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颖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加上公众生存压力增大、不良饮食与作息影响以及内在因素干预等,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由于病症比较复杂,发病迅速且容易蔓延,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护理不当,将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心血管内科疾病常见的包括心肌炎、心律不齐、早搏、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等,这些疾病往往病史比较长,且治愈后如果患者不注意,也容易反复发作,所以临床上该病症治愈率较低,且病死率较高,并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内科患者由于受到病情影响,在住院期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1-2]。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除了做好基础治疗以外,还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进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护理服务水平也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所在院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调研区间选择为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从这段时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进行调研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每组各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59.6±4.5)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为(10.2±1.2)年。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为(57.8±5.1)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为(11.1±1.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病症类型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且均接受入院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症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建立个人档案,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同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给予患者必要的给氧治疗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和方法有:①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血管患者往往年级比较大,且长期受到病症折磨和影响,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等消极情况,这些情绪如果不给予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就会增加治疗负担,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对患者病症进行解释,让患者意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和患者加强沟通,注意语气和说话方式,给予患者更多的安慰、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同时要对患者不良情绪对病症的影响等作出说明,对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进行全面讲述,针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通过观看视频影像资料、发放宣传小册子、收听音乐、现身说法等活动,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放松身心,时刻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对病症科学性认识,从而积极配合开展交流和治疗,及时将自己的情况和医护人员反映,更好地对症治疗和护理。②做好心功能监测。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较迅速,且容易引起很多突发情况,严重时会伤害到患者的心功能,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所以护理人员要密切监视患者的新功能情况,通过借助常规心电图检查或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全程监视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和医师进行沟通,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急救等。③加强药物指导。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就是药物治疗,为了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用药前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症情况,并进行试验,确保不发生过敏反应等情况才能进行用药,用药前护理人员还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向患者讲解用药的意义、基本方法,不同药物的作用、用量、用药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前告知患者,并对处理和应对方式进行讲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④加强营养饮食、卫生护理。一方面要引导患者合理膳食,科学搭配每日餐饮情况,少食多餐,并多吃蔬菜水果等,避免摄入刺激性或者高蛋白、高脂肪物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卫生环境护理,每日对病房进行巡视,确保病房内温度、湿度、通风等适度,同时对患者床褥等进行定期更换,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等情况,加强口腔护理,引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严格按照探视制度做好家属探视等工作。
1.3 观察测评指标:主要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者康复,视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的改善,且逐渐趋于好转,视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总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比值。同时运用焦虑、抑郁症状测评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进行测评,分值越高代表不良情绪越严重,最高分分值为10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成非常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维度。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较满意例数之和和总例数的百分比比值[3]。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引入t检验、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统计结果:根据表1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测评结果:由表2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抑郁、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测评得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测评得分比较(
观察组 50 治疗前 7.10±0.41 7.64±0.52治疗后 2.20±0.11 1.54±0.26对照组 50 治疗前 7.11±0.24 7.72±0.24治疗后 4.20±0.27 3.83±0.24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由表3统计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近年来随着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通过实施优质护理,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病史长,配合治疗依从性差等情形,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卫生护理、营养护理等,从而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减轻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尊重患者,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患者进行沟通,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平等的关系,进而更好地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周期,促进尽快康复出院,降低病情复发和蔓延的风险[4]。
当然,优质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既要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并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护理方式进行对症护理,才能有效提高护理的有效性,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总之,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