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明,夏佩彦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多是由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破裂等因素所致,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居多[1]。多数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癫痫性发作,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2]。及时的手术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但患者多会遗留部分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3]。本文就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出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0岁-81岁,平均年龄(68.71±13.12)岁,出血部位:脑干7例、丘脑5例、基底节区13例、脑叶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8.15±12.86)岁,出血部位:脑干8例、丘脑7例、基底节区12例、脑叶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作对比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钻孔引流术。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控血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评估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恢复期康复指导。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术后自理能力会受到影响,恢复进程较长,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病情的康复,降低治疗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讲解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类情况,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用娴熟的护理技能、精心的护理操作,尽可能满足患者内心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饮食护理:进食遵循“少吃多餐”原则,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低钠食物为主,适量补充微量元素,严禁烟酒以及刺激性食物。(3)康复护理:①吞咽功能训练:对轻度吞咽困难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食物,稍抬高床头30°,头部偏向瘫痪侧时应缓慢进食;对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可采取鼻饲,床头抬高约45°,20 min后才可平躺,以免逆流导致误吸。②肢体训练: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躺在床上时可以让患者做抓握、抬手、摸脸等简单动作,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病情好转,可训练患者下床行走、上下楼梯,逐步从被动变为主动肌力训练。注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运动过度。(4)出院指导: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强调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教授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一旦发现不适,应立即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足够的休息时间。
1.3 观察指标 评估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推荐的NIHSS卒中量表,满分42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评定分析工具选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以均数±标准差(Mean±SD)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差无几,均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Mean±SD,分)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出血在脑卒中中的发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急性期病死率达到了35%[4]。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得以重视,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引发的脑部水肿发生,改善外周神经系统,效果较为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认知、运动功能障碍,少数患者会出现癫痫性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因此,术后采取护理干预,加速患者康复,已成为临床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5]。
综合护理干预强调多方位护理,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提高存活率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6]。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缓解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度,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功能训练则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以及承受能力,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可以促进肢体功能和吞咽功能的恢复,给予一定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部分神经的再生,经不断的训练后,可帮助神经功能的早日恢复;出院指导则体现了人文关怀,发挥了社会家庭的支持作用,使患者意识到延续治疗的重要性,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等。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