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秦
【摘 要】科普影视作为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当下及未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我国科普影视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与方法的传播,本文探索提出促进我国科普影视创作与发展的五项对策:采取科学与剧联姻的故事化叙事模式;创设现场实验体验等开放互动场景;开发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作品;扩大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着力培养专业科普影视人才。
【关键词】科普影视;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策;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3;G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16-02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渗透到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科学素质已成为当代青年能否成为一个积极参与本国和国际事务的有专业知识的公民,甚至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的关键所在。[1]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较之前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离中央的部署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2]科普影视作为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未来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科普影视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与方法的传播,本文探索提出促进我国科普影视创作和发展的五项对策,以期为科普影视的创作与繁荣提供有益借鉴。
一、科普影视发展现状
作为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载体,科普影视将科普知识传播与影视艺术有机结合,在深入浅出的同时寓教于乐,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也较其他科普形式更广泛和深入。 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普影视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了大幅提升,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科普影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娱乐性与科学性未能更好地融合,表现为不是过于偏向娱乐性就是只有科学性,将二者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和节目相对较少[3];其次,传统科普影视中常见的说教式创作模式仍未消除,科普受众的参与性仍不高;再次,我国科普影视普遍侧重知识性而文化性不足;此外,我国科普影视创作和传播的国际化视野需要提升,尤其要加强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后,科普影视人才的发展滞后于科普事业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科普影视发展对策
当下如何把科普教育与影视艺术有机结合,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科学理念,提升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今后,我国科普影视创作在促进自然科学及前沿科学的影视化传播过程中要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期挑战的发展道路。
(一)采取“知识+剧”的故事化叙事模式。在当前的科普影视发展中,故事化创作思路成为各国科普影视所普遍采取的叙事方式。许多国外优秀的科普影视一般都将科学知识与剧情有机融合,借用电影化的叙事结构,在故事的讲述中将科普信息依次呈现,从而实现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高度统一。在科普影视创作中,为了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嫁接,可以采取“知识+剧”的故事化叙事模式,将深奥难懂的科普知识植入到生动的剧情中,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国内首部应急题材轻喜剧《青年旅舍》为例,该剧将应急科学知识与电影艺术有机结合,巧妙地把心肺复苏、危化品泄漏、食物中毒、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八十多个应急科普知识点融入到妙趣横生的剧情中,做到了在轻松愉悦中让观众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播科学思想与精神。由此可见,利用电影化剧情将高深的科普内容以艺术性的方式呈现不失为促进科普知识传播的有效策略。
(二)创设现场实验体验等开放互动场景。除了采取“科学+故事”的叙事模式以增强科普影视的艺术性,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前沿科学知识,可以创设现场实验体验等开放互动场景,改变传统作品中科普权威“一家言”的说教式创作方式,打造观众参与式的互动科普影视作品。近年来,诸如《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等国内大型科学实验和科学挑战类节目播出后之所以社会反响热烈,受到观众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节目摒弃了访谈类科教影视作品所惯用的说教的套路,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科学、严谨、公开、透明的展现,更具可观性、可信性,让公众切实看到、听到、理解到科学[4],另一方面这些节目也为嘉宾及观众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机会,有力地激发了科普受众的参与热情,打造出参与式互动科普影视作品,使受众经过自身探索后有所获益,有效地提升了科普传播效果。
(三)开发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作品。日本的科普影視创作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融入时代气息。手冢治虫从《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汲取灵感,创作了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成功塑造了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机器人阿童木。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增强科普影视作品的民族性。近些年来,以《木奇灵》为代表的植物科普题材系列动画片,传承“万物有灵”的东方智慧及“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东方文化核心价值观,融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在故事的讲述中介绍自然界不同草本和木本植物的特性、功用及各自背后的文化渊源,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姿态万千的植物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今后,在科普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我们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致力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科普影视作品。
(四)扩大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在立足发展科普影视精品的同时,我们要加强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科普影视走出国门,传遍世界。通过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别国有益的科技文化发展成果,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科普影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五)着力培养专业科普影视人才。科普影视出版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仅需要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而且需要有影视编创者、摄制者、出版发行者等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科技传播与普及也日益专业化。作为科普影视创新发展的主体,专业科普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科普影视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创新科普人才培养方式,可以采取依托高校、研发机构、大型科普场馆等建设一批影视科普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采取联合协作、多方投入、共建共享的方式,完善影视科普人才培养培训体系。[5]
三、结语
为了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作为科学普及与传播重要载体的科普影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普影视的创新发展中,首先,应采取科学与剧联姻的故事化叙事模式以增强其趣味性;其次,要力争为受众创设更多的体验互动机会以提高其参与性;再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灵感以凸显科普影视作品的民族性;同时,扩大科普影视创作的国际交流以借鉴别国有益的科技影视发展成果;最后,专业科普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科普影视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总之,影视业及相关机构要拓宽科普影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共同促进优秀科普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事业。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5):3-9.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解读[EB/OL].(2016-07-06)[2018-12-19]. http://tech.gmw.cn/2016-07/06/content_20856374.htm.
[3]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8.
[4]郝倩倩.基于验证法的科普影视创作研究[J].科普研究,2018(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