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1个月后血压及残余肾功能变化分析

2019-05-21 08:58石相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终末期尿量卧床

石相雅

龙岩人民医院,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率可达十万分之一[1]。有数据显示[2],以我国1990年人口统计数为依据,我国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人数可达22万人左右。该病发生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及肾功能下降,毒素逐渐体内蓄积,从而极易引发恶心、呕吐、水肿、胃纳差等多种尿毒症症状,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是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用方式,其在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3]。本文为探讨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及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对收治的120例初次行腹膜透析管安置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了观察,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初次行腹膜透析管安置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1.5±6.9)岁;其中62例为慢性肾炎,25例为糖尿病肾病,19例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IgA肾病4例,成人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2例,痛风性肾病2例,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肾损害1例,肾淀粉样变1例,慢性移植性肾病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手术置管术,透析管选用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Tenckhoff硅胶直管,术后当天利用腹透液2 000ml(含肝素1 000U)进行冲腹处理,分4次进行,500ml/次;术后第1~8天行间歇性腹膜透析,第1天8次,500ml/次,共2袋;逐步过渡为3~4袋/d;第9天开始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同时,医生需做好腹膜透析宣教,让患者、患者家属了解腹膜透析原理,掌握相关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处理并发症的方法等;同时可安排护理人员现场示范操作、并对家属进行培训,以保证家属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操作;另外,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1个月需遵医嘱复查,对患者透析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同时再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并对患者腹膜透析液颜色、腹膜透析管出口等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叮嘱患者之后每3个月复查1次,每半年对短管更换1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末时,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尿量、总尿素清除率(KT/V)、终末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肌酐清除率(Car)、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

2 结果

2.1 透析情况分析 本组患者平均日透析量为(6 785.5±125.5)ml,总尿素清除率(KT/V)为 2.3±0.5,总肌酐清除率为(60.4±5.7)ml/min;且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水肿等症状均明显减轻。

2.2 CAP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末时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对比 与透析前比较,治疗1个月末时患者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均显著下降,血红蛋白则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蛋白水平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CAP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末时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对比

2.3 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eGFR、尿量比较 治疗1个月末时,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但与透析前比较,患者eGFR、24h尿量、24h超滤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eGFR、尿量比较

注:1mmHg=0.133kPa。

3 讨论

终末期肾脏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生率较高,且危害较大,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4]。替代治疗方式为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有效方式,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则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替代疗法,相对于血液透析而言,该治疗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帮助,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5]。

本观察中采用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方式对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该透析方式治疗1个月,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该治疗方式在控制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血压水平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过降压药物的作用,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水平能够得以显著控制;为更好改善血压水平,治疗期间还需严格控制患者对食盐及水分的摄入量[6]。另外,腹膜透析的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可避免静脉造瘘操作,促使循环压力增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另外,腹膜透析者体内容量变化速度下降,这也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可更好地维持患者血压水平[7]。另外,本文结果显示,与透析前比较,治疗1个月末时患者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均显著下降,血红蛋白则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透析前比较,患者清蛋白水平、eGFR、24h尿量、24h超滤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D 1个月后,患者残余肾功能无明显下降,尿量无明显减少,提示CAPD在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方面可发挥一定的作用。究其原因,为腹膜透析可避免血浆渗透压快速变化,并可预防循环血容量明显减少,从而可达到预防肾组织缺血发生的目的;同时因该治疗方式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故而可发挥较好的残余肾组织保护作用[8]。

临床上通常认为,透析充分性包括以下几点:(1)有效控制尿毒症的症状及体征;(2)超滤充分、容量控制良好,无体液过多、脱水征象发生,且血压控制良好;(3)溶质(KT/V、Car)等清除充分;(4)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良好;(5)营养摄入充分、营养状态良好;(6)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等控制良好;(7)生存状态良好、贫血纠正、对促红细胞生长素反应良好等;(8)其他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9]。近年来推荐的最低KT/V为1.70,与之相比,本文中KT/V 2.3±0.5相对较高;且治疗后患者血清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值较为接近,且患者血尿氮平均为(16.9±3.1)mmol/L,治疗1个月末时,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且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水肿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提示患者饮食状况及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透析充分性良好。

综上所述,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控制患者血压,并不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终末期尿量卧床
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