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甜 罗琳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属于现时代信息化社会中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扶贫模式,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互联网+”的提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精准扶贫,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也是精准扶贫实现加倍效应,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因此,“互联网+精准扶贫“成为肇庆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新途径。本文章主要对“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望可以为肇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精准扶贫;路径
精准扶贫,重点面对的对象是贫困居民及贫困家庭,针对每个贫困区域的环境和每户贫困居民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高效的程序及途径来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治贫方式。确切地说是将我国政府、社会、市场、人民四大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对贫困地区的人民实施精准帮扶,使其能够最短时间内脱离贫困,实现共同致富。
1.“互联网+旅游精准扶贫”
在我国提出的“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业被列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是基层政府与人民的共创产业,旅游扶贫是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正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兴旺。旅游产业具有三大优势特点,一是绿色发展。山村环境的旅游展现了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及休闲惬意,这与城市人们所憧憬的空气新鲜、休闲度假、世外桃源、返璞归真的田园式生活非常相适,旅游业属于无烟低碳式的产业,其对于优化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和意义;二是吸纳就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住宿、餐饮、文化、商品等与之配套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也会增大就业空间,可以解决本地区贫困户的就地安置问题,尤其是对于解决女性、伤残人员及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非常有利,由此可以有效完成劳动力的本土转移;三是信息共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伴随外来人的增多,可将外面发达城市的信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传到落后的地区,并且还可将山里特产、文化资源带出去,这样就会形成山里和山外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及有效循环的良好局面。肇庆现已被列入粤港澳大湾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经济产业区域,其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战略计划为肇庆的旅游业创造了政策、布局及品牌契机。同时,我国对乡村振兴投入了非常大的力度,为肇庆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肇庆不但要有将绿水青山变为宝的理念,构筑贫困地区的生态线,还需针对现时期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制定出“互联网+旅游精准扶贫”的规划模式,以有效形成由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在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各部门相互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乡村旅游运作格局。将乡村农居变成游客居住酒店,将农家田园变成旅游景点,将农民餐桌变成供游客消费的餐馆,将乡村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区的特产,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共同发展,由此让贫困地区利用旅游业的开发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开发,把贫困山区的地理优势、优美环境、本地特产、美食、交通及与周边成熟景点的联系等相关信息发布到网上,让人们对旅游景点有所了解,以利于吸引社会人士的注意与参与。山区休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此过程中,需有政府、社会、企业及本地居民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对旅游地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吸引人才、引用科学技术合力创造这样才可以获得成功和发展。其次,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有效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可在线上实施旅游产品投资意向的选择与资金支付,大量筹集社会资金的注入,以谁投资谁获利的原则及股份制形式来招揽社会闲置资金的投入。本地居民可以用自家的房屋、土地、果园、山林及养殖场等一些实物来进行入股,在政府、社会、农民个人及银行方面的共同协作下,有效解决旅游开发资金的筹集问题。
2.“互联网+特色农业的精准扶贫”
各级政府与扶贫小组,需结合贫困地区的气候及生物资源的特点,来找出潜在的支撑性产业,大胆开发本土特色产业,使有劳动能力的一些贫困户都能增加收入,走上富裕之路,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肇庆在2016年就制定了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脱贫的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由此引导贫困乡村、贫困农户重点发展竹子、柑桔等种植业及杏花鸡等特色养殖业。在此情况下,肇庆要结合供给侧结构,通过“互联网+传统农业”,开发适合网络销售的特色性农产品,有效树立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互联网+特色农业精准扶贫”,首先是高效利用网络优势,对贫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并同时结构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开发具有特色性的产业,由此确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主导性产业。肇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透过大数据,可以发现现时期消费者的主要需求方向,之后再依据贫困地区所特有的特色资源,就地对农产品进行开发,由此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脱贫的具体方案。如德庆县在对原有柑橘产业发展进行巩固的基础上,还需快速发展红豆、紫淮山、首乌、红米、紫色蔬菜等特色农业,在此当中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紫淮山农产品的生产上,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创出的支柱性产业,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摆脱贫困。其次,将信息化同物流进行有效融合,由此构成电商新模式,设置网上交易平台,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深入刺激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方式的不断创新,构建互联网、农户、物流相结合的全新销售模式,大力吸引各大知名电商平台的加入,加大力度宣传贫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此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在此同时还可与一些跨境平台加强合作,使贫困区农产品可以走出国门,实现精准销售。在此情况下,还需要有社会资金的大量注入,同时也需得到财政、土地、税金、信贷方面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由此高效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互联网+”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取替的作用优势,因此一定要快速构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使农业科技成本能够得到快速创新,由此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使农民在手机、电脑及电视上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认证、就业及社会保障的相关信息。贫困人民普遍存在复杂性、分散性及多样性特点,精准扶贫工作需结合贫困人民的实际特点与各种需求,来进行分类汇总,以人民利益为主,从其自身着想,最大程度地尊重其本意,依据个体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学习,可从玩手机着手,紧抓其兴趣点,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让其学到致富知识,学到一技之长,强化生存本领与生活技能。确切地说,首先,找准教育培训重心。把现时期比较单一性的项目学习和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学习方式,慢慢向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平台不断转移,在原本项目教育培训的前提下,实现流动培训、田间培训及其他灵活多样相互补充的教育服务格局。其次,对教育方式创新,把现时期面对面式的教育培训转变成点对点式的服务,在原有教育模式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来实现点对点专家指导、技术传授、农业发展创意、农机用具的租赁等相应服务。最后,对教育手段创新。在积极促进智慧农民平台建设的前提下,开发出以智能终端为基础的在线课堂、考试认证的全新职业农民教育平台,由此达到农民教育的智能化和灵活化。同時还可利用广播电台等媒体来展开综合全面与农有关的教育,由此实现以技术教授为主、引用微课和慕课、网络远程教育等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促进其可以在农业组织、生产、管理及运营中获得全面的创新,栽培出大量懂技术,有文化素养、会经营的全新职业农民,为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结语
总体来说,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其重点都是让脱贫工作可以获得明显成效。这一目的实现,一定要找准方向,由此构建健全的扶贫机制。不管是扶贫方法,还是所用手段都需以精准为基础,由此促进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能够大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黄邦根,刘丽.“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3):43-46.
[2]黄京萍,向晓艳.对“互联网+精准扶贫”背景下电商扶贫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8(08):116.
作者简介:
梁甜(1987.4- ),女,广东肇庆人,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区域经济、“互联网+”;
罗琳(1980.8- ),女,湖南人,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互联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