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梅 薛振凯 刘 莹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1世纪是人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也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纪。高压、高盐、低温、寡营养的水体环境使海洋生物有着特殊的药效,是人类海洋药物的巨大宝库。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应相互促进。[1]沿海国家高度关注海洋产业,将其提升到战略性产业高度,从政策、战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各方面提高海洋高科技水平。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已将海洋资源的利用定为基本国策,人类也逐渐从注重海洋的认知、利用、管控过渡到强调海洋的生态与和谐。作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解决重大疑难杂症、保障人类健康带来了新希望。由于药源短缺和海洋资源探索的不足,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药物研究。我国“十三五”规划将“蓝色药库”建设作为重大战略需求,随着供给侧改革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利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进入21世纪,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竞争的焦点。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强了在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合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使得现代海洋药物研究进展不断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对海洋药物的开发利用较早,到2015年为止,沿海地区已经发现725种我国海洋药物资源。[2]2017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385亿元,增速达1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间接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深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促进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程。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世界海洋强国的共同合作,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因此,研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海洋生物医药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日益增强,并建立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机构,例如欧洲的MAST、欧盟的MSTP、美国的NRC、NCI和日本的JMBI等机构,各个机构每年投入巨资推进海洋药物的研发及成果转化。此外,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也推出若干海洋研究规划和计划,如OECD推出的《面向2030年的海洋经济》、USA的《东北海洋计划》(Northeast Ocean Plan)、加拿大宣布实施《国家海洋保护计划》、澳大利亚科学研究所(AIMS)发布的《澳大利亚海洋研究合作计划2016-2020》报告,以及爱尔兰制定的《海洋研究创新战略2021》,推动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国际上,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重点海洋药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已有10多种海洋药物进入市场,例如头孢菌素、利福霉素、阿糖胞苷、阿糖腺苷、齐考诺肽、曲贝替定、艾日布林甲磺酸盐、小诺霉素和ω-3-脂肪酸乙酯等(见表1)。
表1 重点海洋药物研究进展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海洋生物药物技术专利态势分析报告》。
国外学者研究了海洋有机物发展历程,提出了海洋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开发自然药物的基本发展形式。[3]有学者分别对海洋真菌、海洋放线菌、植物系统、海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探究,生产合成新兴生物药物,在海洋生物药物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4-7]也有学者研究了海参皂苷的抗癌作用和海藻多糖的新进展。[8-9]在人类健康问题与生态恐惧增加背景下,有学者综述了海洋藻类对潜在有毒元素的生物吸附作用,探讨了海洋生物吸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10]同时学者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要素、发展方式作了详细的阐述。[11]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对影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素及要素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12-13]
国内学者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开展了相关研究。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有学者以横向与纵向维度讨论构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重点环节,针对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14]也有学者针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海洋药物研发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提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15]基于国际合作视角,有学者对国内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科研成果产业化建议和国际化合作发展路径。[16-17]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差异,我国不同省份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差异,例如,浙江省和山东省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18-19]此外,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了探讨,基于资源-政策-产业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厦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20]也有学者运用ISM-AHP研究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开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1]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由于海洋生物资源量少,过度捕捞、倾倒和溢油,沿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尚未形成产业集群。[22]
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药物研究、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概况、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宏观视角的探讨,自然科学研究居多,然而基于社科角度的研究不足,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系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发现产业发展问题,探寻产业优化升级路径,以期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1、生物药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仅2017年上半年,生物制药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7.7%,而重点监测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3%,产业贡献度也在逐步扩大。据统计,2017年,生物制药子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速在医药制造业子行业中排名第一,未来市场潜力较大。生物制药业投入资金大,投产周期长,且研发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高行业壁垒。生物制药也是创新药物较为集中的领域,政策支持良好,因此生物药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海洋特色药物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药物市场空间巨大,医药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特色药物更具有不可替代性,药物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的注入更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陆地而言,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高盐、高压、缺氧和避光等特性,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海洋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与陆地生物相比也大不相同。海洋药用生物中的生物活性分子结构新颖,功效显著,在抗肿瘤和抗炎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药物研究中,海洋药物的特殊功效使其难以被替代。
3、技术高端化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药物生产过程会产生较多污染物,因此高污染源的制药企业便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许多低端制药企业不仅造成制药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地方政府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只为追求GDP的高增长,导致严重的资源衰竭和环境污染。[23]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型产业,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会采用高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
1、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海域总面积为475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1/3。2000多年来,海洋生物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累,在我国海域已发现22561种海洋生物,约占全球海洋生物种类的10%。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分布于广阔的我国海域,据《中华海洋本草》记录,共收集海洋药物613味,拥有或潜在拥有药用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约达1552种(见表2)。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共计有684味海洋药物和具有潜在药效的药物。海洋药用动植物资源有1667种,其中植物272种,动物1395种。[24]由于海洋微生物结构简单,可能存在变异,难以统计种类数量。现已发现至少10%的海洋生物提取物中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有27%的海洋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我国海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药源基础。
此外,我国是中医药发源地,很早就开始从自然界中获取有效物质治疗疾病。而传统中药材来源于水产养殖和野外生产采集,例如,海马(Hippocampus from seahorses)、海带(Laminariae)、牡蛎(Ostreaeand Margarita),已经作为药物资源进行大规模人工培育。[25]人工养殖为海洋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物质保障。
表2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现状
我国已经从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中确定了16种药用特有物种,[26]在药物应用中呈现巨大应用前景。而且这些药用海洋生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广阔的海域地区,呈现出物种数量增加的趋势,其中有些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也是多产的,能够为药物开发提供足够的药用生物资源供应(见表3)。
表3 我国海洋特有药用海洋物种
2、财政投入的加大和科研机构的建立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金投入强度直接相关,丰富的资金能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我国一直计划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逐步形成多方式的融资渠道,包括政府出资、金融贷款、企业投入、私募融资和外资投入等。同时,成立海洋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力求保障R&D资金的充足,使资本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建立财政投资体系和保障措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2)政府积极建设科研院所。我国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科研院所众多,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了技术支持。自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加强,沿海省市已建立了数十家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上海、青岛、厦门、广州为中心的四个海洋药物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海洋生物医药相关科研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有力保障。在全球海洋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5位的机构中,我国拥有4家(见图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创新指数2016年报告。,海洋领域专利在渔业、医药等方面居多,但大多都处于原始技术探索阶段。通过分析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在海洋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见图2)[注]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16)。可以看出,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专利申请数量较多,其中美国以4982位居第一,中国以4745排名第二,日本则以3991名列第三。一方面,说明这三个国家积极参与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反映了这些国家对海洋药物技术的重视。另一方面,申请人在这三个国家制定了相对高密度的专利布局,这可能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市场。海洋资源丰富,但与其他领域获得的专利相比,海洋药物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反映出海洋药物领域的研究空间巨大。
图1 2001-2015年世界海洋专利申请排名前15位的机构
图2 主要国家与海洋药物有关的专利申请公开数量
3、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随着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和政府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在沿海地区,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依托傍海优势抓住机遇,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山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与多所海洋科研机构院所,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实力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多所高校合作基础上,浙江建立了多所海洋生物研究所,并建设多个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有力地推进了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广东则借助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一批竞争力较强、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研发平台。[25]此外,上海、福建、江苏等也利用各地区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从产业聚集来看,我国已建立六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八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以湛江为核心的广东海洋生物育种与海水健康养殖产业集群,福建闽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闽东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业集群。[27]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也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已经建立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黄岛海洋生物产业园、江苏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福建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例如,位于青岛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力度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调整目标靶向,将目光聚焦国外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海洋小分子化合物平台建设,确定优秀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国家重点关注的海洋中药新品种的研发、恶性肿瘤和代谢综合征海洋候选药物的研发,以及1类化学药物的研发技术这三个方面也将实现突破。
同时,我国医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由2012年的6075个增长至2017年的7697个(见图3)[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六年间共增加了1622个,且2017年比上年同期增加248个,增速十分明显。作为我国药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图3 2010-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统计
4、科研人才涌现
自20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极大地激发了医学工作者,使得公众更加关注和了解药物研究。目前国内已有数千名从事海洋药物及其制品研发的科研人员,获得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和国际专利。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相关专业研究人才,为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我国高校涉海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中博士毕业和硕士毕业人员数量呈增长态势,博士毕业人员占比由2012年的51.76%升至2015年的56.22%,硕士毕业人员占比由2012年的27.56%上升到2015年的28.97%(见图4)[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创新指数2016年报告。。
图4 2012-2015年我国高校涉海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产业化现已成为海洋大国竞相竞争的焦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借助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在近十年的海洋经济领域中增速最快,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4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85亿元(见图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7-2017)》。,该产业的复合增速超过25%,而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复合增长率不足13%。据计算,未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37%,可预测,202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700亿元。
图5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趋势
近年来,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医药工业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整体利润水平平稳增长,国内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经营状况良好。2017年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2.82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315.1亿元。(见图6)[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图6 2012-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经营情况
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达11.1%,仅次于滨海旅游业,增速明显(见图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7》。。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图7 2017年海洋经济各领域增速对比
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产业自身因素等影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多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比率虽处于上升趋势,但均未超过1.5%(见图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5-2016)》。,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图8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比率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受许多因素限制进展较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全面、准确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内部优劣势和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对策,以期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1、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我国凭借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研究范围也不断从近海延伸至深海乃至极地。随着海洋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发现可用于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生物达1000多种,经技术分离得到的化合物4000多种,获批上市的药物或保健品已有20多种。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海洋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超过同期GDP增速,海洋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我国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良好的政策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十几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1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85亿元,增速明显,推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
3、强竞争力产品和企业不断涌现
我国成功研发出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对病毒性肝炎有较高疗效的珍珠注射液和对高血压有较好治疗效果的血海灵,以及一系列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研发制造的保健品及化妆品,推出后市场反响良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已初步形成以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为中心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域,黄海制药、华仁药业、国风药业等大批优势企业应运而生。
1、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与涉海高校间缺乏有效合作,产学研脱节,导致医药研发人才水平层次不一,难以满足海洋生物医药的科研需求。另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致使行业同质化严重,呈现低端化发展态势。此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足,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政策环境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需求。[32]现阶段,我国市场上极少部分新药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而大多药物是仿制药,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尚处于低端水平。
2、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我国科研机构与高校在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但与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有所脱节,也未能与生产企业有效合作。科研研发课题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企业、投资方对研究成果不予认可,产学研间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和便捷的合作平台,成果链条不健全,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欧洲和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率高达30%,而我国仅为5%。
3、产业集聚度不高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较长、投产过程较复杂导致发展进程缓慢,难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从规模上看,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从产业竞争力看,我国海洋医药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导致其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不足。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尚在起步阶段,海洋药物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应用广泛的重点产品,品牌效应较低。
4、产业链条待完善
海洋虽然是找药的“富矿”,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相比陆地药用生物资源更难。由于缺乏关键性共建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由于自然资源有限,许多具有显著活性的海洋化合物无法大量获得,因此药源收集难成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药物销售环节还存在着横向销售链较短的问题,由于技术转化程度不高导致产业链纵向延伸也比较困难,这都制约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1、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海洋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所熟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医疗保健品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市场空间巨大。随着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药品出口稳步增长,进口药品开始涌入我国市场,医药外贸发展也更为均衡,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处在上升趋势(表5)。
表5 2017年中国医药贸易市场表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环境良好
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颁布的海洋发展规划来看,都加大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家“十三五”规划将“蓝色药库”建设确定为重大战略,明确指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提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践以来,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及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三五”规划》《江苏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1、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融资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较长,研究风险较高,除政府出资外,大部分资金需要由企业自己解决。但其高风险致使社会投资知难而退,导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使得医药产品错失市场机会,甚至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外资企业,削弱我国产业创新优势。
2、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技术和市场风险较高,从海洋生物资源采集、药物研发、成果转化、加工生产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缺乏具体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致使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沿海地方政府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与外资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资源研究基础和临床药物检测尚不够成熟,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与海洋资源管理体制也需要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制需要创新。少数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医药产品标准与国际药物标准相差较远,知识产权类案件明显增加,仅2017年,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遭遇了15起贸易摩擦调查,从而导致产品难以推广,降低了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海洋天然产物具有很大的成药前景,发现并探索优化海洋医药生物资源天然产物,是海洋新药研究领域最具原创性的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海洋药物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因此,应该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深入探究药物研发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自主创新实力,探索重要成果的发源地,使其成为海洋药物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和产品来源。此外,保护近海药用资源,走向深海研究。保护性开发利用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药物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而深海探测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我国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推进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国内外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层级,与国际领先力量共同合作以实现双赢,有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的扩展和资源的有效与可持续利用。另外,也需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优秀的涉海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形成具有我国蓝色经济特色的人才引进活动品牌,推动海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为海洋药物的研发奠定人才基础。
认清经济新常态的产业发展特征,加快区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区域产业结构与投入要素结构,打破消费增长的供给约束,才能使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稳步前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效率。[28]广东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依托广东区域优势,让消费牵引供给侧改革,加快供给侧创新,增加产品种类并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新经济形势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同时,统筹协调安排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用地,加强海洋医药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扩大产业园区规模,扩容提质,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产业孵化集聚。以优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为核心,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企业的发展,吸引医药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规模发展。
我国应发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优势,重点推进海洋医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科技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形成海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加强海陆外联动合作,建设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利用国内外两个地区、两种资源,既要与世界共享技术、资源与成果,也要积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
图9 医药产业创新政策环境3.0模式
同时,借鉴美国医药创新政策环境的经验,进一步构建医药创新生态系统3.0模式(见图9),[29-30]不断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创新活力,进而带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促进技术等要素创新,全面利用互联网、物流网和大数据等信息资源,构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用户驱动型商业模式,使政-产-学-研-金一体化层次更加深入、层面更加广阔,构建一个集专业知识与管理服务经验交流为一体的大平台,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科研成果转化。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区位交通优势,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下,利用相关优势国家的资源、资金、技术和经验,整合优势资源,在合作共赢基础上,延伸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产业链。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沟通内陆,联系世界,推进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增强海洋医药产业多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医药产业有效对接,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和产业链,共同探寻海洋药业跨领域合作新途径(见图10)。
图10 海洋生物医药业国际合作途径
改善海洋药业的市场开拓环境,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完善海洋药物创制技术链条构建。加快海洋制药业的新旧动能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业医药、流通和医疗的全产业链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条的横向与纵向延伸,不断优化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完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体制,健全产业评价共享机制,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保持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海洋药物相关专利申请,加大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力度,以利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建设产业与技术激励机制,推进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创新,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其次,积极改善融资环境,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便利化;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吸引和鼓励政府、社会等创投资金投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支持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契机,结合我国自身国际化程度、优质要素资源集聚,探索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运用SWOT模型系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现存在海洋药物研发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集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根据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海洋药物的研发,扩宽药物研究领域;推进供给侧要素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医药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发展机制等建议措施。
(3)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医药产业创新政策环境模式,设计了基于合作共赢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路径。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未来将支撑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国际海洋竞争日趋增强,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开拓创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共赢,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