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5-25 08:47赵秀荣张凤英毛淑芳杨佳琦王玲玲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循证研究组

赵秀荣,张凤英,毛淑芳,杨佳琦,王玲玲

(承德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河北承德 067000)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对指导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其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循证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但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实践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创新,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分析、解决问题、交流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1]。基于此,本研究在我校临床本科学生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承德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因专升本学生来源不同,前期所学基础课程有所不同,故予以剔除。所纳入的两个班级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级所开设的前期基础课程、学习进度等均一致。其中研究组134人,采用基本教学法联合研究性教学;对照组133人,采用基本教学法。两组学生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续宝等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4版)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教研室主任对研究过程进行咨询及指导,其他教师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调查及分析工作。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基本教学法,包括传统理论讲授法、讨论法、文献分析法等。

1.2.2 研究组:研究组在采用与对照组一致的基本教学法的同时,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法包括:①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主要在治疗性研究的循证实践中采用此种方法。学生根据教师预先给出的案例构建临床循证问题(即PICO问题),然后根据构建的PICO问题查阅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作出临床决策建议;学生应用PPT展示整个研究过程及结果,由评价组(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依据评价标准作出评价;最后,教师对研究作出总结,整个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主体,按小组方式进行,教师对学生数据检索的结果、文献评阅的全面性给予等适当的指导。②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科研选题章节,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科研设计。③以项目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在本课程的选题与立项、研究方案选择及设计等内容,动员学生自主选题、查阅文献,并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设计、实施、分析和撰写论文或报告。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经历了科研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④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在临床研究方案章节采用,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1.3 教学效果评价 评价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⑴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获取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包括以多种形式获得的随时性评价和有目的问卷调查。①随时性评价包括教师课堂提问、观察、测试、批改实习报告,通过QQ、微信等方式获得的有关学生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整改。②问卷调查:在完成本课程授课内容后、终结性评价之前进行。调查问卷在参照文献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设有封闭式条目和开放式条目,包括学生对本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认可情况、能力的培养情况,以及对研究性教学方式的评价(此部分仅研究组学生填写,对照组学生不填写)等内容,要求学生逐条填写完成。⑵终结性评价是全部课程授课结束后,应用统一试卷对学生进行终期考核,两组学生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相同,考试题型均为综合性的临床案例分析。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用(±s)描述,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用百分率描述,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

2.1.1 随时性评价:发现的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态度等方面。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予以解决;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本次课结束前或下次上课时集中解决。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对两组学生的教学进度做出统一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2.1.2 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发放及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对照组133份,两组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研究组有107人认为教学效果好,占79.9%,对照组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是76人,占57.1%,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62,P<0.01)。认为本组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临床问题构建能力的百分比,两组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本组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精神、科研思维、循证理念、综合分析能力的百分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研究组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90.3%(121/13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方式合理,79.1%(106/134)的赞同根据标准和自己的观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93.3%(125/134)的认为能公正地对他人进行评价,89.6%(120/134)的赞同以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评价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8.9%(12/134)的建议将学生自身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附表 两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方法认可度的比较[n(%)]

2.2 终结性评价 研究组终结性考试成绩为(84.12±7.775)分,对照组为(77.68±8.501)分,研究组学生终结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63,P<0.01)。

3 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高等教育迫切呼唤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着眼于学生逻辑分析、问题分析、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对研究问题的提出、分析、评价、整合与创新;在策略上,强调合作性、体验性;在效果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作为临床医学基础学科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循证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此,本研究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研究组学生采用基本教学法联合研究性教学,对照组仅采用基本教学法。结果显示,研究组中79.9%(107/13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并且,研究组中认为本组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精神、科研思维、循证理念、综合分析能力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学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精神、科研思维、循证理念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研究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本研究提示,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文献报道的研究性教学是适合学生的教学的结果一致[3]。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有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采用的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方式合理,赞同以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价组进行评价,同时多数学生认为能公正地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根据我校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考核现状,结合学生的建议和国内外课程考核的方式,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动态化,师生评价互动化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精神、科研思维、循证理念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但在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互动评价等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研究性循证研究组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