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以期实现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
关键词:教学行为;教师发展;学生成长
教学行为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产生的规范化行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以期实现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
一、 学会尊重,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把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赞赏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
二、 加强引导,构建新颖教学关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每一个学生都会遇到阻挡其发展进步的心“结”,打开这个“结”可能有多种方法,传统教学中大多是由教师给学生示范这个“结”的解法,然后由学生学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己去打开这个“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开这个“结”。当然,教师的引导只有建立在帮助学生增加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上,建立在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关注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小彭是一位自尊好胜的小女孩。初一入学竞选班委时,她选择了班长一职,因为同学们对她不了解,大家都把票投给了军训时的临时班长。这次竞聘的意外落选,对她自信心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为了激发她进取精神,笔者适时引导她要正确对待挫折,告诫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任命她为英语课代表。她一上任便做的有模有样,早读课铃一响,她就能带领同学们朗读单词、句子以及文章,展现了她较强的管理能力,也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一次笔者外出培训,便把课堂管理任务布置给她,让她带领同学们校对好两课时的英语练习。她不仅帮助大家订正错误,还给他们解疑释惑。自那以后,笔者给了她更多当“小老师”的机会,她也乐在其中。笔者顺势引导她像抓英语一样,抓好其他学科学习。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养精蓄锐,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英语单科和总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八年级新学期第二次班委竞选时,她如愿以偿当选了学习委员。这是她用自己一年的努力换来的成果,虽然一年前落选班长,但一年后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能行”。由此,笔者真切感受到教育引导的可贵。当学生迷茫无助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怎样去辨明形势,认清方向;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正面的引导,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三、 倡导合作,形成共同教育合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堂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4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优化组合,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课后复习时,根据学生英语学业水平均衡搭配,分成8个小组,在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和积分奖惩制。各个小组长负责5-6个同学复习督查任务,课代表抽查8个小组长的复习情况,任课教师抽查课代表的完成情况。通过分层负责、循环检查的学习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目标。经过一学年的合作学习,笔者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从最初平均分与别班相差3-4分到不分伯仲;优秀率从低于年级平均到领先于15个百分点。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班级的发展进步,单靠一个班主任或某个任课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發挥教师集体智慧,需要教师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具有教学协同的意义,更具有教育示范的功能。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学校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家长的教育意见建议;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要在教育要求与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以期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四、 注重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同一班级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反思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手段进行因材施教。笔者任教八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较为活跃,学生上课能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沉闷,部分学生知道答案也不愿意举手回答。面对风格迥异的学生,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不同的策略,两个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活泼的班级多设计一些笔头的书面任务,让学生会读会说,还要会听会写;沉闷的班级则多设计一些口头表达的提问,给学生提供有更多即兴表达、自我展示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英语中考听力、口语考试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带有明显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的灵活性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能根据随堂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再好的设计蓝图也可能变为纸上谈兵。有鉴于此,笔者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关注学生随堂表现的状况,及时反思课前教学设计的不足,适时作出微调。比如在某个话题写作中,原先给学生定了一个主题,但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他的话题更感兴趣。笔者就果断把命题式作文改成了半命题开放式作文。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才能有话可说,作文才会饱含真情实感,而不会让人感觉就是生搬硬套书本上那些语言。在课堂中学生对某个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参差不齐,这也要求教师在时间分配上灵活作出改动。在反思改进中,不断找寻最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有批判地进行的自我反思,这种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进而总结提炼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由于任教两个班级,笔者常常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有意识地反思哪个教学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后在第二个班教学时及时做出调整。基于自己英语阅读写作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撰写了《阅读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获得了2018年宁波市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有勤于反思、乐于学习,才能适应课程改革新变化,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攻坚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教师要成功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學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进行更新重组,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勇于自我革新的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丽智.有效开展反思性对话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16):1-6.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吴芳睿,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市孔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