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陈,张 涛,胡 伟,刘向阳,吴建明,吕碧涛
1.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亳州 236800
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并趋于年轻化。LDH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及如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等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非手术与手术治疗1年后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症状缓解快,痛苦少[1]。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LDH的金标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且术中需去除部分椎板、黄韧带和剥离椎旁肌肉,创伤较大。PETD治疗LDH始于20世纪晚期,近年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LDH[2-3]。PETD治疗LDH有多种技术,其中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由白一冰[4]最早提出,其镜下视野广阔,可行硬膜囊腹侧减压,适合治疗旁中央型LDH,且减压彻底,疗效确切。本研究比较了BEIS技术和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LDH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①单节段旁中央型LDH,单侧症状,症状与影像学上显示突出间隙相对应;②突出椎间盘无骨化及钙化;③突出椎间盘向上不超过上位椎弓根下缘,向下不超过下位椎弓根中线;④经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包括休息、药物、康复理疗等),有马尾综合征者(药物止痛无效且患者无法忍受疼痛可6个月内手术)。排除标准:①发育性椎管狭窄;②腰椎不稳和滑脱;③复发性突出;④高髂嵴(双侧髂骨最高点连线高于L4下终板);⑤感染、肿瘤;⑥不能耐受手术。
2015年1月—2017年1月,按照上述标准,纳入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患者78例。A组(40例)采用BEIS技术行PETD治疗,男17例、女23例;年龄19 ~ 59岁,平均43.1岁;突出节段:L4/L528例,L5/S112例;突出类型:突出17例,脱出19例,游离4例。B组(38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男18例、女20例;年龄20 ~ 60岁,平均42.8岁;突出节段:L4/L526例,L5/S112例;突出类型:突出18例,脱出17例,游离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确定手术节段。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
A组患者取俯卧位,确认皮肤进针点。以L4/L5节段为例,C形臂X线机前后位透视定位L5椎体上缘中点(A点,图1a),侧位透视定位患侧L5上关节突BEIS点(图1b),2点在皮肤表面连线标记为α线(图1a白色虚线),另外后背皮肤所在平面与身体侧面皮肤所在平面相交于β线,α线与β线交点即为进针点(此点不受患者胖瘦、年龄及高矮的影响),进针点与BEIS点连线即为进针路径(图1c)。消毒铺巾,利多卡因15 mL+生理盐水25 mL局部麻醉,18号针进行深部麻醉,要求此针与水平面呈角25°~ 45°(α,图1c)。麻醉关键点是皮肤、腰背筋膜及关节突,避免将药物注入椎管内,根据透视确定针尖位置。麻醉成功后,皮肤切开6 ~ 8 mm,沿着18号针插入导丝,去除18号针,沿导丝逐级插入扩张管,最后只保留最大扩张管,插入2.5 mm克氏针,透视确定前后位上克氏针尖端位于BEIS点指向下位椎体上缘中点、侧位上从BEIS点指向下位椎体后上角,用锤子固定克氏针。手动环钻沿克氏针钻入,行关节突成形,磨去上关节突腹外侧,避免损伤关节面及关节囊,当感到脱空时拔出环钻及克氏针,环钻内有取出骨质。沿扩张管插入工作管道,透视确定工作管道位置。安装内窥镜并冲洗,镜下可见黄韧带,去除部分黄韧带,寻找下位神经根、硬膜和突出髓核,患者咳嗽时可见硬膜波动,射频消融止血,彻底去除突出髓核,可旋转工作管道探查神经根其他部位,然后去除椎间盘内发生退行性变的髓核。镜下见神经根膨胀,水压变动时神经根波动明显,且患者腿部不适明显缓解,取出的髓核量与MRI上突出量相当,说明减压彻底。最后拔出工作管道及内窥镜,采用皮内可吸收线缝合伤口,摘除髓核送病理检查。手术结束,患者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阴性。
图1 进针路径示意图Fig. 1 Location sketch of puncture path
术后予甘露醇1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床上练习抬腿,每天200次,逐渐增加。术后即可戴腰围行走,术后1个月复查腰椎MRI,观察减压情况。出院时伤口换药,以后无需换药。佩戴腰围1个月,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
B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做后正中纵行切口,长约5 cm,依次切开显露突出节段椎板间隙,去除部分上下椎板、部分下关节突内侧及黄韧带,必要时去除部分棘突根部,显露硬膜囊及受压神经根,分离粘连组织,彻底止血,将硬膜及神经根拉向内侧(若为腋下型突出,则将神经根拉向外侧),显露突出髓核。若神经根张力较大、分离困难,可先行椎间盘内减压,再显露突出髓核。用尖刀适当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用髓核钳摘除突出的髓核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探查神经根周围是否有残留髓核,确定神经根减压彻底后,止血,留置引流管1根,缝合切口。
术后除应用与A组相同的药物外,加用头孢唑林钠1.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 d(过敏者改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记录伤口引流量,24 h引流量< 50 mL时拔除引流管。床上练习抬腿,每天200次,逐渐增加。术后第3天戴腰围行走,伤口每3 d换药1次。佩戴腰围1个月,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
记录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7]评价疗效。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A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A组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部疼痛、四肢麻木等癫发作前表现,立即停止手术,观察30 min症状消失后继续手术;1例术后第3天出现症状复发,症状基本同术前,经非手术治疗1周症状明显缓解,2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1个月出现有症状的假性囊肿,予以非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B组2例患者伤口愈合不良(1例为椎管内感染,经全身麻醉下清创治疗后伤口愈合;1例为脂肪层感染,经多次换药愈合);1例术后第5天出现症状复发,疼痛较术前剧烈,非手术治疗2周症状明显缓解,3个月后症状消失。
表1 观察指标Tab. 1 Observation index
所有患者随访12 ~ 22个月,平均14.5个月。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过程中2组各有1例复发,再次采用BEIS技术治疗后症状消失。A组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2。
图2 A组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Fig. 2 Radiologic data of a typical case in group A
BEIS技术优点:①穿刺通道设计合理,前后位上从BEIS点指向下位椎体上缘中点,侧位上从BEIS点指向下位椎体后上角,此穿刺点比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系统(TESSYS)穿刺点位置略偏高,穿刺方向偏向背侧,更容易达到椎间盘后方旁中央区,可行硬膜囊腹侧及神经根全通道减压;②可直接行椎管内减压,取出椎管内突出髓核,直接减压硬膜囊及神经根;还可行椎间盘内减压,去除椎间盘内发生退行性变及松动的髓核,及纤维环、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成形,减少术后复发;③PETD出行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1.0% ~ 8.9%[8],多发生在穿刺时,BEIS技术行关节突成形,扩大了椎间孔,避免挤压出行神经根,避免穿刺时损伤出行神经根;④通过调整主镜方向使镜下视野更加开阔,可以清楚显露椎间盘后方旁中央区及椎管内神经根全长,适用于治疗包括旁中央型在内的多种LDH,神经根减压范围广,可同时对走行神经根和出行神经根一起减压,减少突出髓核残留;⑤适用于治疗椎间孔和侧隐窝狭窄;⑥适用于L5/S1节段手术,因为此处容易受髂嵴、关节突和L5横突阻挡,尤其是髂嵴高度超过L5椎弓根中线但不超过L4下终板的患者,BEIS技术可行关节突成形[9];⑦如果有镜下磨钻,还可治疗旁中央型LDH伴钙化及椎管狭窄。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疗效相当,与既往文献报道的TESSYS技术疗效也相当[10-11]。
传统的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椎旁肌肉剥离较大,骨性组织破坏较多,术后可导致腰椎不稳、硬膜瘢痕粘连,给二次手术带来较大困难。PETD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EIS技术行PETD皮肤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感染率低,且采用局部麻醉,患者术后痛苦少,不良反应少,花费低,这与Cong等[12]研究结果相似。近期一项关于脊柱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方面的研究发现,26%患者的焦虑来自于全身麻醉[13],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采用局部麻醉的PETD也许是很好的选择。对于基础疾病较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也可考虑局部麻醉下行PETD。当然局部麻醉也有缺点,有时麻醉效果不好,术中疼痛非常剧烈,患者无法忍受甚至终止手术。本研究认为局部麻醉重点部位是腰背筋膜和关节突关节,这2处应充分麻醉以减轻疼痛,另外BEIS技术行关节突成形可避免挤压出行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术中可静脉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
有文献报道,PETD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14-15],本研究中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Choi等[16]报道术后癫的发生率约0.02%,可能与冲洗水压高及手术时间长有关,该研究中4例发生术后癫的患者手术时间均> 70 min,另外高龄是术后癫的危险因素。Sairyo等[17]报道术后癫的发生可能与冲洗水压高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关。本研究中采用BEIS技术行PETD的患者1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四肢麻木等癫发作前表现,立即停止手术,观察30 min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手术,未造成明显不良影响。术中癫发作前患者一般主诉颈部剧烈疼痛且僵硬,随后出现癫发作,甚至可能死亡,因此术中患者颈部疼痛或僵硬时,应当立即停止手术至少30 min,避免癫发作。
本研究中,2组患者各有1例术后出现症状反复,MRI未见髓核残留,神经根有水肿但无压迫,这种情况为术后“反跳”[18],是由于手术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引起,一般于术后3 ~ 7 d出现,多数4周内逐渐恢复,也有长达3个月才恢复的。本研究组的经验是术中尽量不要刺激神经根,如射频消融不要在神经根表面操作;髓核钳抓取髓核时,若患者出现腿痛或腿麻时应停止操作,可换个部位抓取或少量多次抓取,或有效松解神经根粘连后再抓取;若感觉神经根刺激较重,手术结束时在术区注射布地奈德可明显降低术后“反跳”发生率。
术后复发指术后6个月后影像学上见同一节段同侧和/或对侧神经根受压,同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复发率为5% ~ 11%[19],PETD复发率为3.1% ~ 6.6%[20]。本研究中2组各有1例复发,经再次行PETD治疗痊愈。本研究认为,复发原因有术中损伤纤维环、椎间盘内发生退行性变的髓核摘除不彻底、骨屑残留、术中损伤终板和神经根粘连。另外,纤维环破口较大、存在终板炎、肥胖、巨大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到后纵韧带后方、术后不适当活动和术前椎间隙狭窄会增加复发概率。为减少复发,术中应轻柔操作,尽量减少对纤维环和终板的损伤,术中摘除突出髓核后,应将椎间盘内松动的髓核一并去除。术后下床一定要佩戴腰围,3个月内避免久坐、弯腰负重及腰部扭转。
综上所述,2种术式治疗旁中央型LDH效果相当,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比,采用BEIS技术行PETD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伤口感染发生率低,可早期下床活动,仅需要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