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雪,张思平,王玲,陆闻生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所导致的一种重症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全身弥漫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状表皮剥脱,常见于婴幼儿,偶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肾功能衰竭的成人[1]。现对30例SSSS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匍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SSSS病儿,其中男12例(40.0%),女18例(60.0%),男女比例2∶3。发病年龄范围为10个月至7岁,平均3.0岁,其中0~1岁者6例(20.0%);>1~3岁者16例(53.3%),>3岁者8例(26.7%)。发病时间:1~3月份发病者4例,4~6月份发病者7例(23.3%),7~9月份发病者9例,10~12月份发病者10例。病儿居住地:农村24例(80%),城镇6例(20%)。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征得病人或其近亲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诱发因素30例病儿中有16例(53.3%)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其中脓疱疮7例(23.3%),上呼吸道感染6例(20.0%),注射疫苗3例(10%)。另14例(46.7%)病儿无明确诱因。
1.3 临床表现30例病儿中12例体温正常,18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3~38.4 ℃。皮疹多首先发生于面部皮肤,特别是口周及眼周,1~2 d后皮疹迅速蔓延至躯干和四肢。病儿特征性的表现为口周和眼周的放射状裂纹,全身疼痛性红斑,以及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大疱,大片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类似Ⅱ度烫伤的临床表现。30例病儿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见表1。
1.4 实验室检查30例病儿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者16例,白细胞计数为10.3×109~14.7×109/L,所有病儿均无白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者8例。1例病儿转氨酶高于正常,谷草转氨酶 61 U/L,碱性磷酸酶 327 U/L。18例病儿发热时做血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7例病儿
表1 SSSS病人30例临床表现
送检咽拭子,其中3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伴有脓疱疮的7例病儿留取脓性分泌物做培养,6例可见细菌生长,其中4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对青霉素和苄唑西林耐药),1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
1.5 治疗及转归根据临床经验及药敏结果,30例病儿均使用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硫脒100 mg·kg-1·d-1)治疗。5例病儿单独使用抗生素(头孢硫脒),19例病儿同时联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5.0 mg·kg-1·d-1×(2~3) d,6例病情较重的病儿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0.4 g·kg-1·d-1×(3~5) d。有瘙痒症状的病儿加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糖浆、酮替芬、氯苯那敏)止痒治疗。皮肤潮红、水疱处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面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及凡士林纱布敷贴以保护创面,有眼睑缘糜烂的病儿外涂金霉素眼膏。
所有病儿均在用药1~4 d内体温恢复正常,皮肤触痛消失,2~5 d内皮疹好转,11 d内治愈出院,住院时间(6.4±2.1)d。30例病儿经过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见表2。
SSSS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发生在婴幼儿,病死率为3%~4%[2]。该病曾被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葡萄球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主要
表2 SSSS病人30例临床症状好转及出院时间比较
注:将红斑颜色变淡、无新发皮损、皮肤触痛消失、皮损部分结痂的时间判定为皮疹控制
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细菌可产生一种可溶性表皮剥脱毒素,该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皮肤组织,裂解桥粒芯糖蛋白1 (Dsg1),Dsg1可维持表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溶性表皮剥脱毒素与Dsg1特异性结合并被激活,对钙依赖构象的Dsg1产生裂解作用,导致表皮颗粒层破坏,从而引起皮肤损害[3-4]。虽然黏膜也存在 Dsg1,但主要为桥粒芯糖蛋白3(Dsg3),故SSSS几乎不累及黏膜[5]。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这可能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有关[6]。成人发生SSSS比较罕见,常见于患有慢性疾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抗体产生不足)和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且病死率可高达60%[7]。
早期、及时、正确的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迅速控制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灶,清除感染,减少细菌产生外毒素,预防脓毒症的发生,阻断ET的产生。本组30例病儿均在明确诊断后及时使用一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所有病儿均于11 d内痊愈出院。
国内外学者对于治疗SSSS 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存在争议,多数国内学者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中和ET,减少 ET的致病作用,且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以缩短病程,推荐短时间使用[8-9]。但国外学者认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一般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0]。本组病例中有19例病儿早期、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未发现相关不良反应,且病儿体温控制时间、皮肤触痛消失时间、皮疹好转时间均比单独使用抗生素组缩短。
IVIG是治疗本病的另一有效手段,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刺激吞噬作用及中和毒素;抑制由内毒素或超抗原活化的血细胞释放促炎症反应因子等[11]。本组病例中6例病情较重的病儿使用了IVIG治疗,6例病儿均于(1.8±0.2) d体温正常,(2.3±0.5) d皮肤触痛消失,(3.0±0.9)d皮疹控制,(6.2±0.8)d出院,故我们认为IVIG是治疗病情较重的SSSS病儿的有效手段之一。
除了系统药物治疗外,局部皮损对症处理及加强营养支持也是成功治疗SSSS的关键。疗程中应注意衣物床品的消毒和接触隔离,补充病儿能量和液体,有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及时纠正,同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特别是在口周皮损影响病儿进食期[12]。
综上所述,对于确诊的SSSS应尽早使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严重者可早期、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获得临床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