋律在渐弱中消失。
二、第三乐章
(一)音乐风格
这是一幅表达斗争、幻想、诙谐的漫画;有着典型的“贝多芬风格”。这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展现出男性精神蓬勃、刚强、斗争的一面;副部主题似女性崇高、细腻、带有歌唱性的特征,形成平静抚慰般的音响。这样的构思不仅紧凑简洁而且能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使得内在力量与炽烈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首作品的速度,要在快速的弹奏中给人以稍渐慢的一种幽默感;使音乐富有色彩;这需要演奏者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并能合理把握分寸;是对手指独立性、力量转移等技术的考验。
(二)演奏技巧
c小调、4/4拍、弱起、双手齐奏的开头形成一种紧张、焦虑、神秘的氛围;第三乐章是不安、快速的急板。1-15小节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四个小节形成一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和第一乐章一样给人一种疑问句的感觉。到了第12-15小节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的弹奏,给人坐立不安的动态感;内心纠结情绪加深,像要马上冲破这种情绪一样,力度越来越强;固定好指法,一气呵成。第一部分结束停在半终止上,左手的单音旋律加大力度突出。16-27小节情绪上稍有舒缓,但在速度上要与前面保持一致,这一段和第一部分在情绪上形成对比。27-36小节开始呼应主题,左手再现了主题的节奏,31-32小节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力量下沉,由指尖发力,手指带动手腕,整个身体的重心向左移动。37-40小节横跨三个八度的和弦在弹奏时一定要准确、有力。左手双音和右手的单音运用手腕断奏;八度加和弦的弹奏要正确运用手臂推送的力量。46-57小节左右手衔接要紧凑、自然。接下来的部分都是在另一个调上的反复。本曲115小节采用的是完全终止;突然而来的p,表示要减弱音力,在音响上给人以逐渐消失之感。118小节以戏剧性的主要主题在C大调安静的终止中溶解。119小节是带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在进行中多次重复着动机,力度逐渐减弱,最后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终曲。
三、踏板的使用
第二乐章是极慢的柔板,采用音后踏板来使乐句之间的衔接更加连贯、自然;休止符的地方踏板要及时放干净;六十四分音符的跑动使用碎踏板勤加切换;第三乐章以强调踏板为主,根据和声的变化来切换踏板。总而言之,踏板的使用要对乐曲有锦上添花之效。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蔺晓翔.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的节奏特点[J].北方音乐,2016.
[3]黄瑞科.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的第一乐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