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润 段先翠
(1 云南省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 保山 678000;2 云南省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 保山 678000)
抗精神病药物是指主要治疗精神分裂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的类药物,主要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精神药物两种。大多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机制繁复,药物不良反应便成了是否选择使用某种药物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药物代谢和肝酶的影响,目前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消化性系统反应,其他精神系统反应,代谢内分泌不良反应等[1],也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的身心负担[2]。本研究回顾性观察本院114例精神科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的114例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精神科药物进行治疗后不良反应及检测指标的报告,并进行回顾性探究。所有精神科患者均来自我院精神科医师或药师回报的事件报告表。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114例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病历,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综合探究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展规律及相关指标检测,考量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1.3 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建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发生白细胞降低或升高率为43.06%,血泌乳素升高率为15.97%,流涎发生率为57.64%,体温调节障碍发生率为50.69%,胃肠道不良反应率为36.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现女性患者有74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发生情况高于男性,见表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①白细胞降低或升高:在一般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中,氯氮平是最容易引起该症状的出现,第二是氯丙嗪。由于白细胞出现异常后,容易出现高烧、无力及咽喉炎等症状,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对此,在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应定期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查,对出现白细胞数量减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关升白细胞药物进行调整(如:利血生等),白细胞升高患者一般可达(10~20)×109[2],一般中性粒细胞也会随之升高,并且出现云絮状阴影的X线胸片,但是若无其他明显不适,白细胞数量可在补液观察后自行降低到正常水平;②血泌乳素升高: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高泌乳素血症[3]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4]。高泌乳素血症引起的月经失调、停经、骨密度降低、、性功能障碍、泌乳等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生活质量下降。抗精神病药物属于阻滞脑内多巴胺发挥作用,有相关报道显示,血泌乳素的升高可能与结节漏斗的多巴胺通道阻滞有关系。当患者出现此指标升高时应给予如溴隐亭类药物进行辅导治疗;③流涎: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本研究发生率高达57.64%,一般以患者晨起打湿枕巾的面积进行衡量,轻者出现零散的打湿,严重者可出现打湿枕巾12 cm2现象,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夜间呼吸困难,慢性缠绵性咳嗽,全身症状不显著,但X线摄片出现细小支气管炎性浸润阴影的显像,可能是与夜间吞咽反射有关,至今仍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的有效手段;④体温调节障碍:诸多抗精神病药物也会出现患者体温升高的现象,多伴随白细胞数量的升高。但一般是由于对下丘脑的作用诱发的体温调节或高或低,其症状类似感染,患者仍无明显病灶或不适症状,临床给予密切观察即可恢复;⑤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多精神科药物治疗都会出现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为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其他运动不自主障碍的出现,临床有时会误认为是胃肠道感染,一般治疗无明显作用,需停药进行药物纠正,并及时大便检查,一般不存在红细胞和脓细胞,临床无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克恢复正常,严重者给予相应补救措施。
表1 精神科不良药物反应及指标检测所占比例分析[n(%)]
随着现代快速生活节奏和工作量的双重压迫下,近年罹患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呈逐步上升趋势。而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抗精神科药物和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以氯丙嗪为代表的典型抗精神病药[5],主要治疗躁狂症,当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上。但精神类药物大多病理相似,因此,临床采取用药时应该避免在相似药出现重复过量现象,更要注意精神药物与其他药物合并产生的不良反应,尽量采取单一用药,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临床使用精神科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复杂各异,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临床理应提高使用精神类药物的科学合理性,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倡导用药单一性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