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红字“绝笔”信

2019-05-26 14:26杜浙泉
老友 2019年5期
关键词:末尾口琴封信

杜浙泉

学习、仿效、借鉴他人无可厚非,但切忌盲从,更勿生搬硬套,否则易闹笑话甚至出乱子。我对此除耳闻目睹外亦有亲历,最早始于儿时。

我自幼随父母在青岛居住,念至小学二年级时,农村老家突生变故,7天之内祖父与其母双亡。在铁路工作的父亲身为独子,放心不下孤身的祖母,但又不能放弃工作,考虑再三,只好令我迁户口,回去陪伴祖母。时值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小学为适应春播秋收,仍沿袭旧规,放春、秋、寒三个假,跟城市不一致;我本已6岁上学,又“跳”半年,当了插班生。

祖母不愿求人,让我给父母写信,明知赶鸭子上架,我也只好应承,便取出祖父生前用剩的空白竖信纸横着写,学父亲以前来信所用的抬头“父母亲大人安好”。母亲很快回信:我儿会写信啦,为娘高兴啊,想要什么尽管说!

我正琢磨回信,祖母家的远邻户主投井自尽了。其搭在门板上的遗体被人们往家抬时,恰巧经过我跟前。随即有六七个妇女在谈论,对死者走这条路颇感惊讶和惋惜,我一言不发地静听。原来,有人发现村外井台摆着一双鞋和一堆花生壳,空酒瓶压着一封信,信的末尾有“绝笔”二字。村妇中有自语者:“绝笔?什么是绝笔?”一位“明白人”说:“绝笔就是‘不写啦,就到这里的意思。”

过了两三天,我将一封写给父母的信交给乡邮递员。这封信有“创新”,一是用红色墨水写的。说来甚是有趣,当时没有现成的红或蓝色墨水卖,于是有人想到用圆形片状物化水充当墨水,有个同学化了一小瓶红色的,我和另几个同学图新鲜好玩,洗净钢笔里原先的蓝水,汲了满皮囊红水,且以正好写信派上用场而自喜。还有个“创新”之举是我在信的末尾另起一行,加了“绝笔”二字。这个刚刚道听途说而学来的词儿,意思很明显,乃是“就到这里”,余话下封信再写。在落款后边隔几行,我又添了个括号,里边写的话至今记得一字不差:给俺买个口琴吧,口琴又叫洋笙。

翘首以盼地等到母亲的信,岂料竟是劈头盖脸的一通数落责问:“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红颜色的笔写字吗?你懂得‘绝笔的意思吗?红字本已吓我一跳,‘绝笔更是令我震惊。原想发封电报或是赶紧回去一趟,你爹揣摩,你既然要口琴,说明平安无事,这才改为先寄这封短信。”母亲在信的末尾口气陡缓:“随寄口琴和两斤橘子,收到即时回信;我儿毕竟满打满算才八岁半,何况小孩子喜欢模仿,但为娘十分纳闷,用红笔写信和‘绝笔二字,你是怎么学来的?回信定要细细相告……”

此事落下的“话把儿”历经数十载依然不衰,直到我退休回到青岛定居,在母亲88岁大寿的家庭聚会上,当弟妹们忆往昔重又提起时,母亲仍不忘调侃:“你们几个都是十几岁才开始写作文,恁(你们)大哥那封瞎胡‘创新的信虽说让我一时受到惊吓,但也乐了一辈子。要是留到现在,肯定成咱家的文物啦!”

雖说这只是童年的一件糗事,但其体现了年幼时我好学的一面,更是家人相聚时的一剂调味品,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乐事!

猜你喜欢
末尾口琴封信
布吉的口琴
“0”的读法和要领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给我写封信吧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你好,口琴
应修人到邮局去
奇怪的信
蜕皮的季节
Playing wit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