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珠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师范附属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也就是说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发展学生思维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上课伊始,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中都有笔,你随便拿出几根,只要你们告诉我两根占文具盒中笔的总数的几分之几,我就能知道你的笔盒中有几根笔”。学生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带着试一试的心理说出了几个数,教师都非常准确地说出笔的总支数,学生更来劲了,有的甚至前后桌四个人的笔合起来想考倒老师,可是都让老师说对了。学生个个百思不得其解,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老师揭开谜底。老师说:“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大家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创设兴趣情境,造成悬念,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探求知识的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准备好的学具圆,平均分成若干份,通过剪拼,拼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的情绪很高。各抒己见,纷纷动手操作,最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①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②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③剪拼成三角形来推导;④剪拼成梯形来推导。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思维,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想就是思维。讨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大脑就会积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秧田式”座位为“矩形式”的座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充分地进行讨论、交流。而且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不必先举手后发言,而且听别人见解后有补充的,有异议的,有新的见解的,均可自由站起来发表。例如:在教学加法的简便算法“99+98”时,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多种简便的方法:①99+98=99+100-2 ②99+98=100+98-1 ③99+98=97+(98+2) ④99+98=(99+1)+97 突然一个同学发表了另一种算法:98+99=100×2-3引起了大部分同学的反对,原因是不能出现乘法,这时,50多双眼望着老师急于想知道是非。我没有很快地给学生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再次展开激烈的讨论,各组派代表说明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最后大家不但同意了这种算法,而且不约而同地用掌声向这位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表示祝贺。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注意专注,思维灵活,在讨论中学习,比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学得多,学得快,学得乐。
总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千方百计地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