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李德俊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以“鱼”与“渔”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揭示了通过加强过程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价值,提出了要关注真实教学情境、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的观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鱼与渔;二项式定理;数学核心素养
一、 贯穿数学“鱼”的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问题1】请同学们利用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多项式乘法公式)将下列各式展开并观察每一项是由哪几个字母组成?
(1)(a1+b1)(a2+b2) (2)(a1+b1)(a2+b2)(a3+b3) (3)(a+b)2 (4)(a+b)3
【预设回答】(1)原式=a1a2+a1b2+b1a2+b1b2
(2)原式=a1a2a3+a1a2b3+a1b2a3+a1b2b3+b1a2a3+b1a2b3+b1b2a3+b1b2b3
(3)原式=a2+2ab+b2
(4)原式=a3+3a2b+3ab2+b3
归纳后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2】猜想(a1+b1)(a2+b2)(a3+b3)(a4+b4)运算后每一项由几个字母相乘?有多少项?猜想(a1+b1)(a2+b2)(a3+b3)…(an+bn)运算后每一项由几个字母相乘?会有多少项?
【预设回答】每一项由4个字母相乘,利用列举的方式将(a1+b1)(a2+b2)(a3+b3)(a4+b4)展开后每一项表达出来。
归纳出(a1+b1)(a2+b2)(a3+b3)…(an+bn)的乘法运算是将每一个因式中分别取出一个字母相乘,每一个因式都有2种取法,取完所有字母需要分成n个步骤,所以共有2n项。
【问题3】猜想(a+b)4展开后有多少项?每一项是如何构成的?
【预设回答】(a+b)4展开后有5项,由a4、a3b、a2b2、ab3、b4构成。
【问题4】(a+b)4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又是如何呢?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类比问题2的解答过程看看有何发现?此时不少学生开始动手计算并陆续获得启发。学生归纳出(a+b)4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但是,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组合数原理。课堂中遇到了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
教师进一步引导(a+b)3的展开式中a3b这一项的系数是由(a+b)3的3个因式中取1个b其余因式取a得到,即C13
【问题5】(a+b)n展开式如何?
【预设回答】(a+b)n=C0nan+C1nan-1b+…+Crnan-rbr+…+Cnnbn
二、 基于数学“渔”的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课前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二项式定理。什么是二项式定理呢?即:(a+b)n=……的展开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等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研究这个等式是什么。如何去研究这样的等式呢?你又有怎样的经验呢?
(学生经过思考,小声议论着可以将(a+b)n中的n进行赋值可将n=2这样就可以研究(a+b)2,然而(a+b)2=a2+2ab+b2即为一个等式)
【问题1】你能证明等式(a+b)2=a2+2ab+b2成立吗?
(有些疑惑……这是常用的完全平方公式还需要证明吗?会有学生想起来初中学过的利用矩形的面积证明完全平方公式成立)
【问题2】要是当n=3时,利用矩形的面积还能证明(a+b)3成立吗?那么,这种方法只能证明(a+b)2=a2+2ab+b2等式成立,我们要实现(a+b)n=……这个等式就无法达成。(学生表示认同,但是,不太知道该如何解决,陷入沉思……)
(a+b)2可以看成(a+b)(a+b),在2个因式(括号)中各取一个字母相乘得到等式右边的一项,其中第一个因式中取a,第二因式中取b得到因式ab,另外,第一个因式取b,第二个因式取a得到因式ba,ab与ba属于同类项,合并之后得到2ab这一项。换言之,从两个因式中各取一个字母,取到一个a,一个b有C12=2种取法,所以,(a+b)2=a2+2ab+b2的等式右边ab的系数为2。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不仅说明了等式的成立,而且运用了我们刚刚学习过的组合数计数模型)
【问题3】请同学们猜想一下(a+b)3展开式中a2b这一项的系数应该是什么?对于(a+b)3看以看成3个(a+b)相乘,每个因式中取一个字母,而a2b相当于3个(a+b)因式中有一個因式取b,剩余两个因式取a,哪个因式取b有C13=3种不同的取法。
【问题4】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猜想一下(a+b)n的展开式的右边应该是什么样?(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
得出(a+b)n=C0nan+C1nan-1b+…+Crnan-rbr+…+Cnnbn
这样的课堂教学凸显了数学课堂的“渔”。首先,课前导入直接明确二项式定理展开为一个等式,明确了本节课是研究代数式的等量关系。其次通过对n的赋值以及(a+b)3中a2b的系数探究,是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也是落实逻辑推理学科素养的体现。并且在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完全平方公式)演绎推理要学习的知识恰好是数学的应用。体现了在学习数学中应用数学完成数学学科素养的落实。最后,在二项式定理证明过程中应用了计数原理的组合数模型,更是渗透数学建模的学科素养。数学中的“渔”是新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数学中的“鱼”更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鱼”不关注“渔”,更不能注关注“渔”不关注“鱼”,二者必须兼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王建民,李德俊,北京市,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