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杨明川,石晓东,李邻峰,赵 暕,程海艳
手部湿疹(hand eczema,HE)是指主要发生在手部,不累及或很少累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皮炎[1]。手部湿疹对患者生活影响很大,社交关系也有负面影响,易引发患者焦虑情绪,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浪费。超过一半的患者认为手部湿疹妨碍了人际关系或日常活动[2]。一项人群调查显示,手部湿疹的点患病率估计大约为4%,1年患病率大约为10%,终身患病率为15%[3]。我国手部湿疹流行病学调查多以医护人员、教师等特定人群为主,而目前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中手部湿疹患者的就诊情况如何?其流行病学特点如何?临床特点如何?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本调查选取我国大陆15个省市、自治区的39家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取1~3名医生作为调查员,共54名医生。本研究已获得各参与调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获得参与患者的口头同意。
本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1日—9月30日。调查人群的纳入标准:参加调查医生门诊中诊断为湿疹、皮炎的所有患者。剔除标准:因某些特殊情况(如:精神异常、身体状况差等)不能配合调查的人员。
本调查采取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即一段时间内所有调查点参加调查医生门诊中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人群均为调查对象。现场调查由两部分组成:患者情况调查和医生临床诊断。参与调查的皮肤科医生对所有门诊患者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判断当时是否患有湿疹、皮炎,若为湿疹、皮炎患者,由调查医生进行询问并填写调查表,所有被调查者均需回答相关问题,儿童患者可由其父母或监护人代为回答。医生根据患者皮损临床表现进一步详细诊断,并判断是否有继发细菌感染。
1.3.1 患者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初发年龄、病程、瘙痒程度、皮损部位、皮损类型、既往史、诊断、是否有继发细菌感染等。瘙痒程度分为无瘙痒、轻度瘙痒、中度瘙痒、严重瘙痒。既往史包括过敏性疾病史、皮肤干燥史、婴儿湿疹史和屈侧皮炎史,其中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特应性皮炎。
1.3.2 判断标准诊断 手部湿疹根据安德鲁斯皮肤病学[4]进行诊断。继发细菌感染判断标准:凡有脓疱、脓液及脓痂为临床可疑细菌感染;干净的渗出、红斑、丘疹、苔藓样变为无感染。本调查中细菌感染定义为皮肤科专家根据患者皮损类型进行的临床感染诊断,未进行实验室检查。
调查数据通过 EPIDATA 软件录入计算机,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 Pearson 相关性检验及 Binary Logistic 回归等方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调查湿疹、皮炎类患者共9 393例,635份调查问卷(6.76%)因内容不全面被剔除,有效患者8 758例,问卷合格率为93.24%。其中仅累及手部湿疹的患者为6.99%(612/8 758),手部未累及的湿疹患者79.28%(6 943/8 758)。612例手部湿疹患者的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34%与 58.76%,P<0.00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手部湿疹患者平均年龄(36.0±17.1)岁,与其他类型皮炎无差异,病程(2.0±2.6)年,短于其他类型皮炎(2.9±5.1)年(P<0.05)。患者年龄主要以20~29岁(24.32%)及30~39岁(23.52%)为主,48.32%患者病程<1个月,75.60%患者病程<0.5年。
手部湿疹患者既往有过敏性疾病史、皮肤干燥史、屈侧皮炎史、婴儿湿疹史比例均低于其他类型皮炎;手部湿疹患者中无瘙痒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皮炎(6.86% 与2.97%,P<0.05);临床可疑细菌感染比例低于其他类型皮炎(6.05% 与13.93%,P<0.001)。手部湿疹与其他类型皮炎特点比较见表1。
表1 手部湿疹与其他类型皮炎特点比较 [例(%)]
本调查中手部湿疹患者最常见皮损类型为红斑(48.53%)、丘疹(45.10%)和鳞屑(28.76%),但后两者比例在手部湿疹和其他类型皮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0% 与47.30%,28.76%与26.63%,P<0.05)。而手部湿疹出现丘疱疹、水疱、斑块、苔藓样变的比例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皮炎(21.24%与16.17%,25.82%与 11.64%,15.36% 与 11.45%,22.39% 与 12.34%,P< 0.05)。
本调查612例仅手部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患者门诊就诊时医生诊断为手部湿疹374例(61.11%),角化过度性掌部湿疹65例(10.62%),汗疱疹56例(9.15%),变应性接触性皮炎32例(5.23%),刺激性接触性皮炎31例(5.07%),特应性皮炎13例(2.12%),其他诊断51例(8.33%)。
将参加调查的 39 家医院按照地理位置,每 5°纬度分为一组,北纬(N)20°~25°N包括广东省;25°~30°N 包括重庆、湖南省、江西省;30°~35°N包括河南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35°~40ºN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40°~45°N 包括辽宁省。不同纬度地区手部湿疹患病比例不同,20°~25°N为3.64%(41/1 126);25°~ 30°N为 5.66%(30/530);30°~35°N为6.46%(240/3 715);35°~40°N为10.46%(250/2 390);40°~45°N为5.12%(51/997)。其中以北京所在地的35°~40°N地区手部湿疹患病比例明显较其他地区高。
手部湿疹的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其独立变量包括:年龄、病程、性别、严重瘙痒、过敏性疾病史、屈侧皮炎史、皮肤干燥史、婴儿湿疹史、肯定细菌感染(表2)。其中病程、过敏性疾病史、屈侧皮炎史与手部湿疹的发病几率无相关关系。患者年龄每增长1岁,手部湿疹发生几率降低1.58%;女性患手部湿疹几率是男性的1.44倍;无瘙痒者患手部湿疹几率是重度瘙痒者的1.87倍;无皮肤干燥史者发生手部湿疹的几率是有皮肤干燥史者的2.47倍;无婴儿湿疹史者发生手部湿疹的几率是有婴儿湿疹史者的1.58倍;临床可疑细菌感染者发生手部湿疹的几率是无感染者的5.47倍。
表2 手部湿疹多因素 Binary Logistic 回归分析
手部湿疹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其中外源性和内源性因子起重要作用。外源性是指外界环境的影响,指的是与皮肤接触的刺激剂或变应原,内源性是指皮肤功能上的改变[5]。本次调查中仅累及手部的湿疹患者为6.99%(612/8 758),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01),与多数研究一致,女性手部湿疹患病率高于男性是由环境因素而非遗传因素决定的[6]。手部湿疹患者平均年龄(36.0±17.1)岁,主要以20~29岁(24.32%)及30~39岁(23.52%)青壮年为主,因手部是直接接触外界最多的器官,青壮年比老年或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变应原或刺激物进而易发展为手部湿疹。手部湿疹的分类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分别占比5.23%和5.07%。这些均提示应重视外界因素的作用。临床上可使用斑贴试验帮助患者确定过敏原,从而避免接触和反复发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嘱咐患者注意手部防护。
尽管手部湿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部湿疹患者的特应性疾病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在本次调查中手部湿疹患者既往有过敏性疾病史、皮肤干燥史、屈侧皮炎史、婴儿湿疹史的比例均低于其他类型皮炎,说明尽管特应性体质是患者产生手部湿疹的原因之一,但并不非常突出。
本次参与调查的手部湿疹患者病程短于其他类型皮炎,近一半患者病程<1个月,4/3的患者病程<0.5年,充分说明手部湿疹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有很强烈的治疗愿望。此外,本调查612例仅手部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患者就诊时,医生诊断为角化过度性掌部湿疹的比例相当高(10.62%),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鳞屑(28.76%)、斑块(11.45%)、苔藓样变(12.34%)的皮损特征,也反应出手部湿疹易迁延不愈,慢性病程的特点。诊断为汗疱疹的比例也较高(9.15%),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在夏季开展有关。皮肤细菌感染与部位含水量有关,鉴于婴儿皮肤比成人皮肤含有更多水分,新生儿皮肤中葡萄球菌的数量高于成人皮肤,其皮肤微生物群与成人湿润皮肤部位的微生物群相似[7]。手部皮肤尤其是手掌部相对其他部位含水量更低,这也许是手部临床可疑细菌感染比例低于其他类型皮炎的重要原因之一(6.05% 与13.93%,P<0.001)。
因本次流调为全国范围的多中心调查,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所在的北纬35°~40°地区手部湿疹患病比例明显较其他地区高(10.46%)。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环境中接触致病因子的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致敏物,可能会增加手部湿疹的发病几率,这反映出手部湿疹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也可能与经济发达地区就诊率高有关。
尽管本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皮肤科门诊患者的ICD情况有所贡献,但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包括:①参加调查的医院均为省会或中心城市的三级医院,就诊患者相对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医疗保险,并且此次调查的样本量相对于中国庞大人口较为局限;②受调查条件限制,本调查未进行患者职业及刺激物调查,也未进行如斑贴试验等相关检查;以上因素可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避免的选择性偏倚。
(致谢:感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对本次调查给予支持,感谢参与调查的医院、医生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