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德化瓷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019-05-26 02:15郑先觉孙兰
工业设计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先觉 孙兰

摘要:德化瓷塑胎质细腻,透光性好,在技法上,吸取传统木雕、泥雕的长处,融木雕、泥雕、瓷雕技艺于一体。在政治、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独特的材质与造型表现出清雅恬静,温柔细腻、自然洒脱的艺术魅力,而传承与推广瓷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展德化瓷塑产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塑;传承与保护

中国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11-0123-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一种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保留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德化制瓷业历史渊源久远,其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制瓷技术逐渐成熟,明清二代期间发展到顶峰阶段。德化窑烧制的白瓷,因胎体滑润致密,色泽乳白似象牙,光泽闪亮、洁白如玉,如凝脂冻玉博得了“象牙白”“猪油白”之美称,在西方被称之为“中国白”。形态各异、造型质朴的瓷塑作品在德化地区很早就已出现,其中尤以宗教人物雕塑如观音、达摩、八仙等瓷像等发展最为突出。明中后时期的何朝宗更是在学习前人雕塑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八字口诀“瓷雕”技法,这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代传承下来,造福了一代代德化人。

1德化瓷塑艺术的特征

1.1得天独厚材料优势

当代德化瓷塑艺术之所以誉满天下,这既离不开德化陶瓷艺术家高超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也基于其陶瓷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知,德化白瓷号称“中国白”,它是目前中国白瓷中最好的一种,这归咎于德化瓷土的含铁量相对其他瓷土最低,二氧化硅的含量非常丰富,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而成,烧制后玻璃的成分多,其瓷质的白度也高达85%以上,这一系列原因使得德化瓷塑的胎质细腻,透光性好,看起来就像“珍珠”一樣,纯净洁白无瑕,高贵典雅,厚重大方,如凝脂冻雪般隽永脱俗。同时,原材料粘性大,可塑性非常强,便于手工捏塑而不断裂,能为陶瓷艺术家创造出不同的高难度瓷塑作品。德化瓷塑大体上分为两种成型,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二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因为其白瓷中含铁量低,带有晶莹的光泽,这样的特性实际上更利于注浆成型,当胎体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时,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它这种细腻、轻巧飘逸的审美格调与其它陶瓷产区的瓷雕艺术区别开来,形成了中国瓷塑独特的艺术形式。

1.2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

德化瓷塑艺术在技法上融木雕、泥雕、瓷雕技艺于一体,形成了精工细刻、线条回润、疏密均匀、柔和典雅的技艺特色。一方面吸收了福建传统雕刻技艺,另一方面,以明代何朝宗为代表的雕塑家将德化窑瓷雕技艺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八字口诀工艺技法的创造使德化瓷塑达到了精雕细缕、工巧逼真的效果,形成了德化瓷塑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瓷雕艺术的新纪元。比如“捏”,通过拇指、食指、中指将塑性强韧的粘土材料捏成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形象。“塑”是通过添加可塑性粘土材料来补充作品需要重构的地方,增加作品的立体效果,使作品的结构更加清晰。“雕”,用刻刀把多余的部分削减。“刻”通过刻刀刻画出衣纹线条、眉线等细节,使作品更加精致。“刮削”,在雕、刻的同时,用平刀横向和纵向刮削,使工作表面更加平整,过渡更加平缓。“切割”利用雕塑刀使作品更有棱角。“接”是把雕塑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贴”是将精细的细节粘贴在作品上,突出作品的细腻、丰富的内容。其中,捏塑组合成型的方法最为惊人,堪称杰作。对于人物雕塑的手脚、头饰、服装可进行分别塑造,再无缝粘贴、做工细腻逼真,数百年来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独具魅力特色而广为传承,也成为当代德化瓷塑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德化瓷塑造型上追求丰满、圆浑的风格。雕塑家塑造手法特别,他们通过对掐泥的精准、塑贴的恰当、扭转力度的把握、精彩瞬间的捕捉,以及随性的竹制工具的压、划、刻、有意无意的保留指甲余痕等技法,使人叹为观止。同时,它强调对“线条”的使用,依据不同人物形象造型,来构思、突出线条的表现力,追求一种意境,这意味着雕塑家在充分挖掘材料性能和内部潜力时,对传统表现技法进行了突破和超越,使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灵性。他们将人物造型表现方式与德化白瓷材料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表现瓷塑的物化形态,使雕塑造型达到了耐人心弦的形象效果和审美情趣,使德化瓷塑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1.3多元化的题材选择

德化县地处泉州,基于泉州很早盛行佛教,唐代就有“泉南佛国”之称,因此,德化瓷塑在题材选择上大多数宗教题材,如八仙、达摩、观音、寿星、文昌帝君、释加牟尼、罗汉、关羽、弥勒等。人们习惯于将信仰与审美融汇一体,使瓷塑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天真活泼的内在生命力。其中观音像最具特色,不同的创作者通过不同的立意处理和创作手法上的不同,造就出造型多变,神态各异,衣纹装饰别致,规格大小不一,呈现出出千姿百态、各臻其美的艺术效果。比如何朝宗的《渡海观音》,造型仪态婉然,面容端庄典雅美丽,表情沉着镇定,双眼低垂沉思。人物的形态生动准确,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做工严谨,人物形神兼备、出神人化。整个雕塑丰腴媚态,虽神情端庄、细致,表情令人不厌其烦,但更接近生活中的人,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除了观音像,其他佛像如罗汉、观音、道士、童子、文士、渔翁等形象也是雕塑家喜好的题材,这些造像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宗教造像的仪轨和比例随着宗教的世俗化,总体形象基本趋向写实,神情略有夸张,但是还在雕塑人物塑造抽象化、写意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当代德化瓷雕创作题材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上由单一转向了多元,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充分挖掘当代艺术市场所乐意接受的题材,如文化名人、花卉草虫、山水、观念题材等等,其中如《屈原》《刘三姐》《大风歌》等瓷雕作品,其人物形象无论其大小,都让人觉得人物的连贯动作凝结在最美丽和生动的时刻,有似于摄影定格,固定的动态凝固成为三维图像,充满活力、生动自然。再如陶瓷观念艺术,艺术家利用现代的造型设计语言,采用解构方法和运用裂釉的肌理效果,使作品达到一种现代韵味与自然融合的装饰效果,让人感到视觉的艺术审美愉悦及张力。

2德化瓷塑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2.1发挥生产性方式的传承优势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德化瓷塑技艺其独特性、原真性、整体性、民俗性在整个“非遗”生态系统内还没有实现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它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被置于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下。首先,我们要在践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艺”的原则基础上,以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瓷塑产品展示的可视性、瓷区生态建设的景观性、陶瓷产业项目的文化性、城乡发展的统一性为目标来发挥“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带头作用。德化瓷塑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技艺类文化产业,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进行生产性方式的保护,即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其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是实现技艺型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以尊重民间文化自然存在、自然传承方式为前提,瓷塑艺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嫁接、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打造成聚集性文化产业,以其聚集产生的化合作用和裂变效应形成最新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德化瓷塑产业发展,使保护成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2.2优先保护传承人的生存环境

民间传人是德化瓷塑得以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这些手艺人掌握着最为纯熟的制作工艺,基于多种原因,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当今德化瓷塑己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我们必须做到对传承人的艺术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授予其相关荣誉称号并予以表彰,组织相关专家就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才能做到实质性的传承。传承人的传播与发展在促进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产品销售的同时,也对技艺传承人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意识,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承担起德化瓷塑技艺活态保护作用的责任。因此,德化地方政府应该落实相关保护的政策,政府以发放补贴的方式保障瓷塑艺人在产业不景气时所需的基本生活经济来源。对有优秀的传承人发放一定的补助金,鼓励其多带学徒,发挥传帮带的技艺传承方式,做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人才也不会流失。這样在加强对德化白瓷自然资源载体的保护的同时,也培养社会民众对传统工艺劳动过程的关注、理解与兴趣,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3结语

德化瓷塑技艺其生产技术,烧成技艺、文化内涵、窑炉结构等文化科学现象独具特色。德化瓷塑艺术独树一帜,它就像一根纽带,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是中世纪海上贸易之路的主体,确立了中国瓷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瓷塑技艺作为多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活态特征需要正确的传承途径,发展德化瓷塑产业是传承与推广瓷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最好方式,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德化窑瓷塑在秉承宋代瓷塑技艺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传统手工雕塑技艺八字诀,这种雕塑工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是中国德化多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传承与保护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6YBA161):2016年湖南省教育教改一般项目(编号:2016-396);201 8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成果项目(编号:XSP18YB2093);201 8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成果项目基金项目(编号:XSP18YB2156);201 7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编号:17C0663)。

参考文献

[1]余国富.德化、石湾及景德镇瓷塑艺术之比较[J].雕塑,2006,06:50-51

[2]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孙兰“非遗”语境下长沙窑陶瓷传统技艺传承与产业复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 (07):143-147.

[4]赖荣伟.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J].中国陶瓷工业,2010 (12):51-54

作者简介

郑先觉/1976年生/男/湖南常德人/硕士/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雕塑、陶艺(湖南湘潭411201)

孙兰/1979年生/女/山东高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与陶艺(湖南湘潭411201)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