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卫
摘 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2013年开始启动MPA教学管理改革,通过申请国际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院校联盟(NASPAA)MPA认证引入了以办学使命为纲、以学生必备能力为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以教师团队为管理核心、让与教学项目有关的利益各方参与的教学评估管理体系,为专业学位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国际认证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申请认证进行的改革和改革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以国际认证标准为指导的教学管理改革,并为未来MPA教学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MPA项目;国际认证;教学管理改革;必备能力
一、国际认证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NASPAA MPA國际认证的实质是考核MPA教学项目是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能够考查教学效果是否与办学使命一致,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来纠正考核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申请NASPAA MPA国际认证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流程:(1)明确办学使命;(2)根据使命提出办学目标和具体任务;(3)建立教学计划来完成这些目标和具体任务;(4)根据具体任务投入教师、设施和各项资源;(5)考核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6)分析考核效果、提出并实施反馈措施;(7)再次评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完成这一系列管理措施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完成教学使命提供了保障。可以看出NASPAA MPA国际认证对各项目的教学使命没有要求,关注的是教学管理系统是否能够完成自己制定的使命。因此可以认为申请NASPAA国际认证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管理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办学使命。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加入院校联盟,提交了资格审核申请,并于同年获得批准,开启了历经五年的以国际认证标准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二、MPA教学管理改革举措
1.组织结构
展开国际认证教学管理改革的第一步是组织结构改革。过去我们MPA的教学管理主要是由MPA主任负责,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师授课、组织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国际认证强调了教师管理,为此我们改组并做实了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新委员会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任主任,包括9名MPA核心教师和4位校外MPA教育专家和政府管理者;9名核心教师组成MPA教指委执行委员会,MPA主任兼任执行委员会主任,负责MPA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执行委员会的教师来自公共管理和MPA专业方向学科,每两年轮换一次。MPA教学管理执行委员会负责国际认证所有改革计划的制定,包括修改使命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大纲、评估学生必备能力并提出整改措施、审阅在校生、毕业生、校友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商讨战略发展规划等。执行委员会制定出改革方案之后提交教指委全体委员审核修改之后批准通过,再上报学院和研究生院。除了对教学课程计划有重大修改之外,改革举措在学院备案即可执行。
2.使命和目标
由MPA教指委执行委员会的9位核心教师主导,同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代表充分交流之后,我们修改了2009年提出的MPA教学使命。新使命强调了三点:一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公共服务价值观、掌握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卓越公共管理人才;二是致力于发挥多学科特别是财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满足政府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愿景是:基于卓越的科研和教学,成为达到具有国际标准、鲜明财经特色和国际化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为此,我们制定了四大目标、分解十二项具体任务
(见下表)。
3.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
MPA学生不同于普通研究生,学生有了工作经验,MPA教学内容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完成MPA教学使命和与使命配套的4大目标和12项具体任务,我们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在2017年,参与MPA教学的48位教师中有20位已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41.7%),6位为外籍教师(12.5%),3位少数民族(6.3%),24位女性(5%)。为了招聘来自于国外高校的优秀教师,学校和学院都给出了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条件,包括薪酬和科研支持。同时,我们对海归教师也建立了与国外高校相同的考核标准,6年之内要达到终身教职,必须通过9~11位海外同行的评审,或者是完成在指定国际期刊的论文发表任务。
其次,我们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我们聘请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者担任学生论文的第二导师,为学生论文撰写提供支持。我们还增加了专题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专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度。
再次,聘请政府部门退休的领导担任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负责人。由于曾经担任过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他们提出的意见更加中肯,对教学质量的问题能有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同时,由第三者评估教学质量也避免了教师互评带来的偏差和矛盾。教学评估结果和问题会直接反馈给任课老师,教学评估负责人会同教师及时进行沟通,探讨出现问题的根源和改革方式。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换教学质量一直不能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除了在每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评估之外,我们还组织毕业生座谈,听取学生对教学安排、教学质量等各项工作的综合意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4.学生必备能力培养、考核与反馈
NASPAA在2005年左右对MPA国际认证标准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从以往评估教学过程转向评估学生五项必备能力: 领导力、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公共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元化的视角与人沟通和理解的能力。NASPAA在国际认证的考核中逐步推进,从仅考核一项必备能力开始,目前已经做到考核全部五项必备能力。同时,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各自的使命增设自己的办学使命。考虑到国际化是特色,我们又增加了一项能够从国际视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上海财经大学MPA要求学生达到六项必备能力。
确定了学生需要达到的必备能力之后,我们制定了与培养必备能力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尽管很多课程都涉及多种必备能力的培养,但计划中匹配的课程则必须强调该项必备能力,一旦某项能力考核效果不达标,与之匹配的这些课程就需要改善提高。此外,我们要求必修课要完成六项所有学生应达到的必备能力,方向专业课则聚焦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备能力培养。负责培养学生六项必备能力的是八门必修课程,每一门课程可能会涉及多项必备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重点课程是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的培养由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和行政法承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重点培养;从公共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承担;多元化沟通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英语负责;而国际视野则由政治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英语负责培养。考虑到必备能力要求具有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的学分。
如何考核必备能力是国际认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考核MPA学生是否合格的方法是课程成绩和论文,而NASPAA认证的学校多数不要求论文,NASPAA认证评审委员会也不认可用课程成绩来考核必备能力。为此,教学团队针对如何结合论文来考核学生必备能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我们试图把论文的评分标准与六项必备能力匹配,然后根据论文的评分来转换成必备能力的评分。转换后我们发现论文考核标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必备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专门研究,聘请了由校外MPA项目主任、公管学院院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专家们从随机抽取的学生论文中对6项必备能力进行考核评估,评估之后专家认为:(1)论文的内容仅仅能够有效评估三项必备能力(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公共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2)论文很难评估领导力;(3)不是所有论文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多元化的沟通能力和从国际视野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我们制定了改进的必备能力考核方法,即由论文考核三项能力,用案例考核领导力和多元化。对于国际视野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加入国际文献综述和国际比较部分,然后根据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核。为了保证考核标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我们由6位教师分别负责每一项必备能力考核,然后做出考核评估报告。
学生必备能力考核之后更加重要的举措是进行有效反馈,及时改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年MPA教学指导委员会的9名执行委员都会对学生必备能力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在2016—2017学年的考核结果显示学生在领导力、多元化和国际视野三项能力的成绩差异比较大。教师评估之后认为引起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教学,但也可能来自于考核方法。例如,我们用案例考核学生的领导力,如果有些学生对考试案例的背景不是很熟悉,作答水平就较差。MPA教指委根据第一轮考核的结果采取了两项措施来加强教学。一是增加关于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讲座学分,通过专题讲座来培养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聘请了联合国官员等国际组织专家和政府领导给学生举办领导力和国际视野专题讲座。此外,我们还带领学生到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政府拆迁办进行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对多元社会的理解。二是我们完善了考核案例的背景描述,使其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
三、改革的效果
从2013年加入NASPAA成为会员单位,启动MPA认证申请,直到2018年7月通过国际认证,历经5年时间。国际认证带来的明显效果是实现了由核心教师主导的系统和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体现了五项主要改革。一是所有教学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学院领导、校友和用人单位都参与了教学计划和管理。改革后的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包括了学院领导、核心教师、校友和用人单位,教学质量由核心教师通过必备能力考核来评估,办学的长期社会效果则由校友问卷调查以及由用人单位和校友为代表的战略发展委员会提供指导。二是把办学使命通过行动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中。通过完成这些具体任务,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保证了资源投入(奖学金等)和各项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任务的落实。三是建立了以必备能力为纲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反馈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由必备能力来衡量,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突出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队伍、学生群体和教学环境开始关注多元化。虽然各个学校面临不同的多元化问题,但MPA教育强调了学生要具备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学术门派等不同人群的沟通和包容能力。例如,美国高校强调的是民族多元化,而我们认为上海MPA学生面对更多的挑战是国际多元化,为此我们强调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对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五是加强了对学生的资源投入,包括奖学金、参加国际案例模拟竞赛和案例大赛等,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培训,我们把MPA收入的20%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之中。
此外,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国家MPA教指委组织的案例大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NASPAA会员学校,我们每年都选派3~5名学生参加由NASPAA组织的国际案例模拟大赛。根据NASPAA的组织议程,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会被打散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然后根据组委会出的题目,模拟国际组织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过去两年的主题分别是环境污染和贫困国家的粮食问题。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不但提升了政策制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进了与其他学校学生的交流。
四、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国际认证带来的教学管理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系或者一个教学团队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没有学院、学校、学生和校友等各方面的支持,很多教学改革项目是无法开展的。改革中最大的支持来自于学院,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量减免、举办研讨会、参加国际认证会议和认证工作坊、资金和办公条件的投入,学院先后两任院长不但给予了支持,还亲自参加各项活动,从而保证了四大目标12项具体任务的落实。学校对国际认证的支持是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国际化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战略,各项教学管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也是学校战略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学校将MPA国际认证列入了“十三五”规划,校办每半年都要听取学院汇报,从资金到各项制度改革都给予支持。校长和教务长亲自会见了认证现场访查小组成员,校长还专程到华盛顿访问了NASPAA,介绍了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对国际认证的重视。国际认证也同时得到了校友的支持。当NASPAA现场访查组希望了解我们外地教学效果时,绍兴校友会组织了现场访查活动,校友们用亲身经历介绍了MPA教育对他们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校友们还积极参与了战略委员会的活动,为MPA的发展献策献计。
MPA教学管理改革还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在认证过程中,我们需要翻译大量的文件,提交各种统计报表,进行必备能力考核和校友问卷调查,组织MPA教指委的各项会议,准备各种教学管理档案等等,这些任务都由MPA办公室工作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当然,认证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师团队的支持。在国际认证申请的五年时间,MPA教师团队十几位教师是认证工作的主力军。特别是在认证工作展开的前两年,教师团队几乎每周都要开会讨论改革计划和策略。国际认证有7项标准,每一位教师负责一项标准的改革,大部分的认证材料都是由海归教师直接用英文撰写。在学生六项必备能力培养和考核计划中,每一位教师负责一项必备能力的考核,一次要阅读近50篇毕业论文来评估学生的必备能力,然后提交一份考核报告。教师的全力支持是获得MPA国际认证的必要条件,教师们也从认证的辛苦工作中凝聚了团队精神。
五、未来的发展
国际认证实现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对学生必备能力的提高还有待长期观察。当必备能力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之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随之改革。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颠覆了过去以学科内容组成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该学科的相关课程组合成教学方案。如果以必备能力安排教学,每一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需要系统地组织在一起,这样就涉及多门课程中的内容。例如,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可能就会抽取各种课程中与领导力直接相关的内容,同时采用授课、讲座、案例,现场教学等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學方式的实现需要不同学科的合作,对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在大数据支持下,通过人工智能把政策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发展战略和计划,这就需要计算机学习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课程的结合。对于MPA专业学位教育,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配备教师队伍,组织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式是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