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谈

2019-05-24 00:47郭昌平
贡嘎山 2019年3期
关键词:接地气扎根文艺

郭昌平

我国有一句形容词,叫“天高地厚”。天有多高,无人能计算,也没法去计算,地有多厚却是有实据的。为什么天有多高无法计算,地有多厚却算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天空是虚的,就是一团团大气,无边无际,无法丈量,地就在脚下,实实在在,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想怎么量,就怎么量。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星球上,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地球承载了人类,人类开发了地球。人,也就永遠地离不开这一片大地了,人和土地融为了一体。

前些年,突然开始时尚了一句话,叫“接地气”。开始这句话是说的科技,后来运用到了文化界,一时之间好像什么地方都在用了,2012年《咬文嚼字》居然将此话评为了当年的“十大流行语”,可见这话在当时是多么的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使用了这句话,他说:“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很显然,习总书记这里讲的“接住地气”,就是希望广大文学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同与土地在一起的广大人民群众连接在一起,要想他们之所想,要写他们之所为,要说他们之想说。所以习总书记在这篇讲话中专门强调: “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人民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创作只有“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接地气,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是为谁创作,谁是我们的读者。屁股正了,脑子才会端正;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只有真正弄清楚了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关心什么,我们的创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唤取他们的共鸣;接地气,就是要用人民的语言来讲人民,摆故事,如果我们的语言他们听不懂,看不懂,那我们的创作又有什么用呢?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身就是我们文学的创作之道,只是我们很多搞文学的人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时有点昏昏然了,总书记再提文学为人民服务,告诫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接地气扎根文艺
1942,文艺之春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扎根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