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 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服务社会、反映民族精神和表达社会思潮的使命。当代舞作为重要的舞蹈形式,对舞蹈界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尤其是当代舞的编创方式,打破了过去舞蹈单一且死板的编创模式。本文以原创舞蹈《安全区》为研究对象。对舞蹈《安全区》的基本素材来源、精神内涵、作品表达和舞台表现力等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究原创舞蹈的基本编创理念和手法,以便揭示舞蹈编创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安全区;当代舞;舞蹈编创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35-02
中国当代舞是中国历史和意识形态、大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艺术产物,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种之一,当代舞在追求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的同时,还融合了国外的舞蹈艺术和中国历史故事,对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舞蹈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依靠人体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定主题。常见的传统舞蹈的编创中,创作者主要依靠动作設计来展现一种精气神。然而,随着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代科技的发展,那些过去的舞蹈形式虽然可以长存,但是正在逐渐地失去吸引力。所以,超越简单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心灵的真实呼唤,这才是舞蹈该有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当代舞一方面必须大胆创新,另一方面也要保留传统舞蹈的精华。
一、作品选材
舞蹈编创的三大步骤包括选材、结构和编舞。其中,选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编者对生活和人生体验的反馈,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露。舞蹈既然是一门艺术,则其必须具有服务功能。编创者在选材过程中就应当明确自己编创舞蹈的目的是什么,要给予观众何种体验。
(一)阐述真实事件,让历史在舞蹈上获得“重现”。
当代舞《安全区》,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安全区内人民的真实状况。当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步淡忘,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将其“重现”,让和平年代的人们铭记那段苦难岁月。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选材一方面避免了舞蹈的“内容空而大”,另一方面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以真实事件为背景也说明了当代舞是以表现客观现实为基础,强调再现性表现的特点。
作为当代舞的特征,阐述真实事件是编创者在选材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很明显,当代舞《安全区》符合这个特征。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中,或许很少提及“安全区”这个概念,然而它是真实存在的。南京沦陷时,南京市内便划分有“避难区”,亦称作“安全区”。战争中,“安全区”实际上并不安全,在此生活的人们整日惶恐,生活在恐惧当中,死亡随时降临。因此,笔者认为,编创者如此选材的另一个原因应当是想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所受的折磨。编创者在此并没有直接选择以战场为题材,反而转向战场之外人民的生活境况,或许能够更客观地展现抗日时期的中华大地,这也是一种创新。
(二)展现民族精神,与观众内心产生共鸣。
当代舞《安全区》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第一,舞蹈主要通过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们的抗争精神。当代舞虽然需要创新,打破传统的编创模式,但是传承民族精神是不变的主题,这一点也正好和《安全区》相吻合。其次,现代科技的运用完全可以制造出震撼的氛围,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击观众内心深处。如此,不但突出了编创者对历史的反思,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该选材下,编创者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就能和所有国人的爱国情感相统一,产生更好的观众反响。舞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所存在的作用必定和接受者相关,不然便失去了意义。当代舞《安全区》无疑将强大的民族精神在无形中传递给了每个观众,虽然感受到了悲伤的氛围,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仍极具感染力。
二、作品结构
结构即“骨架”,它在作品中承载着支撑作用,是统一舞蹈立体形式和内容的立体框架。简单而言,结构将舞蹈从头到尾沿着故事主线进行贯穿,避免了舞蹈的杂乱无章。当代舞《安全区》的结构分为四层,即平缓前奏中的凄凉、主旋律中的痛苦挣扎、空袭后的悲惨以及结尾的难逃死亡。正是这么一种结构布局,《安全区》让观众清晰地看清整个故事脉络,看到了人民的求生欲望,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体会了敌人的冷酷残暴。
前奏虽平缓,却奠定了悲怆的基调。表演开场时,舞台上演员们站成一排,在寒风中蹒跚摇曳,营造出了凄凉的环境氛围。他们共同仰望天空,举起颤抖的双手,又相互依靠,抱成一团,仿佛在寻求一丝生的希望。主旋律的节奏鲜明紧凑,人民在生死边缘徘徊。如果说前奏只是奠定了背景,那么主旋律部分就直接呈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恐惧。不论是打滚、蜷缩、后退、趴下还是搂着已经死去的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气息。人们蜷缩在一起,灯光聚焦,防空警报拉响,预示着空袭的到来。人们围成圈,张开双臂等一些列紧凑而夸张的动作呈现了惨烈的程度,然而最终他们还是一个个倒下了。最后的结尾,在敌军的扫射中,《安全区》成了坟墓。这一点正好和舞蹈的开端相呼应,凄凉的环境早已作出暗示,人们的挣扎最终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三、动作设计
舞蹈是肢体语言,它的存在是源于情感表达、事件描述和思想传达的需要。动作语言十分繁杂,动作设计中,创编者需要注重动作的象征性、传意性和简洁性。
舞蹈动作整体上能表达内容的含义,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动作。《安全区》的动作设计中,十分注重动作的象征性。在编舞的过程中,编导没有采用传统舞蹈那种相对抽象的肢体语言,而是选择生活化的动作。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动作中融入了部分双人舞的特征。
演员跪地,双手前伸,随后逐渐抬头,双手垂直向上,象征着在残酷环境中寻求希望。而后一系列的站立、拥成团、后退、相互扶持等动作,则是描绘他们面对真实环境时的自然反应和自我保护。当演员列成4排,他们的双手向着上方乱抓,脚步杂乱,实际上是对人物内心恐惧的最直接的表现。在《安全区》的后半段中,存在双人舞的动作元素,创编者将演员分组,两两背靠背进行舞蹈,随后有人倒下,另一人则进行搀扶。这些动作的设计,不但是一种创新,更直接体现了生命陨落时的悲伤。
整体而言,当代舞《安全区》中的动作设计相对直接而简洁,不晦涩,用简单易懂的动作象征人物的内心和现实的残酷。整个舞蹈具有规律性,前后发展井然有序,配合舞蹈动作,能清晰展现故事脉络。传意性,一般是指将舞蹈的中心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然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故事的条理、前后主线的一致和规律性的表达,应当是传意性的基础。整个《安全区》中,编创者设计的主线大概为“平静的前夕-敌人入侵-人民挣扎,寻求希望-逐个倒下-集体杀害”。由此可见,编创者对脉络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思维能够沿着主线走,已经达到传意的目的。
四、音乐运用
背景音乐的起伏加强了舞蹈的节奏感,而模拟音效的出現更是为舞蹈渲染了真实的背景氛围。音乐和舞蹈共存,没有音乐,舞蹈就没有了灵魂。
创编者在《安全区》中使用的音乐包含了打击乐和管弦乐,整个音乐的节奏感相对强烈紧张。音乐和舞蹈一样,是一种艺术,当舞蹈动作不足以完全表达舞蹈内容,则需要采用音乐作为补充。《安全区》的创编者之所以采用大量节拍鲜明的背景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氛围的营造。节奏感越强,越能让观众神经紧绷,并且也能和台上舞者有力的动作相呼应。此外,很明显,音乐中充满了大量的鼓声,随着节奏的不断变化,鼓声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当然,舞蹈中有两处也采用了舒缓的音乐,有利于舒缓观众情绪。
模拟音效的使用,体现了现场的真实感。模拟音效在其他舞蹈类型中十分少见。编创者在《安全区》中采用了三次,包括风声、防空警报和枪声。这样的编创方式,能够进一步明晰作品的结构,有利于观众理解音效之后舞蹈动作的含义,呈现一种真实感。如果说,动作设计已经可以传达创编者的思维模式,那么音效的运用则是对这种模式的深层次展现。这一点对于笔者今后创作舞蹈具有借鉴意义。
五、服装设计
舞蹈服装设计主要是为了展现外部人物形象,体现了创编者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上文提到,《安全区》在人物塑造中,创编者以学生为代表,并且明显设计了抗日时期典型的学生服装。实际上,该舞蹈中,创编者的服装设计主要有3个风格,即学生装、平民装和旗袍,除了旗袍,其他服装的色彩基本上偏素。
当代舞《安全区》中,三种风格的服装的出现实际上代表了三类人。舞蹈中的服装设计遵循民族特色,换句话说,尊重特定时期的服装特点,或出于艺术表演目的,将服装艺术化。《安全区》中的服装设计,还原其本来面貌,符合历史事实。大部分服装的色彩很素,甚至看上去满身是灰,这种服装设置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生活的惨淡,有助于彰显舞蹈的主题。其中,颜色鲜明的旗袍可以代表原来社会中的上层阶级,也可以是有个性的普通百姓。不论是哪种,这三类人在战争之下,都变得平等,都受到了迫害。人们不分身份级别,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表达了民族团结。
当代舞作为当今全新的舞蹈形式,展现了创编者的创新精神和个性主张。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三点。首先,当代舞可以视作是一种根据现实改编的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叙事类舞蹈形式。其次,《安全区》的编创中,编导利用特定的服装和历史事件,结合舞蹈动作,展现了苦难的人民群众,同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第三,音乐和服装是当代舞编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的声效是塑造环境的根本,而服装的运用则是对现实生活的侧面反映。笔者认为,这些针对该舞蹈的编创手法分析,无疑可以作为笔者编创舞蹈的参考,也让人们对当代舞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笔者再次建议,当代舞的编创务必遵循社会现实,将当代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其中,方能体现出当代舞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万雯丽.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p77-78.
[2]杨夏青.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思维创新——以当代舞和现代舞编创的异同为例[J].大众文艺,2014(5):p150-151.
[3]郑萌.试论当代舞创编的艺术化真实再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6:p319-321.
[4]李扬.当代舞——中国当代舞蹈的新课题[J].艺苑,2009(10):p22-24.
[5]杨玉花.舞蹈作品与舞蹈音乐的创作[J].科技信息,2013(1):p484-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