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企业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2019-05-27 11:17:52齐丽影
质量与市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成本法损失率损失

■齐丽影

(广州航海学院)

引 言

面对市场化经济形势,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并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收益,这样才能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质量提升需要成本投入,且成本投入与产品质量标准高低关系密切,质量标准过高,将会造成成本浪费,质量标准过低,将会难以满足客户要求,因此,需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得出最佳“组合”,并使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目标。

1 质量成本概述

质量成本在构成方面,包括质量和成本两个主体部分,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企业的产品和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因此,可以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和鉴定费用、质量事故费用两部分。质量成本数与企业生产总成本的范畴,但其存在特殊性,例如材料成本、运输成本、设计成本、车间成本等,对其进行概括性分析,质量成本的特点如下。

(1)质量成本针对的具体管理对象已经按照相应要求,完成相关设计,明确相应质量标准和生产成本预算,接下来需要进行质量成本计算。因此,质量成本计算工作,不包括中心设计费用、改进设计费用、质量等级提升费用、质量水平提升费用。

(2)质量成本受到不合格产品率影响较大,当出现不合格品或者为了预防不合格品的出现都会产生质量成本。所以,在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减少不合格品的数量[1]。

(3)质量成本费用构成,只是整个产品制造过程中与质量相关的部分费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必须对其明确界定和识别,根据相关研究,质量成本费用属于制造同质量水平产品最直接、最密切的一部分费用。

在新时期,质量成本则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广泛性、多样性、收益性、动态性四个方面。其中,广泛性,是指产品在多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功能齐全、价格合理、服务优良、环境良好,且注重市场的导向性[2]。多样性,是指在计量形式方面多样,货币计量形式只是其中一种基本和常用形式,兼顾开发和使用其他计量形式。收益性,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寻找资本投入与因此产生的质量收益之间最佳契合点。动态性,是指随着产品质量要求变化、标准提升,质量成本随之改变。

2 质量成本管理

2.1 质量成本管理目标

(1)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目标。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为可接受质量水平。质量水平受到质量成本之中可控成本和结果成本影响。其中,质量成本水平与可控成本属于正相关关系,具有趋同性特征,而与结果成本之间则属于负相关关系。当控制成本与结果成本数值相等时,质量总成本最低。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会存在一定缺陷率,而这一缺陷率在规定限值以内,符合质量要求。

(2)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目标高于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目标,以零缺陷作为质量目标。以现代的质量管理思想进行分析,内部缺陷作业和外部缺陷作业皆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成本,并不属于增值作业范畴,必须通过有效控制,将其完全消除,降低成本。预防作业被界定为增值作业,可以合理规划,并有效实施。检验作业属于预防作业的一部分,例如质量审计工作,需要一定成本投入,但属于必须换届,可以界定为增值作业。质量成本的最优水平存在与所生产产品达到目标价值之处。

2.2 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

(1)质量成本预测。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之前,需要进行质量成本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编制质量成本计划,预测精准度越高,成本计划合理性越强。预测主要依据为企业历史资料、质量方针目标、同行业质量水平、客户要求等,工作人员需要渡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汇总统计,明确不同质量要素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变化关系,估测在一定计划周期、一定目标下的质量成本[3]。

(2)质量成本计划。质量成本计划属于质量成本管理依据,制定基础为质量预测结果,需明确质量与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协同开展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选择货币计量方式,计算生产符合性产品质量要求,计划制定必须具有可行性,能够满足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支出。

(3)质量成本计划编制。在企业中,质量成本计划编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或者由其他部门、班组、车间等分别编制,然后交由财务部门审核,并提交计划部门下达。审核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需要修改的内容,必须告知相关部门,并明确修改的原因,为后续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4]。

2.3 质量成本分析预报告

(1)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质量成本核算的数据,明确质量成本的形成、变动原因,并作出客观评价,总结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数和管理薄弱之处。根据实践研究经验总结,不同质量成本分析情况如下:预防成本,当根据实际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或者产品可靠性时,需要增加预防成本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随之增加,成本费用加大[5]。鉴定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可靠性时,不合格产品率下降,质量保证性提升,因此,鉴定成本将会降低。主要因为产品质量上升,对于鉴定的依赖性下降,从而节约鉴定费用。内部缺陷成本,在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即可靠性时,内部缺陷成本下降,主要是因为减少了产品不合格率。外部缺陷成本,与内部缺陷成本相同,也会随之减少[6]。质量成本分析能够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并及时进行分析结果的使用,制定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策略,减少因质量与成本之间关系不协调,不科学而出现的效益低下问题。

(2)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报告,主要是指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形成相应的报表,然后上报到企业相关管理部门。这一报告可以作为后续工作指导和相关资料查询依据,为质量方针目标制定、质量体系评价和质量改进提供支持,使其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包括短期质量成本报告、多期趋势质量成本报告以及长期质量成本报告。

2.4 质量成本管控与考核

(1)质量成本管控。质量成本管控工作具有全过程性的特点,存在于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按照事态发展规律划分,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部分,常用的控制方法如下:限额费用控制方法、围绕生产过程重点提高产品合格率的控制方法、分区进行质量改进和控制的方法以及使用价值工程费原理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2)质量成本考核。质量成本考核能够对质量成本管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评价每个部门、个人等质量成本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奖惩,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整体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这一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成本指标考核体系。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能够,需要遵循系统化原则、有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保证整个指标体系能够便于使用,相关的评价信息便于获取,并可以量化分析,包含每个方面,体现综合性。不同企业在质量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时,需要根据企业现状和考核需求适当进行改进,凸显针对性,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设置,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3 企业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3.1 设置科学的质量成本构成比

质量成本构成比能够为不同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提供应用方面的理论依据,并与具体管理工作开展之间联系密切。经过实践研究,质量成本构成比设置过程中,为了获取质量成本最佳平衡点,通常选择典型质量成本横式图作为有效手段,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成本横式图

通过质量成本横式图可以得出,提高质量水平的情况下,对其他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预防和鉴定费用逐渐增加,质量事故费用逐渐下降,整体的质量成本费用将会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可以通过不同费用增减得出整体费用变化额度。这属于一种模型式的质量分析方法,简单明了,由此可见,单一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水平并不能够得到最理想结果,虽然事故费用有所下降,但预防和鉴定费用有所增加。相比而言,理想质量水平位于经济平衡点之上,质量成本总和最少。根据统计资料表明,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如下:内部损失成本相对较多,占质量总成本的比例在25%~40%左右,外部损失成本也相对较高,占质量总成本比例在20%~40%左右,鉴定成本所占比例变化较大,占总成本10%~50%左右,预防成本相对较少,约占质量总成本0.5%~5.0%。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质量成本管理需要注重质量和成本两方面的要求,既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有效进行成本控制,概括而言,即是使用最少的成本,达到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且质量标准不可过高或者过低,满足要求即可,否则一味的提高质量标准,将会造成成本浪费。

(2)质量成本构成较为复杂,质量提升可以降低残次品带来的成本损失,但却增加了鉴定和预防成本,这属于管理方面成本的投入,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考量不同成本支出情况,找出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平衡点,消除单一侧重某一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3)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技术、管理、环境、标准等多方面加强研究,考虑其他因素对于产品质量成本带来的影响,多角度采取控制措施,统筹兼顾,综合考量,这样才能实现质量成本管理的合理化。

3.2 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选择与应用原则

不同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原则。保证方法应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彼此之间能够有效配合。

(1)可操作性原则。质量成本管控工作相对较为复杂,不同的质量成本管控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使用,且具体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相关方面的专业素质和经验,有效利用一些高科技软件和技术促进具体工作的落实,否则将会影响实际效果。例如ERP、云技术等等。

(2)实用性原则。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是在多种方法配合下完成的,每一种方法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阶段和环节,解决不同的问题,满足不同的需求,做到科学实用。例如,质量成本法,还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发现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做好防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便捷性原则。实践过程中,不同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和现状各有不同,对于方法选择和应用必须体现便捷性的特点,减少应用难度,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3.3 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通常情况下,常用的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法分别为质量成本法、过程成本法以及质量损失法,下面对其详细介绍。

(1)质量成本法

方法介绍:质量成本方法主要是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收集、核算、分析、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之后,找出质量管理活动之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降低质量损失,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质量成本法注重对质量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质量成本构成和比例情况,分析工作开展常用的模型为PAF模型,即预防、鉴定、故障成本模型,得出内部成本因素。其中,预防和鉴定成本被定位为投入,故障成本则被定位为损失。

方法应用:首先,企业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自身综合实力和产品特点,综合评估和衡量,确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的要求。例如,一些大型矿业集团,可以使用质量成本法建立质量成本。其次,质量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预见性、判断性、对比分析的特征,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需要结合企业以往的情况和市场情况,综合考量与分析,得出预测结果,做到全面且具有战略眼光。其三,质量成本法需要服务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及时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质量成本的调整,体现灵活性。例如,市场对于产品质量要求提升,需要增加相应的成本投入,作为管理人员必须适当进行质量成本的调整。

(2)过程成本法

方法介绍:根据文献资料查阅,过程成本法需要对成本进行划分,形成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成本进行管理,实现节约的目标。其中,符合性成本可以满足用户的全部要求和一些隐性要求,是指现有情况下不发生故障时产生的费用。相对而言,非符合性成本则是指现有情况下发生故障时产生的费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按照成本来源情况,将其划分为实际成本和合成成本。实际成本是指经营财务部门要求的费用,信息来自于会计报表。合成成本是指非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在会计报表中没有直接显示,需要根据现有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而得出。简而言之,过程成本法注重质量成本过程管理,并归集质量成本管理费用,具体实施管理方案,重在落实。

方法应用:过程成本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三点。其一,过程成本法需要根据现有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和结论,因此,必须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全面,作为具体工作人员需要对信息进行核实,以免因信息问题影响过程成本管理的效果。其二,过程成本法注重与实际生产和其他业务工作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相关方面的工作开展必须即时进行,跟踪核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体现动态性特征。其三,过程成本法的应用还需要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服务于企业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好调控工作。例如,根据市场变化,需要适当增加某一方面成本,工作人员确定之后,应立即调整。例如一些以煤原料的化工类企业,可以根据流程性材料产品特点使用过程成本法,按照PAF模型确定质量成本科目,开展管理工作。

(3)质量损失法

方法介绍:质量损失是指产品形成时,因受到相关因素影响,产生质量低劣,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从而形成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这种损失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其中,有形损失主要是指故障费用,包括内部故障费用和外部故障费用两部分。通常情况下,内部无形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产品没有达到要求而返工、人机控制效率较低、机会丧失等因素引发的工作效率较低而产生的损失。外部无形损失来自用户满意度较低,从而形成未来销售损失。总体而言,质量损失法主要通过质量管理过程中,进行质量损失核算与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质量改进的依据。

实践过程中,企业对于质量损失判定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常用指标为“质量损失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企业报告期创造的价值与质量损失之间的关系。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一指标为决策制定、措施建立等提供依据。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开展质量改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质量损失率=(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工业总产值×100%

应用质量损失率评价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损失率越小,证明质量成本管理越有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完全消除质量损失率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质量损失率问题表现相对较为明显,为了有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评价,对于质量损失率控制在一定限值以内即可,这一限值的选择可以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还可以将企业以往的情况作为标准。

方法应用:质量损失法三级科目较少,便于实际操作,在现代企业之中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机械制造类企业,对于质量损失法较为青睐。具体应用过程中建议如下:其一,质量损失法的使用需要注重比较分析,将企业质量损失率与同行业和企业以往的质量损失率比较,分析当前质量损失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其二,将质量损失率与企业效益、成本管理投入、成本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当前企业质量损失率控制情况下,总结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性的采取防控策略,降低质量损失率。其三,质量损失率设置和管控工作开展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环节针对性进行,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做到细化研究,有效使用。例如,一些重要环节,质量要求较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损失较大,因此,需要尽量降低质量损失率,设置高标准,加强管控。

3.4 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应用的保障措施

前面已经对三种质量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选择与应用介绍,为了提高实际应用效果,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组建高水平质量成本管理团队。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对现有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不同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和应用技巧,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不同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知识,增强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力。关于有关方面的工作开展,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组织质量成本管理座谈会,或者由一些职业院校代理委培,提高实际效果。除此以外,质量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企业需要对所有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教育,提升其参与意识,积极支持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企业在有关方面,可以通过质量成本管理活动月、先进个人评比等提高员工积极性。

(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过程监管。质量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企业必须在有关方面常抓不懈,将质量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进行工作规划设计,及时进行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并评价质量成本管理效果,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

(3)通过考核激励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必须加强考核,合理设置管理目标,并将其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然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作为管理者、部门和员工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未能按照要求完成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的给予处罚,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使企业所有人员都能够重视质量成本管理,积极投入到质量成本管理之中。

4 结 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选择质量成本管理方法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合理进行质量成本比例的设置,明确质量标准与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最优点,并有效控制质量损失率,组建专业的质量成本管理队伍,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协调使用不同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目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猜你喜欢
成本法损失率损失
少问一句,损失千金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探究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7:00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带有治疗函数及免疫损失率的SIRS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应用数学(2020年2期)2020-06-24 06:02:38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8
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
海外星云(2016年19期)2016-10-24 11:53:42
2014~2015年冬季美国蜂群损失调查
中国蜂业(2016年3期)2016-09-06 09:03:17
基于直埋成本法的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