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提升媒体工作者的法治思维

2019-05-24 02:32吴林
新闻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

吴林

【摘    要】新时代对媒体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媒体工作者,要从媒体的属性出发提升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先行,强化程序优先,善于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为营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要从理论中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学习法律法规;从实践中学,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彻到媒体建设的方方面面,用制度来保障和激励媒体创新。

【关键词】法治思维;媒体工作者;内外兼修

党的十九大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了统一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的新要求新举措,引领我们走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法治建设的思考也在与时俱进。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如何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上深刻认识、切实领悟依法治国精神,有效提升法治思维呢?

一、法治理念先行,统一认识促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当前,媒体的创新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是在资源整合和融媒发展中,将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都迫切需要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协调行动,而法治思维的特质有助于统筹各方资源,在凝聚共识中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所谓法治思维,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我们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作为媒体工作者,则要从媒体的属性出发,在树立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法规、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分析和解决采编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各类问题。

首先,法治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受情绪干扰,不被假象所迷惑,法治思维以事实为根据,要求任何行为和决定都应当说明相关理由,在主观思想与客观事实之间建立真实而准确的联系。如在新闻采访中,不少热点话题都与法律有关,媒体工作者必须汲取法律之要义,把自觉守法作为思想必修课来对待,将合法性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优先依据,不去捕风捉影地联想,抓住核心事实去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观众投诉类报道,在采访时须热心肠冷处理,让投诉双方平等发表看法,用客观事实来界定权责,使得报道内容做到不偏不倚,通过舆论引导来推动法治思维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

其次,法治思维强调规则至上。法治思维以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依据,对客观事实加以思考判断。在媒体运营中,把握和遵循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相统一的规律,制定出体现员工意志、解决实际问题的运营规则,进一步强化“程序优先”理念,让媒体工作者铭记程序担当意识,从严落实经营决策、制度建设、合同文本等内容的法律审核工作,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程序控制、降低各类风险,真正将法治思维变成想问题、办实事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重大创新也要做到于法有据,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冲破法治禁区,即使部分规章制度制约了创新发展,也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按程序来合法解决。

最后,法治思维追求公平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公正的本质要求和法律保障,在宣传管理时,业务与法治并重,将政策法规与舆论导向、业绩效能、人力资源等要素放在同一高度考量,通过顶层设计来彰显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在经营服务时,市场与法治并行,用市场化来提高效率,用法治化来推进公平公正,建立健全通暢的沟通机制,拓宽群众有序介入的参与途径,搭建“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的人才平台。在融媒创新中,允许在法治框架内试错,运用法治思维所推进的创新,不会迷失方向,在科学分析、程序合法、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中创新,有利于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创新氛围,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二、内修法治素养,“关键少数”学在前

信息化让人人都有麦克风,让媒体在群众监督下进行采访和运营,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必修课,把知法、懂法、用法作为过硬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严格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进一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表率,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守住最底线,自觉做法治思维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一要在理论中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制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十九大明确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今年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的重要署名文章。媒体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正确指引,以法治重要论述作为提升法治思维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重点学好并熟练掌握与传媒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丰富法律储备,优化法律结构,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创新理论学习,将抽象的法律知识通俗化,以多元化的主题、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拓法治思维的广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成为应用法治思维解决各类问题的行家里手,让法治思维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在实践中学。法治思维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转变为鲜活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法治思维。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本位主义等狭隘思想对于处在转型中的媒体还有较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良法促发展、保障善治”指明了我们的实践方向,即自觉依据党的宣传纪律和法律法规要求,把良法善治贯彻到媒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宣传管理中,把“放管服”作为提升法治思维的着力点,立规章制度保驾护航,施常态监管全面覆盖,行重典治乱去疴除弊。在坚持良法善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法治思维在管理服务中的渗透,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简”的坚决精简,该“管”的真正管好,该“服”的服务到位。紧紧围绕媒体的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审批”等不见面审批服务,审批签字做“减法”、审计监管做“加法”、服务指导做“乘法”,保证媒体在法规制度下有序运营,真正将法治思维落实到新闻宣传的各个领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让法治思维成为创新体制机制的坚实支撑。

三、外修法治环境,制度保障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只有优化外部环境、建立规章制度、给善于应用法治思维的媒体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形成鼓励依法创新、照章办事的良性氛围。

首先,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全面推行媒体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在深入推进依法管理的进程中,将媒体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推进采编播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化,明确责任界限,规范运营内容,消除法律风险点,在法治框架内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据统计,现在涉及保护记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有200多条,但很多记者对这些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无法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和经营中的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法律界对于侵权的概念也是层出不穷。只有对照工作,夯实法治基础,对重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文件进行汇编,制定日趋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为依法采编、依法运营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才能在“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中进一步提升法治思维。

其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媒体工作者的法治素养,让法治成为一种行动准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不遗余力地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情理法融合的正义观,引导和激励大家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維;在探讨业务的同时,开展有感染力、有渗透力的法治文化活动,深刻体会法治思维就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知法懂法用法的良性氛围;坚持法治业绩导向,把法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普法内容列入年度培训计划,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大普法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以案释法教育,在干部述职中加入“述法”工作,优先提拔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形成鼓励运用法治思维的激励氛围。

最后,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社会非常需要媒体舆论监督,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关于新闻报道失实、采访作风的投诉,影响了记者的形象和媒体公信力。为此,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从细节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法治手段的运用,将依法监督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强化问责制度、倒查制度,明确依法行事和违法行事的界限,树立底线意识,确保媒体工作者始终守住做人处事的底线,不超越程序,不触碰法律。在新闻采编中,养成应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媒体人的视角来剖析热点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以法治思维来引导公众舆论,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
浅析新时期下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简析基础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党员干部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