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梦 陈若琳 李东林 张彦辉 李东阳 游红
我国蔬菜生产和消费量非常大,其中消费量占全世界的40%。随着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方式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蔬菜病虫害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但因为目前在蔬菜生产上登记的农药产品少,防治用药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生产中普遍存在违规使用农药的现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及时了解设施蔬菜上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对保障蔬菜产量、农民增收与食品安全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病虫害种类多,为害程度重。据《中国农作物病虫害》记载,蔬菜病害达108种,主要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及根结线虫病;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有炭疽病、根腐病、花叶病毒病,虫害主要有斑潜蝇、蚜虫、螨类、烟粉虱等[2]。据统计,蔬菜中病虫害可造成产量损失2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3]。因此,农药防治必不可少。
但是目前防治用药严重缺乏,2012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31个省份进行登记农药调查,发现4/5的蔬菜品种、2/3的常发病虫害无可用登记农药,例如:生姜钻心虫、姜瘟、炭疽病等10多种病虫害目前尚无登记农药;豇豆上蓟马、豆荚螟、炭疽病等20多种病虫害,已登记的农药仅2种[4];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蔬菜上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农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在农药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用药品种多、乱,农药使用频次高、剂量大,加剧了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甚至还会导致药害的产生以及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设施蔬菜的生产过程当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多种方法并用[5]。但在实际生产中,农药直接使用者多为农民,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农业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完全是凭借经验用药,从而给食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在设施蔬菜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多且频率高。主要病害有霜霉病、枯萎病、菌核病、灰霉病等;主要虫害有白(烟)粉虱、蚜虫、蓟马、斑潜蝇等。在低温、高湿、弱光的设施条件下,蔬菜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病害发生之后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严重时还会导致蔬菜绝收。设施生态环境适宜病虫的生长,一般情况下设施内病虫害的发生时间要比普通种植区域早。设施蔬菜栽培,多年连作,周年生产,轮作困难;夏季高温,冬春季低温、高湿、寡照。特殊的生长环境致使病菌无需越冬,数量积累,反复侵染,周年发生。设施蔬菜种植区相对封闭,透气性较差,很多有害物质不能够有效地排出,导致生理障碍的发生频率进一步提高。
当设施蔬菜中出现病虫害时,首先要根据其为害特征和症状进行确诊,再对症下药。在蔬菜生长的不同时间段会出现不同的虫害和病害,没有必要一发现就采取措施,每一种病虫草害都要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才有必要用药剂进行防治[6]。其次,用药要把握好时机,以免错过产生最佳药效的时间。防治虫害的最佳时期一般在卵孵化期或幼虫初孵期。例如,甜菜夜蛾一般在低龄幼虫期或卵孵盛期容易防治;防治病害一般以预防为主,掌握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如枯萎病病害发生初期,用杀菌剂灌根防治效果好。另外,还要根据农药的特点用药,例如,阿维菌素在阴天、傍晚时使用效果好,氯虫苯甲酰胺在虫害未发生时使用效果好,菊酯类农药在低温时杀虫效果好。使用保护性杀菌剂时,应在病菌侵入作物组织之前使用。同时还要把握虫害的生活规律,高效、及时消灭病虫害[7]。
①确定防治对象 病害用杀菌剂,虫害用杀虫剂,害螨用杀螨剂,杂草用除草剂。
②必须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药剂 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时期,有些对气温敏感,低温下效果不好,而在温度稍高一点时才能充分发挥效力。
③根据病虫害为害特性选择药剂 病虫害种类不同,有的为害叶片、有的为害果实、有的在植株表面生活,有的具有钻蛀性。因此,了解病虫害的为害特性,有助于选择农药品种和施药方法。
④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选择药剂 比如多种病害在发病前都有一个侵染期,如果在发病前施药,需要选择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侵入寄主后,就需要用内吸性杀菌剂。比如防治钻入土壤越冬的害虫,在春季害虫出土时应选具有触杀活性的杀虫剂喷施地面,在成虫高峰期则选择兼具触杀和胃毒活性的杀虫剂对植株喷施;咀嚼式口器害虫,选择胃毒性强的杀虫剂防治效果最为显著;内吸式口器害虫,宜选择内吸性好或内渗性好且有较好胃毒作用的杀虫剂;地下害虫,可通过杀虫颗粒剂拌土撒施或采取地面喷洒杀虫剂来防治,也可采用杀虫剂拌诱饵的方式来杀虫。
目前,杀虫剂中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学农药如克百威、涕灭威、毒死蜱、乐果等具有较强神经毒性和很高急性毒性的农药已基本禁止在蔬菜上使用,而新烟碱类农药如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和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杀虫剂已经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品种,并被广泛登记应用于蔬菜上。同时,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具有更高杀虫活性的新一代同类农药取代了传统的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传统菊酯类农药[8]。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农用抗生素类生物绿色环保型杀菌剂日益受到重视,以及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杀菌剂目前已经登记用于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多种蔬菜的白粉病、黄萎病、灰霉病、青枯病、叶霉病、角斑病等病害的防治[9]。蔬菜田除草剂使用种类很少,如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吡嘧磺隆,用于番茄田中使用也非常有效。禁止和限用农药名单,如表1、2所示(更新至2018年)。
表1 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单(更新至2018年)
表2 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
农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农药可分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是选购农药前要认准防治病虫害的种类,根据防治对象,不购买与使用作物或防治对象不符的农药。二是选购农药时弄懂标签很关键。农药标签上标识有农药通用名称、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用途、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等,以及有利于农药安全使用的象形图、毒性标志和标识农药类别特征颜色标志带。颜色标志带红色为杀虫剂,黑色为杀菌剂,蓝色为杀鼠剂,绿色为除草剂,黄色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农药标签和标识
2008年1月8日起施行的《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对农药标签应当标注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最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可追溯电子信息码,更加明确突出显示的要求。如毒性及其标识应当标注在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的正下方 (横版标签)或者正左方(竖版标签),并与背景颜色形成强烈反差。并且要求限制使用农药应当在标签上标注“限制使用”字样,且应当以红色标注在农药标签正面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并与背景颜色形成强烈反差,其字号是标签中唯一可以大于农药名称的标注。在选购和使用农药时,农药标签是最直观的参考依据[10]。
对于选购的农药,依据剂型的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样。粉剂、颗粒剂、超低容量喷雾剂属于不用稀释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乳)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则属于稀释后再使用的农药剂型;而烟剂、种衣剂则属于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①高效科学地施用农药 一是选择合适的时间用药。病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最好,当阴雨天或温度高的情况下喷药,棚内温度过高会降低药效,当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及蔬菜病害时,应避免在高温下施用,以免发生药害。
二是交替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如敌杀死(溴氰菊酯)属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辛硫磷属于有机磷农药,它们作用机制不同,适当地交替轮换使用就可避免或延缓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抗药性的产生。
三是安全用药。在蔬菜生产中,优先考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且应严格按照安全期用药、切忌因为病害发生情况严重而随意增加药液的浓度,且用药次数不能过多。四是失效农药不购买。在购买或使用化学农药时,鉴别农药质量十分有必要,否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很容易发生药害。
②施药技术有讲究,要保证用药质量 一是施药时要抓住重点。易感病即中心病株周围、植株中上部叶片的要重点喷。
二是确定施药时间。温度高、光照强时,茎叶表面气孔张开,有利于药剂进入,另外湿度大叶表面药液干燥速度慢,从而药剂易吸收而使药效增强。中午前后不宜喷药,因为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容易导致药剂的光解,降低农药施用效率。最佳施药时间是晴天上午、温度为20~25℃、湿度为70%~75%时,喷药效果最好。
三是施药要全面。喷药时应做到不漏喷、不漏棵、不漏行、不重喷。保证从植株底部叶片往上喷且正反面都要喷施均匀。
四是做到及早预防,掌握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依次是苗期、定植缓苗后、幼果期、采收期。幼苗期植株较小、抗病能力弱,容易受病菌感染,可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病害容易发生在缓苗后,应进行一次保护性喷药,使植株周围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染;幼果期开花结果后转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叶片营养较差,易感病,应及时喷药防治;采收盛期时,果实带走植株的一大半营养,植株抗病性明显减弱,同时由于浇水次数增加而造成棚内湿度大,易发病,因此浇水前要先喷药预防。
①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 正确的施药方法主要包括3个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农药流失;最大限度把农药喷施到靶标部位;最大限度防止因喷药而创造有利于发病的条件[9]。采用先进的喷药设备和技术,尽可能使用低容量、细雾滴喷洒机器,推广机动喷雾器,减少手动喷雾器的使用,防止浪费和污染,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药剂施用时要注意选好时间适时用药,以及关注施药细节,确保安全用药。
②施药前清理病残体,消除传染源很重要 病叶、病枝、病株、病果都可能是传染源,将它们清理出棚可以减少传染源。塑料棚膜覆盖的地方,即棚壁与棚顶也需要注意。因为这些地方几乎一直残留有很多水珠,其中隐藏有很多病菌孢子,等到水分越积越多,病菌孢子会随着水珠掉落,成为二次侵染的侵染源。
③计算好施药的日期 (适期)很关键 农药使用讲究适期,对农作物来说,易感病虫害的生育期都是防治适宜期。对虫害而言,食叶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在低龄幼虫、若虫盛发期防治;钻蛀性害虫在卵孵盛期防治。对病害而言,则建议定期喷保护性杀菌剂,在发生初期,根据病害的种类和特征需要采取用治疗性杀菌剂。例如,在灰霉病的发病初期,病菌的孢子量较少,此时用药一般都可以将病菌孢子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日后的严重发生。
④施药时环境条件的选择也是关键一环 一是保持通风。比如蔬菜大棚早上还没揭棚放风前不宜打药,因为整个晚上棚里湿气很大,早上打药增加更多的水汽,促使病菌快速侵染植株。
二是避开高温强光,比如夏天中午。如果在下午在闭风前0.5~1 h前打药,可以保证排出湿气,达到施用效果。
⑤用对药物,并按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同样也很关键 a.配制药液时要注意浓度,配比不当会发生药害。一般配制药液宜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将农药溶于少量水中,待混合均匀后再次加满水,这样不仅可以使药剂在水中溶解更均匀,而且效果更好。
b.施药方法。设施内施药常用方法有喷雾法、烟雾法、土壤处理(高温闷棚、药剂灌根)等。采用喷雾法时,喷药的位置根据防治对象不同决定。如果喷药防治白粉虱、蚜虫、蓟马等这一类害虫,则应重点喷施植株的幼嫩部位或中上部;如果防治一般病害,则重点喷施老叶片的中下部易发病的地方;防治枯萎病、立枯病、猝倒病等病害,则应重点喷施茎基部。
烟雾剂最好选择在傍晚或阴天使用。当烟雾剂全部点燃后,菜农要立即离开大棚,并迅速封闭棚室。烟熏时间不能过长,正常烟熏时间一般在8~10 h。
高温闷棚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上旬进行。棚室土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采取深翻施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如茄子黄萎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黄瓜菌核病病菌等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 d以上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但是,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特别耐高温,必须处理30~50 d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合理混用农药可以扩大防治对象,交替使用农药可以防止或延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产生,但药剂的混用需注意如下几点。
①为避免降低农药药效,混用的药剂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首先,药剂间会发生化学反应的不能混用。若药剂间发生化学反应,有可能导致有效成分分解,影响药效。例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作为2种有效的杀菌剂,若在病害防治中分别施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杀作用,可有效防治多种病害;若将二者混合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黑褐色的硫化铜沉淀,这种化学反应不仅降低2种药剂的杀菌能力,且产生的硫化铜沉淀还会导致植物落叶、落果或叶片、果实出现烧伤状病斑等严重的药害现象。
其次,酸碱性农药不能混用。例如,大多数有机磷类杀虫剂如辛硫磷、马拉硫磷等和部分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均不能同碱性农药混用。含钙的药剂如砷酸钙、甲基砷酸钙等,避免用肥皂水稀释,还应避免和乳剂混用。
再者,杀菌剂不能与微生物农药混用。杀菌剂对微生物具有直接杀伤作用,若二者混用可杀死微生物,使微生物农药失效。
②药剂施用中需要注意现配现用 农药混用时需保持物理性状不变,若两种农药混合后产生絮结、分层现象,则不能混用。
③混用药液不应增加对人、畜的毒性,不能对有益生物、天敌产生为害。
④混用药剂要求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或不同防治对象,可达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病害初期可以施用保护剂混配内吸剂。如果一次喷施多种农药,如有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情况时,叶面肥与农药等混配的顺序一定要注意。
⑤不同农药混用后要达到增效的目的[11]a.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一是在药剂选择中,避免长期单一用药,以免使靶标快速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效。例如,若单独使用同一种作用机理的农药,病虫草会迅速产生抗药性。
二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合理轮换或混用农药,以延缓病原菌、害虫等靶标对药剂的抗药反应。轮换或混用农药并不表示简单把几种名称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名称、种类药剂,若其作用机理相同,在交换使用或混用时仍然无法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例如,菊酯类药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之间的轮换,氯化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之间的轮换等,由于交互抗性的产生,均无法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三是在药剂选择中,尽量合理增加新品种农药的使用,可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b.在用药过程中需掌握适宜的用药量和药液浓度。过高的施药浓度易产生药害,并且会使药剂残留超标,加快抗性产生的速度,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药液配制。
c.严格控制施药次数,确定用药间隔期。需注意的是,在害虫、病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以及邻近地块感染,仍存在发病隐患,需要间隔7~15 d,连续用药数次,才可达到最佳的防效。如果施药次数过多过滥、间隔时期过短,容易产生药害。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进行设施农产品的采收,保证收获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用在不同作物上,不同或相同的农药安全间隔期不一样。对于施用剧毒、高毒农药的作物,若在间隔期售出,则会危害生命,需根据安全间隔期,合理选择上市时间[10]。在选择农药时需仔细阅读农药标签,明确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及用药次数上限,确保农产品的采收在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过后,施药次数和施药量不得随意增加,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不超标。
在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如按标准中规定的最多施药次数仍不能达到防治要求的,应及时更换农药品种或施药方式,不可任意增加施药次数[12]。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首先应严格执行高毒农药禁用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同时还要求选用高效、低毒、环保、易降解的农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或浓度)和次数,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