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旻
全國各地的汉语方言中,对小孩子的称呼各有各的特色。
福建一带说“囝”,江浙地方讲“囡”,到了湖南,称呼又变成了“伢”。湖南再往西去,在西南、西北方言里则出现了“娃”的用法。
“娃”这个称呼,属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方言。陕西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书中就有很多关中方言的成分,全书到处都是“娃”。以书中的“黑娃”为例,他的原名是鹿兆谦,但这个名字被用得不多,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直接称他为黑娃。
这个“娃”是怎么来的呢?
汉代的《方言》里记载:“娃,美也。”《广雅·释话》也说:“娃,好也。”这说明娃原来是个形容词,后来逐渐由形容词引申为名词,指美丽的女子。再后来,又从女子的貌美引申为小孩子的可爱,进一步演变成小孩的意思。
但有学者觉得这个变化过程过于曲折,认为“娃”其实就是源于小孩儿啼哭、学语时发出的“哇”字,因为这个“哇”字在当时专指小孩,人们借用其字形,写作了“娃娃”。
其实,关中方言里的“娃”很早就有小孩儿这个意思了。清代的陕西皮影戏《香莲佩》中就可见:“呆迷娃子,平日没见他病过,怎么一下子就死了”。不过,虽然关中方言里的“孩子”只用“娃”来指称,没有其他的词语可替换,但是“娃”的意思又不光是“娃娃”。简单地说,从刚刚出生的婴儿,到没有结婚的年轻男子或女子,都可以称作娃。长辈在称呼晚辈的时候,也喜欢在晚辈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娃字来表示一种亲昵。《白鹿原》里的白灵出生后,白嘉轩给孩子取名字时就说:“百灵……白灵,就是灵灵儿娃嘛!”除了长辈对晚辈这样称呼,同辈之间也可以称呼对方为娃,例如黑娃就喊鹿兆鹏为“财东娃”。
关中话里的“娃”有很强的活力,还可以与其他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于“孩子”或者“昵称”的意思。比如《白鹿原》里的黑娃总是工作不专心,长工头就骂他:“黑娃,你崽娃子丢了魂了不是?”这个显得有些贬义的“崽娃子”是当地长辈称呼晚辈的一种方式,但基本只有在长辈教训晚辈或者生气骂人时才会使用。反过来,还有“冷娃”一词,则是一个用来形容关中地区青年男性的褒义词,有惊叹、欣赏、赞许的色彩,《白鹿原》里同样也提到了:“真有胆大的冷娃哩,敢烧粮台!”
直到今天,诸如“放牛娃”“山里娃”之类的“娃”已经进入普通话,并为全国大众所了解、接受,但关中方言里的“娃”,还是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