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初探

2019-05-24 14:21石莹孙英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化音乐教学

石莹 孙英

【摘 要】高校通识课的开展旨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民族化为导向的音乐通识课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进而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本文从课程开展的角度出发,为民族化为导向的音乐通识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课;音乐教学;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76-01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通识课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内容之一,更是完善当代大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通识课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较更为广泛、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当代大学生强调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当前音乐通识课程大多以鉴赏类为主,目的是使非专业学生入门更快,接受度更高。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有关于中国音乐内容的课程比较有限。而《中国音乐鉴赏》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就是基于弘扬本国音乐文化而设立的。它对于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形成正确审美意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音乐鉴赏》课程采用乐器进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同时加入分组教学的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入课堂讨论以及学唱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加入专题讲座、主题式互动讨论、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启迪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思维训练和方法引导,以便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准备,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按照传统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理论型灌输”远大于“探索型学习”,这样极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甚至消极怠课的情况。学生缺乏思考,便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不够高。鉴赏类课程结课考查方式也大多以论文写作为主,总分也以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出勤率的多少为标准。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只要按时到课、提交论文即可获得学分”的偏颇认识。由此可见,在音乐通识课堂中,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指导方式和具体工作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尝试在原有教学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增进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具体构想与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讨论环节在课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讨论可以引发学生们主动思考,并形成答案进行总结汇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因此尝试在《中国音乐鉴赏》课程中,一改音乐欣赏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加入讨论环节,并作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成绩,提高学生对于讨论环节的重视度,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设计所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完成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都将设计一次课堂讨论,讨论问题均围绕本章主要内容而提出,加深学生对本章课程的理解,形成“输入-输出”的转化。

二、通过学唱经典片段,增加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熟悉度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以及优秀的作品。在以往的欣赏类课程中,大多都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对作品进行赏析,整体课堂都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要方式,这样容易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在赏析和听辨经典作品后加入学唱环节,能够增强学生们对唱段的熟悉,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印象。学唱环节也将纳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部分,除教学内容中的民族器乐这一部分,都可加入学唱的教学实践环节。

三、器乐进课堂,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关注

民族器乐章节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更真切地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在可实现范围内将一些小型的、便于携带的民族乐器带入课堂中,让学生更近地接触到民族器乐,现场感受到个别民族乐器的音色。并且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从而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

四、分组学习的方式,加强团队粘合,促进学生合作意识

为提高讨论以及学唱环节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将所有学生按照五人模式进行分组。五人小组方式的运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培养集体意识。通过分组模式进行课堂讨论,还可以融合不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同理解,使学生们所学知识多元转化。

总的来说,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通识课任重而道远,肩负中国音乐文化的推进与传承,更包括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向“全人”发展的重任。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但我们仍要不断探索,充分运用音乐手段来完成高校教学中对美的教育,思想上的塑造及能力上的培養。

参考文献:

[1]王冀生.通识为本专识为末[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民族化音乐教学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