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强 公建霞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居民消费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对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水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在陆地资源趋于枯竭、可养殖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仅靠陆地水产养殖已经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海洋渔业得到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成为我国水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海水养殖方式包括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近些年深水网箱和工厂化等集约养殖方式得到大力发展,但在养殖过程中,随着海水养殖规模和密度的不断增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水产养殖生物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和残饵等在较为封闭的养殖环境中得不到有效处理,使水体氮、磷含量超标,导致周边水域爆发赤潮、浒苔等环境灾害。同时,海水养殖密度过大,超过海洋生态的承受能力,造成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循环受阻,容易引发鱼病和生态失衡问题,最终导致海水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危及人类自身健康。[1]
针对大规模围垦、盲目扩大网箱规模、架设吊笼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业态,不仅要对已经破坏的海域生态环境进行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2]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活动产生恶劣后果的“前因”,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协调”,实现海水养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政策积极引导海水养殖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首次鼓励发展生态渔业,改善海洋生态状况;2015年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2017年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相继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发展理念;近几年,增殖放流的倡导和海洋牧场的建设也将生态化海水养殖推向新高度,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3](P18-26)[4]然而,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推广实践仍不尽人意,出现了地方发展思路狭隘、生态化海水养殖技术难突破、管理控制不规范等问题。在学术领域,对海水养殖的研究涵盖海岸带、近海等众多地理空间区域,研究方法包括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经济学分析和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等。[5-7]在海水养殖生态化领域,马世骏和王如松首次提出“社会—生态—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将是否符合自然系统循环的规律、是否能达到经济系统预定的效益、是否利于社会系统繁荣昌盛三个目标作为该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决策的依据。[8]高乐华和高强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功能阐述。[9]秦宏等提出合理地耦合海水养殖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能够提升生态海水养殖的整体效率。[10]在现有的研究中,不乏倡导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但尚未出现系统分析海水养殖生态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推广过程中,运用一个有效的机制耦合海水养殖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建全方位、高效、高质的生态化综合体系的研究几乎空白,海水养殖生态化发展研究在理论深度及实际应用上存在很大欠缺。
综上所述,过度规模化、无度、无序的海水养殖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仍需不断探索其最佳的生产模式,本文将重点探究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运用生态系统耦合机制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生态化海水养殖的理论并分析其现实可行性,运用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选择适于我国海水养殖的生态耦合方式、耦合载体和控制方式,以期构建一个全方位、高效、高质的综合生态化海水养殖体系。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至今,分别经历了海藻养殖、海洋虾类养殖、海洋贝类养殖、海洋鱼类养殖和海珍品养殖五次浪潮。如今,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以生态化为主要方向,打造具有生态修复和资源增值功能的现代海洋牧场,是发展思路上的创新,是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更高级形态。虽然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的实践在中国发展缓慢,但自我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休养生息”等生态智慧,21世纪初更是创新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从海水养殖过程行为主体方面看,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1、海水养殖经营主体逐渐尝试多种生态化海水养殖模式。例如,山东省长岛县大钦岛乡尝试海水生态立体化养殖模式,模拟真实的海域环境;浙江省构建海水池塘生态综合养殖模式,亩效益提高15%以上;山东省荣成市积极推广“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综合建设;2015年农业部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级示范区42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达852.6平方公里。
2、政府等管理、服务、保障单位鼓励生态化发展道路,生态化发展观念逐渐建立。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海水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水品种良种育苗、增殖放流等效果明显的养殖户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科研院所积极研究海水养殖新模式,非正式组织等协助海水养殖企业展开相关实践,例如山东省长岛县大钦岛乡已经成立了渔业技术推广站,配备技术推广员,90%的养殖户自发加入相关养殖品种协会。
3、消费者群体通常认为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含有更丰富的优质蛋白质。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绿色、安全的海水养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居民绿色海水产品的消费能力与意愿大幅提升。
我国海水养殖生态实践古已有之,21世纪以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我国生态实践相对较少、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兼得等原因,其发展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
1、生态化海水养殖模式和技术不成熟,推广困难。在海水养殖方面,我国古人已经采取相关实践,近些年来推广了“多营养层次立体生态养殖”“人工渔礁”“藻场移植”等生态化模式,但是基于先进技术的、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可被广泛接受的生态化养殖模式较少。根源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在海水养殖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上缺乏人才以及资金、服务等保障因素,研发成本高,导致生态化海水养殖设施稀缺、昂贵;二是对于海水养殖经营主体来说,由于实施成本较高,短期内经济收益低,经营主体的决策不以公益原则为主,导致生态化模式推广困难。
2、生态化海水养殖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以传统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为主,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无序、无度、无偿”发展海水养殖,导致了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11]究其根本,有两方面原因值得探讨。首先是制度不完善:目前政府仅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专门针对生态化管理、技术更新、服务推广、绿色流通与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仍不完善,对于大规模围垦、养殖海域规划混乱等问题缺乏正规监管。同时,社会对于绿色生态消费观的宣传力度不够,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有待提高。其次是机制不合理:在价格机制方面,海水养殖绿色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价格偏高,导致消费者望而生畏,不利于生态化海水养殖的发展。在社会机制方面,虽个别地方,如山东省长岛县成立了海水养殖合作社及养殖协会,但是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相关合作社或非正式组织,导致生态化实践主要由政府和养殖经营主体主导,合作与推广体系松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支持体系。
根据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一个有效的决策必然要综合衡量其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则是以海洋生态子系统为依托,由人类创造的技术等载体连接海水养殖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形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本质上来讲,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所以,要解决传统的海水养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海水养殖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冲突,更要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引入社会系统因素,以管理一个生态系统运行的方法管理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理论为如何耦合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实现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指通过社会系统中“人”的因素联动生态和经济系统,选择合适的耦合方式、耦合载体,形成满足生态系统负反馈机制和社会系统正反馈机制的耦合控制指标,构成一个更加高级、稳定、持续的开放复杂系统。耦合控制构建机制内容及含义总结见表1。[12]
表1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内容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和耦合机制理论,可以将生态化海水养殖耦合界定为:在海水养殖过程中,采取多经济主体与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线耦合和面耦合的思路,充分利用先进的海水养殖技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全面的保障服务体系等耦合载体,使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创新融合,构建一个全方位、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海水养殖综合体系,实现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就必要性而言,如上文所述,部分海水养殖户“无序、无度、无偿”的养殖方式已经为海域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政府鼓励海水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科研单位及海水养殖经营主体积极探索生态化的养殖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企业追求利润而非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采用生态化养殖技术因“性价比”过低,导致生态化模式推广困难。因此,构建一个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在现实生产中就十分必要。
就可行性而言,一方面,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耦合机制研究为构建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我国海水养殖生态化实践虽然前期进步缓慢,但仍然探索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多元生态立体化海水养殖、海水池塘生态综合养殖等生态化生产模式,为今后的生态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海水养殖企业在实践中响应中央政策,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创新发展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政府对生态效应明显的举措进行财政补贴,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加大相关立法与监管力度;在学术与科研领域,对海水养殖技术、模式、管理等的研究巩固了其学术理论基础。这些实践均为建立生态化海水养殖体系研究提供了经验与物质积累,培育了构建该体系的现实土壤。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构建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有其理论基础及现实可行性,运用耦合机制构建该体系需要从三方面进行探索:综合体系耦合思路的设计、耦合载体的选择和耦合控制的运行。
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耦合思路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依托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化海水养殖模式为核心,纵向上采用线耦合方式,打造生态化全产业链,横向上采用面耦合方式,形成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相互支持的局面,耦合控制贯穿综合体系全程,实现闭环运行与不断纠偏,见图1。
体系耦合方式的选择,即耦合思路的选择,决定了生态化海水养殖设计的上层建筑和该业态发展的思路。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从我国现状出发,依托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见图1中①部分),以生态化生产模式的运用为核心,在海水养殖经济子系统(见图1中②部分)的层面上采取线耦合方式,形成纵向的生态全产业链,在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层面上采用面耦合方式,打造横向的、全覆盖的支持体系。耦合控制贯穿整个体系,不断纠偏体系运行结果,形成耦合控制链的闭合。
1、核心:根据不同海域生态子系统特点,结合该地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特点,实施适合的生态化海水养殖生产模式。
由图1所示,海水养殖生态子系统(见图1中③部分)为海水养殖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生物资源与环境条件,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劳动对象,也是海水养殖活动的基础。因此,在生态化海水养殖整个大体系中,核心点在于依据所在海域资源与环境的不同组合,结合该地经济子系统(即实施主体)和社会子系统(即控制主体)的特点,采用适合的生态化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式,改善生产活动与海域环境保护的冲突。例如,依托海洋生物、能源、空间资等资源条件,在陆基环境中推广海水池塘养殖、多元生态立体养殖等养殖模式,在近浅海推广浅海多营养层次养殖、碳汇渔业、休闲渔业等养殖模式,在深海推广深海海洋牧场等养殖模式。同时,在推广过程中,根据养殖户的物力条件,因时、因力选择适合的养殖模式也是成功的关键。
2、纵向上:线耦合——构建生态化海水养殖产业链。
线耦合依托于海水养殖经济子系统,由海水养殖经济主体对海域环境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全产业链为主,构建图1中经济子系统部分的内部纵向体系。海水养殖生态化最直接和重要的实施主体是海水养殖经营主体,是海水养殖生态化产业链的中心,包括海水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应该参照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采用相应的生态化养殖模式,严格产中管理,配合社会子系统部门和生态子系统部门的发展。全产业链注意上下游产业之间良性互动,以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
图1 生态化海水养殖耦合体系
3、横向上:面耦合——构建完善的生态化海水养殖管理与支持体系。
面耦合要求社会生产、消费、管理和支持主体共同作用,开发多种生态-经济-社会资源,形成集聚,促进图1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增加。在横向上,图1中社会子系统(见图1中④部分)起直接引导作用,政府方面应首先进行生态化立法与引导,建立更加有效的推广机制、规制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提供经济以及技术支持,“利益相关者——群众”信息反馈渠道也是社会子系统必须提供的。同时,社会子系统综合体系通过耦合控制辐射经济和生态子系统,对于经济子系统来说,养殖经营主体接受来自社会子系统的支持与监督,对不符合生态标准的生产和营销活动进行纠偏,对于生态子系统来说,接受环境资源开发、监测,必要时进行修复与养护。
耦合载体重点在于明确耦合技术、耦合制度和耦合机制三大载体。
1、技术载体:(1)养殖经营主体自身:在实践中积极投入创新因素,联合科研单位,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养殖技术企业标准,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道路,建立完整的海水养殖安全执行体系。(2)海水养殖上游产业:从培育优质种苗开始,注重种苗的多样性,保证生态多样化,维护生态平衡,饵料、药物产业要鼓励企业生产绿色健康无污染的饲料,加快绿色环保药物的研发与推广。(3)海水养殖下游产业:鼓励加工流通产业根据绿色消费需求,采取生态化、高附加值加工方式,鼓励流通领域尽量采用低碳方式流通,发展高新技术物流,减少碳排,海水产品的处理应该尽量保证废弃物得到正确处理。
2、制度载体:(1)正式制度:政府作为正式制度的制定者,首先应根据现实情况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海洋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出台有关海水养殖生态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系统、严格的政策网络。(2)非正式制度:生态化海水养殖行业应加快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降低成本与风险,增加信息共享渠道,政府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关于生态化养殖技术方面的财政投入和补贴,加快海洋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耦合控制监测中心的建设,构建现代海水养殖研发体系。建立以技术咨询、技术交易、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和信息沟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网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成立非政府组织,加强对社会民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和绿色消费价值观的引导。
3、机制载体:(1)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实现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和交换,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供求等方面。因此,在目前生态化海水产品供不应求的前提下,需要扎实推进海水养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养殖成本,鼓励生态海水养殖周边产业的发展,引导合理定价,明晰海水养殖用地的产权,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创造一个公平、创新、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在生态化海水养殖中起到引导作用。(2)完善政府机制:一是政府需要强化对生态规划部门的规制,加强科学规划。二是要对各主体在生态海水养殖实践中积极实行生态养殖、引进先进设施、保护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激励。三是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政策有效实施。(3)完善社会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企业技术革新和绿色发展,扶持相关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加强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机制在生态化海水养殖中的作用。
生态海水养殖耦合控制是通过控制评估指标描述系统运行状况,为管理主体提供指导意见,同时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反馈,贯穿始终,不断纠偏,以使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一种综合系统控制方式。建立耦合控制体系,首先,要明确生态化海水养殖控制主体,包括外部控制主体(即政府和民众)和内部控制主体(即养殖经营主体)。其次,要明确控制指标,政府或者学者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核心是建立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控制指标体系,实现海水养殖资源环境的数字化管理与全智能响应机制,建立健康评价与生态预警综合体系。最后,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反馈和纠正形成闭环,及时将生态化海水养殖的有关数据反馈到社会系统,评估结果要求政府对外公开,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同时,在现有体制上不断进行创新,促进生态海水养殖的发展。耦合控制贯穿整个生态化海水养殖体系的始终,必须使指标全面覆盖,做到事前预防、事中观测、事后反馈和调整纠正的运行机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传统的海水养殖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需求,在绿色、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海水养殖综合效益的提升将会是未来海水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一个基于海水养殖生态子系统的全方位、高效高质的生态化海水养殖体系;联动经济子系统,纵向上以生态化种苗、饲料、药物等上游产业+海水养殖经营主体+加工流通、金融保险等下游产业的生态产业链;联动社会子系统,横向上以政府引导、支持、监督+海水养殖经营主体实行+科研等支持部门带头等协同发展的支持体系,形成集聚;在综合体系层面上,建立生态化指标,使生态化耦合控制贯穿全过程,不断纠偏,形成闭环的良性循环。但目前我国在海水养殖生态化实践中,以技术载体欠缺和耦合控制体系不完善为主要短板,对于更加有效的生态型养殖技术和模式、技术推广和实施、监督控制指标体系、反馈调节等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和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