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 要]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经营模式。本文针对营改增以后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首先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以后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而深入分析了营改增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具體影响,最后就营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改进完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04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9- 0010- 02
0 引 言
建筑施工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来说,由于关联产业较多,而且产业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因而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复杂因素。在建筑行业领域营改增全面推开实施以后,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根据营改增相关的政策要求,改进完善企业的税务筹划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1 营改增政策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带来的主要变化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在计税方式方面发生了变化,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前,主要是采取相对较为简单的营业税,也就是营业额与营业税税率的乘积。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规模可以采取一般纳税人或者是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按照当期销项税额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差额再乘以10%的增值税税率。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在扣缴义务人方面出现了变化,建筑施工企业税制改革以前,企业可以将项目分别派发给别的公司,但是在缴纳税款时义务人则是建筑公司,但是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无论是建筑公司还是接受分派项目的公司,都属于纳税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
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时间出现了变化,也就是如果甲方与建筑公司在建筑施工合同中明确付款时间,则合同约定的时间就是缴纳增值税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或者是在合同中没有对付款日期进行约定,则工程竣工验收当天就是纳税的时间。
2 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具体影响分析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影响上,主要是营改增政策以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入账金额与以前相比出现了变化,入账价值往往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在对收入核算的影响方面,确认收入是不再将所有收到的营业金额全部确认为收入,需要按照价税分离的原则,将计税部分确认为收入,营业收入则是不含税的价格收入。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营改增政策以后,由于会计核算方面的成本和收入核算方面的入账金额出现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将会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并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对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影响方面,由于增值税进项发票可以抵扣,因而一些建筑企业往往会采取购进固定资产或者是工程物资的方式进行增值税抵扣,容易造成企业负债的增加。在对利润表项目的影响方面,由于在营改增以后施工阶段过程中主要是按照不含税金额进行入账,因此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收入账面价值出现下降。在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方面,由于营业收入确认金额出现缩水,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增加,因此容易出现现金流入下降以及现金流出增加的问题。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影响方面,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建筑施工企业具体税负水平的变化会根据纳税主体性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抵扣成本比例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当企业的可抵扣成本比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水平。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一些成本项目难以取得增值税发票,加上劳务成本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扣,再受到建筑施工企业甲供材以及包清工等相应成本方式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可抵扣成本比例出现下降的问题。
在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管理影响方面,在对建筑施工施工企业的发票使用和管理方面,营改增由于对于企业核算、财务报表以及税负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影响,因而发票管理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发票的开具、发票的收取等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地点以及征税机关等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改进完善发票管理以及纳税管理,科学地做好纳税筹划各项工作。
3 营改增政策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纳税筹划管理。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不同施工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税办法,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般情况来说,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进项相对较多,则应该按照一般计税方式进行营改增的计税,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进项税相对较少,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简易的征税办法。比如,如果建筑企业采取包清工的方式承接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来说进项税额抵扣非常较低,如果甲供物资较少,则应该有效考虑一般计税方法,反之则应该采取简易征税办法。其次,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从高适用税率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纳税筹划时,应该对不同税率或者是征税率的应税行为等进行必要的区分,以免出现了在建筑施工企业税务处理过程中出现适用高税率的问题。比如,如果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承包涉及土地证前或者是工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应该按照不同的业务项目税率分别进行纳税核算。
(2)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集管理、认证管理等,尤其是适应增值税以票控税或者是以票抵稅等特点,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首先,应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取力度,既应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发票索票意识,供应商选择方面选择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应该确保全部项目或者是子公司抬头一致,同时也应该确保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规范性,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规范或者是项目内容缺失等的,应该严格拒收。其次,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相对较为繁杂或者是零散的问题,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并及时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抵扣,以免出现专用发票认证出现超期,而造成企业税负增加。此外,还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建立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方面出现违规的采购、财务、会计以及合作单位,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追究责任,以确保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规范。
(3)进一步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结构进行优化管理。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对于企业的利润情况以及税负情况的影响因素方面,可抵扣成本的比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影响可抵扣成本里面,人工成本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领域,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材料、机械或者是其他相关间接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非常高,然而人工成本往往又难以获得增值税进行发票的抵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等,尤其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施工、智能化施工等方面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适当地减少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人工成本的依赖,同时获取更高的成本抵扣,以有效地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问题。
(4)进一步严格建筑施工企业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管理方面,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成本,还应该重点加强对供应商以及分包商的筛选管理。首先,应该合理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应该全面考虑承包商与分包商的质量价格以及信誉等因素以外,还应该考虑供应商分包商的纳税人性质,尽可能地选择一般纳税人性质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以或缺增值税进项发票用于进行抵扣。同时,对于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和分包商,还应该综合考虑成本价格以及税负之间的管理,对价格优势能不能带来增值税专用发票成本的降低进行深入分析,以弥补进项税抵扣可能造成的损失。其次,还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供应商分包商信息管理数据库,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项目、不同价格、不同信誉以及不同纳税人性质等,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比对分析,以确保供应商和分包商选择的科学合理。
(5)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专业能力和水平。营改增政策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施,整体上来说由于在会计核算、税率和计税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涉及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以及计税方法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性非常强。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管理的科学性,应该强化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确保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筹划等各项工作,以适应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纳税筹划管理的实际需要。
4 结 语
营改增政策的推进实施,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带来深远的影响,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深入分析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新形势,加强企业的纳税筹划管理,全面强化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有效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新旧增值税暂行条例差异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4):14-16.
[2]杜仲霞.我国增值税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5(2):66-71.
[3]孙伟.“营改增”实施的必要性及对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15(1):110-118.
[4]李金宇,陈明.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的现实分析[J].商,2015(2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