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妙媛 张秀薇 陈丽霞 骆仲榆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骨病, 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其致病因素较多, 主要临床特征为单位体积内骨质生成减少、骨质中矿质成分比例降低以及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等[1]。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群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腰椎骨折较为常见[2]。由于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修养, 不能活动, 可能造成并发症的发生, 如肺部感染发炎、褥疮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中多以PKP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较好, 但患者的骨折处愈合较慢[3]。现发现通过使用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使用术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 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效果, 促进了骨折处的愈合, 并降低了骨折的再次风险, 疗效显著。此文特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 月本院收治的134例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34例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 女38例;年龄48~67岁, 平均年龄(57.53±9.49)岁;病程1~5 d, 平均病程(3.02±1.35)d;骨折原因:跌倒致伤38例, 车祸致伤20例, 其他原因致伤9例;骨折部位:L130例、L218例、L312例、L46例、L5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 女31例;年龄49~68岁, 平均年龄(58.64±8.37)岁;病程2~6 d, 平均病程(3.04±1.26)d;骨折原因:跌倒致伤35例, 车祸致伤26例, 其他原因致伤6例;骨折部位:L126例、L220例、L313例、L45例、L5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腰椎骨折手术;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③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者;④有恶性肿瘤者;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观察组术后联合使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为防止出现感染情况, 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生素注射治疗。于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617, 规格:4.0 ml∶4.0 mg)治疗, 将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与5.0 mg唑来膦酸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持续治疗6个月。同时, 叮嘱患者注意饮食并多饮水, 注重日常运动, 若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汇报并检查。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进行评定, 总分为0~10分, 其中7~10分为强烈疼痛并难以忍受, 影响正常工作及睡眠;4~6分为可影响睡眠的疼痛, 但可忍受;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疼痛。②比较两组患者活动能力。采用ODI量表进行评定, 分为生活能力、坐立、步行、站立、疼痛程度、睡眠、社会活动、性生活及旅行等10个方面, 每个方面均有6个选项, 总分为50分(每项0~5分), 分数越低表示活动能力越好。③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8.21±1.39 6.74±3.72b 43.55±2.78 27.45±1.67b观察组 67 8.19±1.53 2.21±1.38ab 43.26±3.16 21.55±1.39ab t 0.079 9.345 0.564 22.22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比较( ±s, mm)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比较( ±s, mm)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椎体前缘高度 椎体中部高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 18.37±3.83 19.81±3.39b 16.02±3.61 17.91±4.39b观察组 67 18.52±3.57 23.22±2.88ab 15.64±3.23 19.64±3.95ab t 0.235 6.275 0.642 2.398 P>0.05 <0.05 >0.05 <0.05
自1998年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美国首次成功实施后,传统的治疗方式已被其基本取代[4-6]。但随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术后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逐渐增多, 远期疗效较差[7]。经研究表明, 骨密度(BMD)提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骨折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存在紧密联系, 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8]。因此提高患者的BMD对于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骨折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表明, 治疗后, 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通过将球囊置入辅助椎体还原原有高度, 缓解其压迫,以消除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减轻疼痛感。且骨水泥在稳定椎体的基础上, 还可使椎体畸形得以有效纠正, 改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9]。唑来膦酸是临床提高骨密度的高应用率药物,可将甲羟戊酸通路抑制, 使破骨细胞的活性被抑制, 并促进其凋亡, 降低骨质吸收量, 使骨密度得以提高。故两种联合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提高疗效[10]。
综上所述, 给予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骨质疏松程度,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