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

2019-05-24 14:21罗正怡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传统文化重要性

罗正怡

【摘 要】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体悟和践行其中的思想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其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8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中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结合中学阶段的自身特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内在价值。

一、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所阐述的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那些经过历史岁月的淘汰和整合后,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促进人和社会发展,并且具有传承价值和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1.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现阶段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已强势渗透到我国的中学生一代,有些学生只知有“西”,不知有“中”,总觉得外国文化先进、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因此,中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抵御不良文化观念的侵蚀,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博采众长,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觉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的资源,自强不息、仁爱共济、家国一体、美善统一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以文化人,帮助他们克服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響,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自觉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扎扎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实际行动做无愧于时代的新人。

3.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管子》首篇写道:“国有四维,礼义廉耻”。这些思想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它深刻影响着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学习传统文化,能帮助中学生树立崇善尚德的观念,锤炼真善美的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当前我国教育中还存在过分重视知识的片面灌输的应试教育问题,使学生沦为一种考试机器,以考试分数论输赢,造成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史哲于一体,学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而且更有助于提升其思想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积极地融入社会。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入脑入心。同时,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中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阶段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结合中学教育的现实情况和教育规律,融合性地学、春风化雨式地学。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课程教学,二是課外实践。

1.课程教学

中学阶段学校要利用好国家编写的传统文化教育配套教材,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依托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当前情况,特别是用好语文这个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具有文化功能,学好语文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2]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没有出现断层,恰恰是由于文化的代代相传。中学阶段实施好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不要侧重知识点的记忆,重在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产生思想共鸣,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起学习和生活。另外,学校还要与时俱进利用好现有的传统文化数据资源,开发适合中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方便学生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2.课外实践

中国哲学讲究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需要借鉴这一思想,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校内可以广泛开展经典诗文的课外诵读活动,感受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与经典对话,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求,成立古琴、书法、戏曲、武术、象棋、民间工艺等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释放其才华,提高其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包汤圆、打年糕等课外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既了解了民俗文化,又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乐趣;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古镇古村、古建筑等,近距离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总之,在组织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时,要以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为重点,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调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在中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于建福.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教育中国教育报[M].中国教育报,2014-11-07.

[3]宋甜.初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自觉价值取向[D].锦州:渤海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传统文化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