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媚,陈琼,章培,邓晓宇,刘艳玲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610017)
患者男,68岁,因头皮红色结节伴疼痛20余天,于2016年3月7日就诊。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1个小丘疹,无症状,未重视,皮疹逐渐增大,形成1个约0.5 cm×0.8 cm大小软结节,伴轻微瘙痒,搔抓或触碰后出血,伴疼痛。系统查体无特殊。专科查体:头顶部见1个结节约0.5 cm×0.8 cm大小,质软,表面粗糙,少许血痂,压痛,见图1。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结缔组织包绕的嗜碱性细胞团块,团块中央由少量胞浆弱嗜酸性、体积较大的影细胞组成,肿瘤团块外围由大量体积较小、胞界不清、排列紧密的嗜碱性细胞组成,类似毛母质细胞,在两类细胞之间见部分介于两型细胞间的过渡细胞,符合毛母质瘤病理表现,见图2、3。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诊断毛母质瘤。给予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失访。
毛母质瘤,又名毛囊漏斗-毛母质瘤,或钙化上皮瘤,起源于向毛母质细胞分化趋势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是一种良性肿瘤,罕见恶变者,但有的局部可能有侵袭行为[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β-环链蛋白刺激了细胞增殖和/(或)抑制细胞凋亡有关[2],此外,Bcl-2肿瘤基因及多瘤病毒属感染也可能与其发病有关[3-4]。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40%以上在10岁以下发病,约60%在20岁以下发病[5],本例患者属晚发病例。毛母质瘤好发于头面部和上肢,肿瘤一般单一,通常表现为肤色或淡蓝色结节或囊肿,少数情况可见多发性损害[6]。组织病理瘤体位于真皮网状层甚至皮下组织,肿瘤组织可见3种细胞,嗜碱性细胞、影细胞和过渡细胞,瘤体常有结缔组织包膜。嗜碱性细胞数量与肿瘤发生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早期嗜碱性细胞数量多,随肿瘤生长,其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被影细胞代替,过渡细胞是其中间产物。故而从3种瘤细胞所占比例可初步判定肿瘤的发展阶段[7]。毛母质瘤误诊率高,病理活检是确诊依据,而病理上影细胞的存在是主要确诊依据。本例临床表现为疼痛性结节,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结缔组织包绕的嗜碱性细胞团块,团块中央由少量胞浆弱嗜酸性、体积较大的影细胞组成,肿瘤团块外围由大量体积较小、胞界不清、排列紧密的嗜碱性细胞组成,类似毛母质细胞,在两类细胞之间见部分介于两型细胞间的过渡细胞,符合毛母质瘤伴肉芽肿性炎症。结合组织病理表现,本例诊断毛母质瘤成立。
图1 头顶部见1个结节约0.5 cm x 0.8 cm大小,质软,表面粗糙,少许血痂。
毛母质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病灶后一般不易复发。本例给与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失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