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的个案研究

2019-05-27 10:33郑婷婷姚一凡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7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资助育人

郑婷婷 姚一凡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这一群体的主流文化,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存在个别学生的行为模式异化、价值观念偏离的现象,从而影响主流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开展资助的同时,要积极关注贫困生个体的成长。

关键词:贫困文化;资助育人;行为模式;价值导向

“贫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源自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五个家庭: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个案研究》一书中,从文化的视角对贫困进行研究。这里所研究的贫困文化是社会贫困主体的行为方式、思想心理和价值态度等。有学者在此基础上以高校贫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和高校特殊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心理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态进行研究,丰富了大学校园中贫困文化的内涵。

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的贫困文化为研究基础,分析不同类型的贫困文化表现,从而通过创新资助育人手段改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贫困”。

在高校经济资助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下,贫困生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越来越健全的保障,但在研究者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觉察、分析出贫困生群体中存在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行为方式有障碍、心理状态不健全、价值观念有偏差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开展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对高校中的贫困文化表现进行分析。

一、自卑的“套中人”:“贫困文化”中的行为方式

经济压力的负担、自我发展的局限、主流文化的期待是高校贫困生共同面临的现实,窘迫的经济条件难以满足95后大学生在群体消费中的支出,家庭环境难以提供其兴趣爱好、才艺特长的发展,社会、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注入的期待是其成长的压力之一……观念与现实无法实现协调的一部分贫困生则会通过其行为方式表现出其内在贫困文化。

小刘是一名大二女生,来自苏北某市,幼时遭亲生父母遗弃,5岁时被一名单身农民收养,8岁时养父去世,由养父的兄嫂接济。2016年进入大学,依靠助学贷款和为期三个月的暑期工资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研究者在为期一年的观察中发现她总是自习教室中最认真的一位,但班级组织外出游玩她很少参加,常常低头走路,偶遇同学老师时她总是神情局促,面对别人热情的招呼常常回应腼腆微笑。有同学在一次描述中用“套中人”一词对其进行形容:

舍友小A:她是一个很善良乖巧的女孩,我们宿舍有事情需要她都会默默帮助我们,但我们相约出去玩她总是婉言拒绝,我们知道她顾虑花钱,我们买回来共享的零食她也很少吃。从一开学她就在宿舍的床上装了一个围帘,晚上我们在书桌前玩电脑,她没有,就拉上围帘,可能是玩手机或者看书。

同学小B:我和她毕业于同一所高中,所以进入大学我们也经常一起上课,我的家庭条件也不太好,两个人会惺惺相惜。生活中她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姑娘,有一次她要买一副耳机,就通过每天就餐两顿,半个月就可以买了。但我约她周末去兼职促销,她都以自己不爱说话、不好意思为由拒绝。

从两名同学的描述中可见,小刘同学在特殊家庭背景之下的行为模式是特殊的。消费行为以节省为主,无过度消费现象;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社会参与度较低,甚至有排斥社交的行为;学习相对投入,但综合两学期成绩看来并非优异行列。

二、难融的坚冰:心理贫困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盐城工学院1~4年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运用SPSS软件对各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维度明显高于常模,其他绝大部分维度略高于常模,因此在生活中,这部分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人际关系冲突、嫉妒敏感和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自编问卷选项中,关于“如何排解压力”,69.4%被试选择玩游戏;关于“如何看待助学金公示”中,78.2%的被试认为“不愿意”,原因中有学生写下“能理解公示是为了公平,但全世界知道我是贫困生,更自卑”。有研究通过调查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做了四组冲突总结,即自卑与自尊的冲突、渴望友情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畏缩依赖与期待改变的冲突、善良朴素与嫉妒多疑的冲突。

三、贫困中价值判断:被“吊打”的自尊

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价值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社会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态度收到在经济、家庭、心理等因素影响,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行分析非常必要,其价值判断也影响其人生发展。研究者与一位大四应届毕业生潘某进行了深度访谈,潘某父亲早年去世,与体弱母亲依靠务农、低保生活,平时学习勤奋,但性格固执,访谈时潘某穿着时尚,全身上下“名牌”似乎和贫困生身份极不相符,研究者与其关于就业观、消费观的谈话如下:

问:即将毕业,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上是如何打算的?

答:刚进入大四时我是很矛盾的,想创业也想考公务员,我一直坚定要做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也从来不怕吃苦,创业的思路现在也比较明确,说白了,我就想用最快的速度成功。但最大的担心是即便我凑齐了创业启动资金,对未来我很害怕,一旦创业失败就是致命打击,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失败就当作历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失败等于从头开始,而对于我来说,失败是跌入深渊。所以屈从于现实我想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更适合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刻苦努力,就是想让别人看到我的光环,忽略我的家庭背景,公务员是个稳定、体面的工作,至少在身边人眼里是这样,我家在农村,公务员对于那里的人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工作。不管创业还是考公务员,说白了就是要么以后有钱要么有势,我知道有人看不起穷人,不能让人看不起!

问:在学校里也有这种被看不起的感觉吗?是想通过外在的形象摆脱贫困的印象吗?

答:说实话,在学期间我最怕申请助学金,大一大二我是申请的,但每次要去办材料,最后要公示,我知道这是正常程序,为了公平公正我理解,得到的资助帮助我在大学里减轻了很多经济负担,我很感激学校和社会。但只要贴着一个“贫困生”的标签,我的尊严就像被吊打,而奖学金是优秀的证明,所以我拼命学习获得奖学金,暑假里拼命打工,就想下一年我不用申请助学金,才能把尊严一点点挣回来的。其实我的衣服不是什么正品名牌,都是价格便宜的仿品,但表面看不出来,说出来可能您觉得好笑,我穿着这些“名牌”走在校园里甚至会多一点点自信。

与该生的访谈,感受到他对尊严的强烈维护,在就业观念上,目标明确,但就业观念存在明显偏差,择业的动机缺乏理性,这种偏差是经济、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共同导致的。据同学反映,平时该生性格比较偏执,有时候很偏激且难以纠正。该生的自我认知和消费观念存在偏差,对自身家庭情况处于排斥状态,消费行为存在异化,虚荣的消费心理严重。

四、结语:高校“贫困文化”逆转措施

高校环境与社会、区域不同,奥斯卡·刘易斯的社会学研究是基于国家、社会环境的分析,高校“贫困文化”的成因与社会贫困文化因素不尽相同,高校作为一个受教育机会相对均等的系统,学生群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校园主流文化相对稳定,因此高校“贫困文化”的成因更具综合性、独特性和内隐性。家庭和社会都不在本研究研讨的范围内,如何扭转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贫困文化,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有效开展经济帮扶以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内容。

(一)积极营造平等无差别的资助环境

高校在资助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家庭隐私,杜绝班级公开“比惨”评选方式,在合理公示的情况下,通过成立具有代表性的评议小组进行材料核查,并确保信息得到保护;高校的资助工作宣传,要立足资助政策背后真正的價值追求,而非通过展示贫困、消费贫困的“宣传表演”和建立在贫困学生尊严、人格基础上的工作实效展示工具;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要在此基础上打造价值导向正确的主流文化,鼓励和宣扬进取拼搏的学习文化、勤俭节约的消费文化、追求理想的职业观念等。

(二)拓展贫困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

经济贫困的束缚容易导致自信的萎缩,贫困学生在“低调”的自我设定下,部分群体在行为上呈现怯懦、自卑、封闭的状态,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生活中经济条件限制了能力的发展,很难寻求到自我成长、努力提高的有效途径。高校创造的各类实践平台,例如校园社团、班委会等,积极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深度实效的活动,例如模拟职场面试会、校园辩论会等,是促使这一群体融入集体、打破藩篱、提升自信的有效途径;此外,积极宣扬奖学、励学优秀学生事迹,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通过学校、同学直观的认可提升自信,也在积极的价值导向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对贫困生个体的关注和引导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以致于工作深度不够,绝大多数的育人提留在群体层面,而贫困生个体的成长经历是他们个体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触摸这个群体中个体的精神温度是高校需要深入开展的细致工作。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升群体的自信、团结,但个体的谈心、咨询才能真正挖掘学生不同的问题和本质,因此高校各个层级的助学工作者,在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的同时,要关注其生活、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成长,及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塑形。

参考文献:

[1]奥斯卡·刘易斯.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丘延亮,译.巨流出版,2004(03).

[2]刘佳.大学校园中的贫困文化,现代大学教育,2011(01).

[3]李明.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成长训练营”模式研究[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立项(思政专项)课题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品牌项目的打造与实践(2018SJSZ498);2018年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品牌项目的打造与实践(SZA201809)。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学生处)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资助育人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探析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琅琊榜》浅评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