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峰
浙江金华广福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笔者采用针刺放血技术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3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8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66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45.7±9.1岁;病发部位:腰腹部15例,胸背部10例,四肢8例。观察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4.6±9.3岁;病发部位:腰腹部16例,胸背部10例,四肢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肝经郁热证辨证标准:皮损颜色鲜红,水疱成群,疱壁紧张,舌质红、舌苔黄,口苦咽干,易烦易怒,灼热刺痛,大便干,小便黄。
2.1 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中药口服+针刺)治疗。中药组成: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石膏、车前草、生地黄、大青叶、六一散、板蓝根、茯苓。每剂水煎约40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具体方法:针刺患者的心夹脊穴、夹脊穴、双侧支沟及双侧后溪穴,针刺手法是平补平泻。皮损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法,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在其两旁根据皮损范围的大小选取针刺点数。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直至患者疼痛消失后停止治疗。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放血,具体方法: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患者的皮损部位,局部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快速针点刺最先病发的部位和最后病发的部位,将玻璃罐快速拔按在刺络部位,留罐约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消毒患处防止感染,每天1次。龙眼穴处的放血方法: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出血1~2ml,用酒精消毒患处,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直至患者疼痛消失停止治疗。
3.1 观察指标:①皮肤愈合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及开始脱痂时间。②疼痛缓解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疼痛开始减轻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β-内啡肽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③疗效标准:采用症状体征量化计分总积分来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疗效指数在60%~100%之间;有效:疗效指数在30%~60%之间;无效:疗效指数小于30%。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皮肤愈合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皮肤愈合及疼痛缓解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皮肤愈合及疼痛缓解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24.15±3.95ab 21.62±3.41a 33 33止疱时间(d)3.45±1.16 4.53±1.27开始结痂时间(d)6.76±1.57 7.85±1.83全部结痂时间(d)8.76±1.88 10.54±2.27开始脱痂时间(d)10.36±2.19 13.45±2.85疼痛开始减轻时间(d)5.41±1.64b 8.13±2.15疼痛消失时间(d)12.66±4.31b 17.52±5.12 β-内啡肽含量(pg/ml)治疗前17.13±3.54 16.97±3.62
中医将带状疱疹归属于“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其主要病因是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中医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及行气止痛为主。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治疗原则,方中龙胆草、生石膏、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生地黄、板蓝根、白茅根、大青叶具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茯苓、车前草、六一散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诸药合用起到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止痛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气入络致使机体经络受阻,所以采用针刺患者相关穴位以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可以清利少阳湿热;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能够使一身的阳气兴奋;针刺双侧支沟及双侧后溪穴具有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之功效。围刺阿是穴能够清邪解毒、疏通脉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龙眼穴是经外奇穴,刺激龙眼穴可起到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作用,在龙眼穴处放血有泻心火、清血热的作用。针刺相关穴位联合放血技术可达到散热祛瘀、泻火解毒、通经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