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 写出深度

2019-05-18 09:16周娴
考试周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高考

摘 要:在高考考场上,议论文往往因其构思快捷、作文迅速而得到考生青睐。但是又发现佳作甚少,使得同学们往往在均分上下摇摆,使得同学失去前进的动力、写作的乐趣。究其原因,中学生视野狭窄,思考不深刻,多浮于表面,很难“言之有物”。

关键词:高考;写作对象;行文思路

通过近阶段学生练笔,主要发现问题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1. 写作对象面太广,涉及的人群、领域不确定,使得问题只能浮于表面。每个领域的问题是不同的,深层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如果想用一个问题涵盖所有方面,只能是空洞的大话。

2. 行文思路基本趋同,首先都是列举社会现状,其次指出当前问题,多是“浮华”“喧嚣”“追逐名利”,最后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是“淡薄名利”“沉默”“坚守内心”。这样的文字层出不穷,初看貌似深刻,既能剖析当前社会现状,又能提出解决的方法。思路连贯,层次清晰。但是读多了就会发现其空洞,基本上“浮华”“喧嚣”“坚守内心”成为万金油式的分论点。

3. 随着分论点的趋同,在素材的选举上也是相同。只要谈及“坚守内心”就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张岱、木心……只要谈及“浮华”“喧嚣”就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空心人”、网红……这些貌似深刻的论据已经成为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频频撞车。

4. 对于素材的使用也是仅仅浮于表层,仅仅是点名而已。剩下的,所有的作家都是“与现实脱节”,所有的画家都是“哗众取宠”。作家也有自己的特色,独特的写作领域,仅仅是一个“无法深入内心”就可以涵盖吗?

因为如上种种原因,致使同学的文章像是从流水线下来的复制品,是只有空洞的辞藻堆砌,没有灵魂的套作。

那么如何形成同学们独特的风格呢?

1. 缩小领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领域加大了解,对其他领域也能略有涉及。例如:近期有一同学描写“戏曲”的文章受到广泛推崇。文章中具体列举了在昆曲领域中“徐文长以一己之力打破明杂剧尚北轻南,力求稳妥规整,写作《四声猿》,开创新格局”。“而今,上海昆剧团,一折幽媾,为求‘真实,竟叫杜丽娘坐于柳生股上!”“江苏省昆,一出《醉心花》,西洋乐替代了国乐,用四五个月的‘激素剧本全国巡演。”这些有领域的例子令人耳目一新。同样,在文学、书法、绘画、医患……等领域都可以成为我们了解的独特领域。有时候,甚至我们可以抓某一个人,例如刘文典、余秋雨等作为自己独有的素材。

2. 在行文思路上,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正面——反面”这些基本的格式搭配使用。有时候在作文的基础训练上,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行拟定观点。例如,在书画领域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

(1)书法可以成为城市艺术,与公共设施相结合。

(2)创新应该是“于神不于形”。

(3)用气节为书法家贴上“劣行”的标签,衬托自己的高洁,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的另一面。

(4)我们在评论前,更应该了解书法的传统,了解其悠远的历史背景。

3. 素材的积累也应该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素材展开。例如深入绘画领域,就可以选择一些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例如张大千、齐白石、丰子恺、唐寅……也关注当代有影响力的画家,例如冷军、康师尧……可以关注一些相关公众号,了解画界的争论。每隔一段时间,应该梳理他人的观点,并从中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对于作家的了解,不仅关注国内的作家鲁迅、曹雪芹,知晓国外的作家巴尔扎克、雨果,也应了解文学流派、乡土文学、城市文学……

4. 当选定了领域、选定了对象后,就应该具体深入去了解某些具体人物。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不仅仅是了解其人,更应了解他的文风、作品,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例如郝景芳,我们不仅知道她于2002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6年8月,她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我们还可以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我们更应该知道她生活的态度“无论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还是在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

思想源于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如果只是在模仿、套用,永远也不会有惊世之作。写作也是如此,首先要广泛占有材料,其次要在时代的背景下思考其深层的内涵。

对于作品的了解,不能仅仅是“与心灵契合”“展现灵魂”。例如《千里江山图》,我们要描摹出作品的内容:画面的主体是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在周围点缀的是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虽布局宏大,但是每一个形象都细致入微,即便人物只有模糊背影,但是也极具意趣,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其次了解其画风: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但是又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再次,了解它的影响: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深层思考其内涵。例如:中国历史上山水人物画总是昂着高傲的头颅立于画坛之巅,风俗画在中国书画的发展史上姗姗来迟。等到“清明上河图”横空出世,风俗画刚刚舒展筋骨,打算大显身手之时,时运不济!国破家亡,山河沦丧!这支刚抽出的嫩芽立刻被挥毫写意背后那颗颗炙热爱国的雄心焚烧殆尽。风俗画就这样被历史的浮尘扫到一边,默默霉变,再无人问津。所以,中国的风俗画总是少之又少,巅峰之作也仅有寥寥几幅。更能将作品与人物联系在一起“白眼游鱼形象,就是朱耷本人的化身,‘白眼表达对清王朝的讽刺与不满;而单脚站立的鹰则表明八大山人不愿踏足清朝疆土的决心,笔锋之下,浓淡之间,莫不传达了朱耷痛定思痛的亡国之恨”。

“拿来主义”在中国积弊已久,如果一味追寻他人,只会固步自封,在别人给定的框架下,使语言不断向着华丽堆叠,总有一日,会禁不起高度,轰然倒塌。唯有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泥土,一点一点向上攀爬,虽然没有外表的流光溢彩,也不失为一棵健壮的小树。

唯愿在学海中奋斗的少年们,能沉下心来,放慢追随他人的脚步,多些自己的观察,形成自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周娴,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浅析中国学生如何顺利通过SAT考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