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正
杨新明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认识多年,关系匪浅,知道他画画却从未见过。十几年前也是偶然去他家里,墙上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作为朋友真小瞧了他,原以为他不过是泛泛的能画两笔而已,当看到他西式的自画像,介乎中西之间的油菜花、映山红等等,猛然间拨动了我某根神经,从心里一下跟他亲近了许多。走南闯北几十年,阅人无数,看画无数,能感动我的作品真的不多,他深厚的西画功底,素描结构、造型能力都很过硬。尤其在宣纸上用毛笔画出素描效果的人物是一大亮点,他对色彩也颇为敏感,介于三原色的花卉,大胆新颖,别出心裁,让我毫不吝啬地讲了不少赞扬的话,也正从那一刻起,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以后往返多次,经常小聚,我俩成了很近的画友。2008年我从深圳回到北京,走动的机会少了,但时有联系,也始终关注着他的奋斗。他对外很少声张,但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探索,眼前的展览就是例证。
杨新明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
他对内执着,对外孤傲,沉默寡言居多,常常一句话不说,但有时又会滔滔不绝,这要看对方是不是那个能让他说话的人。如果不值得说话,那就是前者,倘若投了脾气,那就是后者了。正因为独特的个性,一般人看来,他似乎不太合群,甚至有点怪怪的。讲到底是对他不了解,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般情况下,他懒得多费口舌。确实在他专注的中国画水墨领域,他比不少同类的画家超前了许多,尽管他还说不上著名,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始终处于一种领跑的位置,这要以高屋建瓴超出湖南的大框架下来审视,至于他周围有多少同行了解得到并跟得上来,那就是每个人的造化和修为了。如果碰到懂他的人,他肯定会掏心掏肺,讲述他的领悟。当年我也曾写过默默无闻的王子武,从无闻到著名,只是杨新明的一个人生历程,此次展览,可能就是他事业的转折点,经历了这场展出作品的浸润,很多不了解和正在了解他的朋友,会对他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这也许就是此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杨新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与他无缘,他脑子里时时刻刻都有多种构想,多种画法,一旦有一种新的理念,立时三刻就付诸实践,不合心思没关系,推倒重来直到满意为止。搞探索的人,往往就是勤奋加运气,尤其大写意的东西,常常会在瞬息之间出现神来之笔,这就是运气。记得挚友画家张仁芝曾说过:“我还没有找到我。”他的宗旨就是不同的变换手法,反复的探索着最适合他的绘画语言,杨新明的信条从某些方面来看,与张仁芝有相似之处,反映出来的作品异曲同工,都有别于大众鹤立鸡群的地方。
近时到常德,我径直去到他所在的文化馆,恰恰有个刚结束的画展,来早不如来巧,展品还未撤正好看一看,他的画风延续了原来的粗犷、豪放、率性、张扬,中国风味的水墨作品,从构图、章法及创作取向都更大胆,更讲究,更精妙,浓重笔墨的利用上也更精炼,更洒脱,更有诗意,尤其一大批水墨荷花,千姿百态,纵横捭阖,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坚信杨新明在中国画大写意这个让众多画家望而却步的领域里,有超人的天资和才华。
我曾经对他说過:“天才是老天爷赏的,一定要珍惜,你敢把他浪费,老天爷会用雷把你劈死!”他笑着说:“那怎敢!”我补充了一句,“顶多给你留个全尸!”他像孩子一样放声大笑。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怎么样?看来他真没有浪费上苍赋予他的才华,正如他给我的信中说:“我命中的期盼,有着十分强烈的欲望与自信,我坚持不懈地在画上下了大功夫,眼前所观世界,希望把水墨的精神和神韵体现出来,尽管不易,但没有退路,只能前行,大胆地闯出一条新路来!”中国人讲究言必行,信必果,杨新明正在依照自己的诺言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
其实在中国这个社会,无论怎么玩,都不会超出一个规矩,这个规矩不是简单的明文条例,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归纳,它是人们内心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和认知:那就是短线拼机遇,中线拼能力,长线拼人品。我觉得机遇和能力不必多说,关键是人品,人品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行与不行几个字界定,人生也不是临水照缁衣那种虚幻的影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混合体,都会生发出各式各样的志向与作为,最容易产生悲剧的是万念俱灰和踌躇满志,这是两个极端,比较好的是取中,我们之所以叫中国,冥冥之中也自有它的道理。杨新明这点做得很好,他曾说过很精辟的八个字:不求成名,但求成长。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心情,坚持不懈的奋斗与追求,使他一直都在行进之中,即便是有一天他真的功成名就,我坚信他还能像今天一样冷眼向洋看世界,清楚的对待自己,冷静的看待一切,那就触到了人品的精髓:感恩与敬畏。那就是感谢所有在行进的旅途中帮助过他的人,敬畏他从事的伟业,艺无止境。
如今这一百多幅作品呈现出来,是一次颇具规模又很有分量的展览。杨新明所发的墨语心声中说道:“一幅画,是心灵的独白……我只是凭着一股劲,加上热血……从成百上千的废纸堆里,挑选了一小部分作品,以求大家认知!”大气磅礴,神采飞扬,笔酣墨畅,展现自我,足以让观者享受到中国画大写意的特有魅力。
但同时我看到展出的作品之后,隐隐地感到还有上升的空间,总觉得有些笔墨处理上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失,也只能他自己在今后漫长的摸索中自己体会了,所谓眼到手不到的缺憾,只能凭心里的意念,去把握,去稳固。新明的书法也显弱了些,书法是用笔的基础,如在绘画之余,再练得一手好书法,书画合璧,相得益彰,一定会产生出更动人的作品。当然我提到这几点似乎有些苛刻了,无论如何杨新明有这个能力和魄力,相信他再挥洒十年二十年,坚持不懈,前途无量。未来中国一定是一群像杨新明一样的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年轻人的天下。
2019年9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