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静
摘 要:目前流行音乐迅速发展,如果能够把流行音乐成功地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它势必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的发展为初中音乐教学取得进步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考虑把流行音乐这个新的元素引入到教学中。但是这个新的教学元素加入后,我们在注意到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帮助的同时,也要预测到它有可能对教学造成的伤害,要提前想好应对策略,防止它对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在引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和学情吻合,预防它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教学不但没有伸进反而起到反作用。我们要仔细地去分析怎样才能使流行音乐为教学服务,去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对教学造成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 流行元素
一、流行音乐引入教学现状剖析
(一)传统音乐教学的缺陷
现在的音乐教学受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的禁锢,现在的教材全部都是使用国家规定得非常经典的教材,而里面所选取的音乐几乎都是比较高深的民族歌曲甚至还有一部分古典歌曲,想要完美的演唱这些歌曲难度大,并且由于缺少流行元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音乐教学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只有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音乐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二)音乐教师观念陈旧
部分音乐教师受到传统观念中对流行音乐的看法的影响,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流行音乐文化,认为流行音乐是一些非主流的东西,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流行音乐。如果把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势必就会影响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音乐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理所当然地使用传统的民族音乐。受传统音乐教学观念影响,有的教师甚至对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有抵触情绪,认定引入流行音乐影响初中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拒绝引入。这种做法就把流行音乐给音乐教学发展带来的可能性给早早地消灭,就限制了音乐教学发展。
(三)学生参与度低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消极学习起来没有主动性,日积月累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使音乐课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才会有兴趣,才能取得进步。
二、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流行音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心理
通常人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能够给予极大的关注,因此说如果教师把一些能够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音乐作品引入,肯定对音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流行音乐中有许多的歌曲作品旋律欢快,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有的歌曲非常的励志能够催人奋进。这种类型的音乐具有容易理解和接受,净化学生心灵的特点,通过学习可以使他们感悟生命、热爱生活,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释放压力。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为依据选择流行音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流行音乐的选择要有指导意义
社会在不停地向前发展,一些非常优秀的精品文化不断地出现,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糟粕。这就需要初中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要做到类型多样化,避免形式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倦,还要注意取其精华,通过学习领悟音乐的美妙之处,启迪学生的思想,洗涤和净化心灵。
(三)结合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课程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在网络上有大量丰富的流行音乐资源,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在上课时,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地利用这些有效的资源,就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四)举办音乐活动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
音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陶冶情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能够修身养性。可以在课上举办音乐活动增加趣味,如开展歌唱比赛;让学生演出一些音乐剧等多种方式来举办音乐活动,从而使音乐课不再枯燥,增加了趣味和学生兴趣。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可以说是治疗一些精神层面问题的良药。音乐能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学生状态,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在社会舞台上,流行音乐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广泛传播,学生正受到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抗拒的事,作为教师只能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如何正确对待和学习流行音乐,正成为初中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才能取其精华,才能避免学生被糟粕所腐蚀。作为初中音乐教师,通过探索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学习和对待流行音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肖海燕.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12—113.
[2]李宁.探析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126.
[3]郑晓玲.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7(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