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村落园林的理水智慧
——以江西省栗园围为例

2019-05-23 01:36:08王晓勤金建华庄裕楠
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南县理水栗园

王晓勤 金建华 庄裕楠

1. 栗园围周边关系图

2. 现状总平面图

园林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之一,在众多著名的风景园林之地,理水在满足游赏休憩功能的同时兼顾了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等功能。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拙政园、网师园,城市公共园林中的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福州西湖,村落园林中的仓坡村、流坑古村,几千年的园林理水活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水方法,并巧妙地将它们的功能隐藏在如画的园林图景中[1]。村落园林不仅在理水过程中兼顾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等众多园林类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水共同点,还在大尺度的场地上以外围的山峦河湖、林壑田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村落理水是村落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系景观的营建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及精湛的工程技艺,是村落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栗园围为研究对象,从村围理水的结构关系、功能、特点、社会与自然因素等方面解析客家民系在村落理水中的独特智慧和地域特色,通过对村落园林理水的研究,解析客家人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智慧,还原特定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下的设计初衷。

1 研究概况

栗园围是客家人所建的村落性质的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中部,是一座占地面积为45 288 m2的大围屋。这座围屋是赣南最大的一座客家村落围屋。围子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历时18年落成,围屋始祖李大纪、李大缙[3]。栗园围所在的龙南县里仁乡因良好的周边山水环境及土地资源成为第一批建立聚居点的乡镇。从宋至清,里仁乡的聚居点个数稳定增长,人口与耕地间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围子于里仁万亩平畴的盆地中央,北枕雷峰山,东靠雷公山,南朝石峡山,西邻辛峰山,西面是通向龙南县城的豁口,距县城约10 km(图1)。南面有自东向西穿流的濂江,濂江向西流入龙南县的母亲河桃江。栗园围与常见的赣南围屋不同,整个围子就是一个加有围墙的村落,俗称村围。村围由高大的城墙围合,城墙上分布着12个炮楼,有着很强的防御性。村围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方便围屋内的居民进出。村围的内部空间形成鲜明的居住、活动区域,围内西侧是以园林为主的公共活动空间,分布着池塘、晒坪、戏台等,东侧是以建筑为主的居住空间(图2)。建筑多为坐东朝西,约400余间,以单层为主,有少量两层建筑。五百多年来这个封闭围合的村落,有着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这与客家先民高超的生存智慧密不可分,其中与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就是理水。

2 理水系统

栗园围理水智慧主要体现在理水系统的构建。其理水不局限于村落围墙之内而是以周边的山峦、水系相衔接形成自身独特而又完整的理水系统,最为重要的是水的源头和水的去向处理,即“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4]。栗园围北、东、南三面环山,南面紧邻濂江,濂江是龙南县境内桃江的一级支流,河床宽约20 m。北面的雷峰山、东面的雷公山、及南面开阔平坦的农田,形成一个巨大的雨水汇流区域,雨水汇集成流,再流淌过平坦之地进入南面的濂江(图3)。栗园围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安全考虑,村落的居民选择单姓聚族而居,并设有高大围墙以保障安全。栗园围在理水过程中,借用原有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格局,对源水、蓄水、净水、排水、渗水、用水形成自身完整的理水系统(图4)。

2.1 源水

水源是村落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村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出于安全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围内进行,村围在建立时就考虑到了围内的活水来源问题,分为内外两个部分解决。外部水源,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围外连绵山脉的高差形成汇水小溪,溪流水量充沛。围子将北面的小溪,从北门附近由围墙底部的暗渠引入围内,是围内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同时溪水的一部分分流到围墙的外围,形成一丈二宽的人工壕沟,结合高高的围墙保护围内的居民。内部水源,利用充沛的地下水资源,掘井自用,现村围的北面和南面还留有两口深井。围外的溪流与围内的地下水满足了围内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的需求。

2.2 蓄水

活水流进入围内后,经过有效储蓄,以形成景观和满足围内居民生活用水。目前围内有三口并连的大小相近池塘,塘由路堤和桥分隔。据围内居民介绍围子初建时的池塘并非所见的三口,而是十八口,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侧,代表着十八个子孙,寓意人丁兴旺,家族发展源远流长。后因不便管理,整合成三个并排的大池塘。池塘是围内重要的蓄水设施,面积约4 700 m2,深度约3 m2,可储蓄水1.5万 m3。最南面的水池设有水闸,雨季开闸,旱季关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成为围内居民生活及防火的重要水体。

3. 栗园围汇水示意图

4. 栗园围理水系统示意图

2.3 排水

围内有生活所产生的洗涤废水、雨水,通过有效的收集、输送使排水顺畅。围内建筑多为坐东朝西的布局形式,街道走向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街巷起到分割居住组团的作用。排水有依附于建筑间巷道的明沟及位于建筑下的暗渠。明沟的构造较为简单,在地面铺砌时预留宽400 mm、深300 mm的沟渠,排水沟与地表面同时用卵石堆砌,最后用石灰砂浆磨平。这样的处理手法可以减少水流和沟面的阻力,加快污水排除的速度。为更好地收集和节省排水沟渠,建筑的屋檐前高后低,屋檐之间高低错层,高屋檐的雨水先流到低屋檐上,再从低屋檐滴落到巷道一侧的明沟之中(图5)。这样保证了人在1 m宽的巷道中行走不湿身,也节约了排水明沟。围内的四个祖祠内挖有天井,天井集水后由暗渠将水引入明沟,再依据地势形成自然落差排水,雨水及生活废水由暗渠排向池塘。塘内的水再由明渠排向南侧的濂江。

5. 街巷排水示意图

6. 栗园围内的荷花

2.4 净水

围内的水,并不直接排入濂江,而是流入池塘。池塘面积大,可起到较好的沉淀作用,同时池塘内种有荷花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围内的雨水和污水是分流的。500年前初建围屋时,围内采用公共厕所的形式,所以污水是由自制的化粪池收集沉淀,再由人工挑运用于农业生产。现围内的建筑,每家每户都建有独立厕所,排污的需求增加,所以开始埋设新的排污管道。

2.5 渗水

栗园围所处的龙南县,夏季多雨,暴雨后,排水沟来不及收纳这些暴雨径流,村围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了“就地承水”,在道路及开阔的场地选用附近河道中的乱石铺砌,能够较快渗透雨水。用卵石铺成的地面同样是在素土夯实上找平后铺上直径为3~5 mm的鹅卵石。在重要祠堂建筑旁的空地周边是环状的排水沟,比建筑的基础低5 cm,能够较快地渗透雨水,同时也满足人们平时通行及公共活动需求,相当于一个下凹式绿地的功效。雨水及时下渗补充地下水,井水也能常用不枯。

2.6 用水

整个理水系统的最后一环是用水,整个系统将水存留在池塘内,提供围内居民生活洗涤、灌溉、灭火、观赏景物之用。

3 理水功能层次

古典园林的理水,在功能上不仅仅具有美化的功能,往往还兼具质朴的生产生活功效。通过总结栗园围的理水功能,从中可发掘客家民系理水过程中所追寻的安全、生活、精神等不同层面的需求,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探析客家村落的理水智慧(如表1)。

3.1 安全需要

3.1.1 防御

客家人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希望形成稳定的安居之所。在新的环境安身立命,就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山贼随时可能出没的社会环境,因此客家村落的布局、建筑都体现出很强的防御功能,园林理水也呼应村落的防御功能,加强村落的防御性能。据说栗园围在修建时通过引流溪流,使活水从围的北面环绕外部城墙形成宽一丈二(约4 m)的壕沟。壕沟内则是坚固的围墙,围墙上有十二个炮楼,壕沟、围墙、炮楼的组合形成古代典型城池的护城河作法,即坚固的防御系统。现在的栗园围已身在和平年代,壕沟慢慢被填平,理水防御功能已渐被削弱。

表1 栗园围理水功能分析

7. 栗园围全景图

3.1.2 消防

栗园围内建筑集聚约有400多间,但几百年来从未听过有火灾发生,建筑还保留着原有的布局和形貌,这与围内的大水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池在布局上紧靠建筑,池内常年有水,能随时起到消防作用。

3.2 生活需要

3.2.1 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是现代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据介绍,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栗园围,在特大暴雨的侵袭下也没出现过水淹的情况,这都要归功于村落园林理水的雨洪管理功能。栗园围通过较透水的铺装与下凹式场地形成了有效的雨水渗透;通过占围内约1/8面积的池塘和池塘内的水生植物形成了雨水的储蓄和净化;通过以外部河流相连的水渠将多余水排出围子;最后被储存下来的雨水提供居民使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雨洪管理的渗、净、蓄、排、用的完整系统。

3.2.2 生存需要

客家人所建立的封闭围合的村围,在当时的乱局中常常受到贼寇的骚扰,围内的理水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条件:池塘内可种荷花,莲子莲藕是重要的农业作物;池塘可养鱼虾,在封闭的村围里,可作为居民食材,这种朴素的园林理水与古典园林中的典范汉代上林苑的昆明湖有着相似之处。

3.2.3 交通便利

濂江是整个理水系统中重要一环。当年修建祖祠时所用的大块石材都是通过这条濂江运达的,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够发达、周边资源还较欠缺时,栗园围的村落理水兼顾了交通的功能。

3.2.4 调节小气候

水体吸收热辐射较慢,而释放热辐射较快,栗园围的三口大池塘,水体面积大,所以在炎热的夏季池塘周围的气温要低于围内的其他区域,是居民聚集乘凉的好去处。

3.3 精神需要

3.3.1 美化

栗园围村落的园林理水形成活水,引入了潺潺溪流及面积开阔的池塘。池塘地处整个围内建筑群的西侧,池塘的水体面积达4 700 m2,池塘里栽种荷花,夏季是观赏的极佳之地(图6)。无荷花时,自开阔的水面向东面望去,东面的纪缙祖祠高大雄伟,在夕阳下更是染上了一抹金色,熠熠生辉。围屋东南面的群山环绕层叠,而又倒影在水中,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美不胜收。

3.3.2 风水

栗园围村落的园林理水在水源头的方位、水池的位置、水池的个数等都遵照五行八卦的方位布置,表现出极强的风水文化,有着良好的寓意(图7)。纪缙祖祠厅门上的对联上写道:“辛峰鼎峙毓祥光将见云仍风起,乾水远临钟秀气竚看甲第蝉联”,可看出李氏先祖在理水过程中所用的风水原理,并在其中对子孙后代寄予了美好愿望。

4 村落园林理水生态智慧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栗园围的理水系统、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栗园围村落的园林理水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理水有着不同之处,在系统上具有整体性、在功能上具有实用性[5]。其理水活动与生活、生产方式融合在一起,将水生态环境表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完美融合在一起。村落园林理水系统中所蕴含的尊重环境、顺应自然、合理利用和整体营构、多维实用、传承文化的历史经验和生态智慧,对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4.1 整体营构

栗园围所在龙南县是客家人集聚地,该区域形成独特的山水田林的格局。宏观层面上,选址时就将山水的自然环境考虑进去,栗园围虽是一个封闭的防御性极强的村落,但其园林理水却跳出了围墙的桎梏,而是将理水作为一个活的系统,强调其整体性,考虑水头与水尾,与整个山水环境自然融合于一体。三面的环山提供了丰沛的溪流活水,南临河流,泄水与运输方便。中观层面上,村围内部做池塘蓄水,以保证水的运用。微观层面上,就地承水的铺装、高低相接的屋檐对排水的设计。通过由整体到局部不同尺度的排水系统的层层连接、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水循环系统。

4.2 多维实用

村围的整个水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美化功能,还兼具文化、交通、防御、消防、雨洪管理等功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符合村落园林的总体特征,特别是客家人独有的防御性功能,及围内自给自足的生产功能,聚居形态下的消防功能,使理水的意义更趋于实用。

4.3 传承文化

栗园围是李氏族人聚族而居的场所,是当时社会动荡下所形成的,村围的第一特性是防御,因此在理水过程中的壕沟就与这一社会背景相关。聚族而居所形成的集中性排水做法及环绕于村围围墙外的壕沟都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起到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5 结语

栗园围生态水环境的营构,让我们看到500年前客家先人的智慧,同时也从水体防御功能可窥探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文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速发展,乡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村落园林景观快速消亡和变异,那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理水方法,逐渐被摧毁。2017年,栗园围周边的建筑陆续拆除,以适应龙南县建设高铁项目的需求,2018年,围内很多早年迁出的居民回迁,人口剧增,给围内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挑战,源头的溪水水道被覆盖,生活污水与雨水混流,增建的房屋阻塞了排水通道,原本运行良好的生态水系统面临具大的挑战。各方都在关注这座历经500多年岁月的古老村围,如何在现代城市化的趋势下进行保护,希望本文能够对栗园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龙南县理水栗园
板栗园埋压绿肥技术
果农之友(2021年12期)2021-01-04 20:08:06
龙南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商论(2020年22期)2020-12-23 09:45:42
赣南客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研究——以龙南县关西村为例
园林科技(2020年1期)2020-01-18 05:13:10
栗园油鸡
明代常州止园理水探原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板栗采摘后栗园综合管理措施
《理水》中大禹前后期形象对比分析
青春岁月(2017年5期)2017-04-20 22:23:44
北京西郊私家园林理水艺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科技视界(2016年10期)2016-04-26 17:56:20
河北迁西密植板栗园防郁闭修剪技术
脱贫攻坚县域行
——龙南
老区建设(2016年23期)2016-03-01 09: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