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河套题材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由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因素构成,在作品中积极彰显现实主义精神,融合阴山岩画元素开启精神审视的现代探索,借鉴本土民俗民间符号创作的审美回归与艺术实践,关注当下青年画家的创作状态等构成了当代河套题材美术创作的多重面相。有鉴于此,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河套民族风情的审美展开;二、跨越历史的岩画写意图景;三、本土民俗文化的审美回归;四、结语。
【关键词】河套题材;美术创作;审美价值;民族精神;审美回归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40-03
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地域辽阔。这里不仅有石器时代以来的历史遗存——阴山岩画,也有古老的农耕文化世代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间风情,还有西迁的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乌拉特部落,它们像鼎之三足一样共同承载着河套大地生生不息的精神文脉。新时期以来,河套平原依旧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之地,孕育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这些生长于斯或工作于斯的画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创作,从不同视角对传统元素、现实生活和民族风情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作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追求,勾勒出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河套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怀。由此,深入研究和讨论河套题材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就成为当今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河套民族风情的审美展开
新时期的河套题材美术创作在坚持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创造具有独特美学趣味和风格特征的作品时,寻找属于自我的绘画语言也成为画家群体的某种集体意识。这其中主要以张建国、孟保和、孙庆忠等画家为主要代表,他们的创作大多从蒙古民族形象中寻找质朴的创作原型和神秘的生命意识中探索展开的,而关注民族风情的描绘自然成为这个时期画家普遍性的审美追求,如张建国的油画作品《有志少年》《新博克手》,孟保和的《东归》,孙庆忠的《远方》等。
作为一位内蒙古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张建国的作品在反映蒙古草原风情的同时,也对当代社会问题始终保持敏锐的知觉和深刻领悟,作者在深入把握和继承古典绘画技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身心化为艺,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一种典雅宁静、形神兼备的美感。“牧区茫茫草原给他以无穷的创作灵感,也赋予他的写实艺术以浪漫情愫,这既表现于题材内容的含蓄,主题点到为止,予人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也表现于光线、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中更多激越的感情色彩。”[1]张建国始终以虔诚的心表现对生活的尊敬和爱,表现草原的诗意和美。画家既在作品中发掘和表现牧民的平和、安详和尊严,也赞美和歌颂他们性格中的热烈、奔放和激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志少年》就是其中的代表。
画面向我们展现了极为普通的场景,一个身着黄色运动衫的少年斜坐在草原上,凝视着面前的足球,似在若有所思,双眸里的执着,眉宇间的凝练,似乎在蓄势待发,等待奋力一搏。从他眉头紧锁中读出了生命的坚毅和顽强,骨子里渗透出一种不服输的勇敢,这就是草原有志少年的足球精神。画家笔下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坚守着足球梦想的人,也成为当今足球梦、中国梦的一种精神延续。
张建国的作品把造型与色彩高度结合,将内蒙的写实油画推到一个严谨而深入的高度上,他以超越的稳健,透彻的分析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止的学习者、追求者和探索者。在四十多年从艺生涯中,他的油画作品热情歌颂和赞美了草原牧区、河套垦区的自然风光和平凡的农牧民,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极力彰显艺术中的民族气派。
孟保和在长期的民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实践中显示出极为独立的对绘画价值的珍视和对民族传统的挖掘,画面中那种特有的凝重,潜藏着信仰和执着追求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深刻把握创作规律的同时,强调图像叙事和艺术真实,运用意象化、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充满紧张感的构图模式,宏阔的空间处理,装饰化的色彩运用等,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历史题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考量。“其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正在于从历史事件的形象再现中,钩沉式地开掘特定地域与民族的历史文脉,以艺术家个体的感知视角诗意地还原历史真实,从而更好地揭示艺术表现与民族性格、过往史实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凝结、升华为国族群体价值观的表达。”[2]
孙庆忠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时代及地域文化差异性的深刻思考,其用笔表达含蓄,画面情绪饱满,色彩写实明朗。近几年,他埋头于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包括进行绘画材料技法的实验,追求心灵对于纯粹与美好境界的向往。画作里淋漓尽致的油彩挥洒,舞动着生命的乐章,散发着诗一般的韵律,无不成就于画者朴实无华的人格与自由洒脱的气质。
二、跨越历史的岩画写意图景
从写实风情走向意象表现则以画家张志坚、瞿彦军、乌兰、杨立志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融入古老阴山岩刻的审美元素,开启了精神审视的现代探索。特别是近几年市里承办的国际岩画作品联展中,可以看到蒙古国的画家长于吸收欧洲现代美术经验于民族文化与情怀之中,绘画的现代气息浓郁,也直接影响了这些画家的审美价值取向。他们的创作既是当今本土艺术关注的古老民族形象中最鲜明的表征,又是北方草原民族久远的精神图像借助于绘画发挥色彩造型手段最具视觉经验的物质载体,而写意精神也成为画家状物与写心的审美诉求。纵观以张志坚、瞿彦军、乌兰、杨立志等为代表的画家几年来的艺术状态,概括起来就是写意者的创作状态。
张志坚作品的美学特征,正如他自我论述的那样:“老海(张志坚)的岩画从来不沿用传统的、固有的符号语言,他以独有的敏锐观察力,根据莫尼山的地貌特征,在深厚的传统水墨素养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绘画元素,恰到好处地将‘点运用到画面的表现当中,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表现技法。”[3]作品《阴山印象》色彩明快,对比强烈,却不见艳俗之气;笔墨精致细腻、却不率性失灵动的意趣,暗示着作者在创作态度、价值立场、审美追求等层面上的潜在性转向。这种转向进一步呈现为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性与世界性、绘画形式语言与作品精神内涵所进行的一种学理性研究。面对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画家的创作母题均来自于阴山寫生,一方面画家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造型观念中诸如充满构成感的构图样式,装饰性的色彩运用等融入其中,“他追求画面的平面感,力求表现那种本地区独有的苍莽感,作品很好地反映出阴山岩画的地域特色”。[4]
瞿彦军教授的作品《木落青山秋气高》也是一幅由地域写实风情走向彩墨意象表现的成功范例。画家借助于良好的西画色彩修养,减弱了色彩对比,色墨结合,技法、材料的运用不拘一格,丰富和拓展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给观者营造出和谐而又富有诗意的彩墨画卷,从而体现了画家立足传统并融入现代意识的审美实践和对当代国画语言全新探索的人文记录。
同样,在河套油画的创作中,写意精神也在一些年轻画家那里变成了一种对自我意识的强调与固化。
“一个画家作品面貌的形成,往往与画家本人的性格、际遇等方面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5]乌兰是蒙古族女油画家中的佼佼者,她生长于河套地区的乌拉特草原,古老的阴山游牧文化滋养了她的艺术心灵,在实践中积极传承蒙古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她创作的重要选择,从她近几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源自于民族意识的深层积淀,《祈福》《游牧印记》是她探索久远民族情愫的艺术呈现。作品中的牧人形象是她内心深处的美学思考,是在心灵感悟之后寻找的精神寄托,这种形象既可以表现为传统人物的“传神写照”,又可以是视觉艺术上注重的形式美感,二者有机结合成就了她作品境由心生的特质。
青年教师杨立志也是一位出色的、有才情的油画家,他性格的淳朴,舒朗,率真和他对于艺术的执着、专注、真诚构建了他全部的油画写意状态。作品《北方》就是其中的范例。画作采取传统山水画典型的长卷式构图,向我们展示了浑穆的晚秋里横亘的山脉顶天立地,暮云低压,一片荒寒萧瑟之境。画面没有传达清新优雅的诗意,而是一种接近远古的苍茫。走近画面,强烈的体积感与形式感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压抑甚至窒息的直观感受;斑驳深沉而近于凝固的油彩犹如秦砖汉瓦般的刚健质朴,也犹如北宋山水画家范中立笔下《溪山行旅图》的山峦浑厚,势状雄强。这是画者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也自然会成为失意者寻求自我精神家园的思想寄托。
三、本土民俗文化的审美回归
河套平原上亦有古老悠久的农耕文化,而对世代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间风情的关注,也成为许多画家在创作中直接进行本土风俗元素转换以表现各自历史情思时的首要选择。如油画家李桂祥的《洒满阳光的日子》,王春霞的油画作品《农民的梦》,此外,还有李亚明的中国画作品《河套秋声》等。
时代的发展势必带来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如何保护本土文化也成为画家当下面临的课题。而画家李桂祥的油画作品《洒满阳光的日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画面由四联展开,近似于灰白色调的背景将熙来攘往的早市人群隐隐忽略,使得画面显得简约而单纯,由此凸显了四位主体人物那洒满阳光的表情。作品采用传统国画手卷的构图形式,画家舍弃了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情节,塑造了四位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动作表面上呈现的是孤独的个体,也没有彼此交流的神情,但这恰恰传递出隐含在画作背后的象征意味,即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主题。画家尽力突出光线的客观映照,把视觉中的物象形态转化为意境中的绘画语言形式。在人物刻画上,笔法轻快、灵动而严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乡村与农民形象的刻画,是油画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层面。因为那些形象寄托的乡愁、那些乡土呈现的中国色彩,是最地道的中国情韵。”[6]
王春霞的《农民的梦》描绘了一位憨厚的河套老农坐在成熟的番茄地里劳动间息的情景。老农悠然地吸着烟,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背景是绿油油的玉米地,一片勃勃生机,预示着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艺术家运用最质朴的方式——写实油画,借助娴熟的技巧,将自己彻底沉浸在生活底层,对生活中平常的细节予以再造,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质朴艺术形象。”[7]《农民的梦》表现的主题也是一种质朴,老农简朴的着装,淳朴的眼神以及质朴的心灵,都预示着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正如著名绘画理论家梁江先生所言:“艺术的力量,源自本体的精神内核。无论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抑或综合材料的当代艺术,都不能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特质,这就是其中蕴涵的人文情操和现实关怀精神。只有承载了人的喜怒哀乐,贴近人生,切入现实,直面问题,体现了人文情怀而且具有独到表达方式的作品,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8]
李亚明的中国画作品《河套秋声》,是以一位女性画家的视角精心营造作品意境,勾勒出河套金秋的浓浓诗意。所谓“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9]
此外,还有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陈双根的《我们》、王志伟的《阴山远行》、孙佳的《青春系列》、陈林的《野风》等。伴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精神领域的变化,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更趋个性,加之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的涌入,青年画家不仅在技法上开始寻求突破,思想领域也展开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这也“体现出青年艺术家关注现实语境,从理性范畴的认知和判断出发,将全新的题材与内容作为记录社会文化变迁的‘图像志建构出‘群体——社会——时代的整体景观。”[10]
四、结语
在新世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全市倾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套文化背景下,当代河套题材美术创作有待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是当代本土画家的历史使命,也是个重要起点,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但其中的艺术思想和地域特色仍是河套题材绘画最本质的要素。只要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用时代精神去审视河套文化,通过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去表现当下社会境遇中民族精神与现代文化碰撞产生的民族生存状态、心理变化,大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萃取艺术当代性中的民族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等,以體现当代本土艺术家在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尝试与努力,迎接河套题材美术创作崭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写实画风 浪漫情怀——张建国的油画创作.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页.
[2]于洋.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J].美术,2018.08第13页.
[3][4]老海,关宏臣.阴山古歌[J].美术,2018.11第151页.
[5]王宏伟.站在“民族性”上的精彩跳跃[J].美术,2018.11第87页.
[6]尚辉.共享时代--2017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的现实寓意[J].美术,2018.11第151页.
[7]顾平.我见出什么是“质朴”.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实与超越——2010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论文集[C].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0.11第136页.
[8]梁江.穿越瞬间真实.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实与超越——2010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论文集[C].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0.11第136页.
[9]韩拙.山水纯全集.中国历代画论选(上册)[M].潘云告.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43页.
[10]王蕾.从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探讨青年艺术的新趋势[J].美术,2018.08 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