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的系统结构与机制创新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19-05-24 03:19张长灿赵国华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供给体育教师

张长灿,赵国华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通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即通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 做到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师范生的人才质量,取决于供给侧培养体系的结构和机制,从“培养-应聘-就业”的链条来看,作为供给侧的高校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是整个链条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而应聘环节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当前人才培养中一个极易被忽视的中间环节。本研究旨在研究体育师范生就业应聘能力的结构模型,并对其机制的优化进行可行性探讨,为提高高校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就业需求的适应性提供技术支持。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应聘能力的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应聘能力”、“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机制”等为关键词查阅文献,主要观点集中于能力结构、应聘过程和培养体系等方面,而对专门的针对就业的培养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就业的培养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2.2 专家访谈法。基于研究的需要,设计关于“培养-应聘-就业”链条中存在的问题、应聘能力结构和机制创新路径等问题,对30名高校专家、行政管理和中小学领导进行访谈,对研究的可行性和系统性提供技术支持。

1.2.3 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设计的要求,研制《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构成要素》问卷,对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所大学的300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88.7%。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890(α>0.8[1]);用因子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715,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549.992,自由度为276, sig值为0.000<0.01,达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要求。

1.2.4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确定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的指标体系和结构框架。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机制创新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1.1 供给侧培养的重理论导向与社会需求的实践性需求脱节,是供给侧改革机制创新要解决的首要矛盾。基础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的社会需求,是影响供给侧培养机制的导向因子,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可从此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得以体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并没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趋势进行调整[2],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由于体育师范专业的师范性特点,课程的设置强调的是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等方面,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时数相对较少,学科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3]。体育师范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4],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带来的变化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沿用这种课程设置和传统授课方式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达到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标准。

2.1.2 处理好就业端的实践性需求与应聘内容的非对应性,是供给侧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基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训练和管理几个方面,应聘环节的运行也应体现这几个方面,但在当前各个区域的应聘设计来看,应聘环节的内容设计有待商榷。为了体现选人用人的公平性,招聘主管部门一般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面试三个环节,而招聘行为的主管和操作主体均由地方教育系统负责。从专家访谈获悉,各个中小学需要的是集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对训练能力和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在应聘过程中往往缺少专门性的考核过程,特别是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的组织环节,其运行的科学性也需要以专项能力为基础,而专项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出现在应聘环节,能体现就业教学技能这一社会需求,面试环节一般采用说课和模拟上课的方式进行,也没有体现训练和体育活动组织的能力特点。因此,应聘环节的内容设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显性的矛盾与冲突,是供给侧需要从培养体系的结构上进行理性设计的重要环节。

2.1.3 供给端培养体系的功能定位对应聘过程的支撑性不足,是供给侧机制创新路径的重要方面。在体育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授课的重心多放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面试环节的内容设计,在供给端的功能定位上没有针对性地体现,特别是面试环节的针对性培养,成为供给端能力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开设了教材教法等相关课程,但对于这一能力环节的专门性培养,成为制约应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子,在专家访谈和专家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制约因子,因此,供给端培养体系的功能定位对应聘过程的支撑性不足,是供给侧机制创新路径的重要方面。

2.2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的系统结构设计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包括理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训练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教育拓展能力6个维度及54个二级指标,经过3轮德尔菲问卷调查与访谈,采用变异系数大于25%的舍弃原则对指标进行筛选[5],初步确定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将初步筛选出的指标编制成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对问卷中的28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0.4,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715>0.7,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549.992,自由度为276, sig值为0.000<0.01,符合因子分析的数理条件[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使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因子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7]。在进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过程中删除了获奖情况、职业资格证书、班级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题项,用保留的24个题项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题项,用保留的22个题项进行第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一个由22个题项组成的5因子结构(见表1)。

表1 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系统结构图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师范生的应聘能力系统应该包括训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专业技能等5个维度共22个因子。

2.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的机制创新

2.3.1 围绕体育师范生应聘考试的主要内容,优化供给侧的供给能力结构。高校作为社会劳动力产品的供应方,应树立以“社会满意”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8]。体育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要以应聘需求为导向,此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学能力、训练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于一体。结合体育师范生应聘三个内容(理论、技能、面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技能教学、面试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优化调整,推进人才培养精准化, 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切实提高体育教育人才供给质量。

在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各区域理论部分考核内容虽然不一,但存有共性,在应聘理论考试中涵盖了教育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术科专业知识。鉴于此,在理论教学中应该兼顾理论考试的所有内容,并将此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要在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所需能力上有所倾向;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面,要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评价上应该废除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唯分数论”,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滞后性。

作为体育教育人才的供给方,在技能教学中要以社会需求侧的能力要求为导向。体育教育人才的供给侧要与需求侧达到同步,技能课程要开展招聘技能考核的所有内容,专修课要针对应聘的内容进行强化设计。很多高校开展体育专修课时“避重就轻”,被称为“陆上运动之母”的田径、“水上运动之母”的游泳和培养协调、柔韧、灵敏能力的体操等项目并没有开设成专修课[9],而田径、体操项目却是毕业生在招聘技能考核中的重点内容,建议将体育专修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根据中小学技能考核内容开足、开齐体育专修课程。此外,高校应该将基本功比赛进行改革与优化,传统上的基本功比赛内容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项目进行设计,评委多为各术科体育教师担任,建议将基本功大赛内容根据应聘技能考核的内容进行设计,考核的评委需聘任中小学的一线体育教师、各地区体育教研员或中小学的领导担任,使基本功考核过程更加接近于应聘考核过程。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聘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说课与模拟上课能力。但现如今体育教育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未能在能力供需上达到平衡,高校对体育师范生说课与模拟上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在《学校体育学》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涉及的也微乎其微。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传统8-12周的实习时间短暂而仓促,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效果不佳[10]。鉴于此,说课与模拟上课内容作为体育教师招聘面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又是学生应聘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将说课与模拟上课设为专门性课程进行开展。实习时间也应该延长至半年,增加培养学校与实习学校间在应聘能力培养方面的协调,每位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在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将实习内容向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内容方面调整,使实习过程落于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此外,关于体育师范生的教师教学形象的培养,建议开设专门的教师礼仪形象的课程进行针对性指导。

2.3.2 完善组织机构,优化供给侧应聘能力培养的组织机制。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改革的本质[9]。从体育师范生的供给端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效率,围绕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的结构特点,高校对教学管理机构、体育竞赛管理机构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机构的职能进行有效引导,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任务进行针对性分解,适应新需求变化,实现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效率的组织机制优化以及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供需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学管理机构方面首先要配足、配齐各科目体育教师,各教师各尽其责,对于承担运动技能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较高的专项教学能力[11],要引导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最后应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让实践环节起到实际效果。体育竞赛管理机构要完善对运动队组建、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一个平台。在社团建设和发展中,学校团委应高度重视,鼓励体育社团组织的申办以及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2.3.3 建立与应聘环节相适应的实践平台,形成有效的供给侧实践机制。针对现有体系下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对供给侧的培养的教学平台、训练平台以及活动平台进行实践性优化。

教学平台优化。为保障各术科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建议成立专门的各术科教研室,如球类教研室、体操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等,各教研室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部分比例,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即重“学”又重“教”。训练平台优化。增加对技能掌握的训练平台,通过组建训练队,即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能使学生的训练能力得以培养。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比赛,增加学生的参赛经历,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活动平台优化。学生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学校的一些活动平台,建议学校增加体育方面的协会或体育社团组织,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条件保障,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活动。每个社团或协会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策划方案进行专门性指导。社团或协会成员之间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式积累经验,提升活动组织能力。

3 结 论

3.1 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供给侧培养的重理论导向与社会需求的实践性需求脱节,是供给侧改革机制创新要解决的首要矛盾;处理好就业端的实践性需求与应聘内容的非对应性,是供给侧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供给端培养体系的功能定位对应聘过程的支撑性不足,是供给侧机制创新路径的重要方面。

3.2 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的培养应该在理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训练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5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针对不同应聘体系的专业性能力系统性培养,是体育师范生专业应聘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3.3 从供给侧培养的供给能力结构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以及实践平台建立等三个方面,对体育师范生应聘能力培养的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供给侧能力输出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师范生供给体育教师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