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019-05-18 09:17陈婵华李松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出院康复心理

陈婵华,李松

(罗定市中医院,广东 罗定 527200)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我国发病率为219人/(万人·年),致残率为86.5%[1]。即使经过治疗,脑卒中患者中仍有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成为患者家庭及社会的沉重负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身的过程,单纯的康复护理虽对患者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但难以消除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连续性康复护理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康复护理服务,对于维持康复效果、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病死率意义重大[2]。近年来,我院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了连续性康复护理模式,并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9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介于44岁-82岁,平均(59.33±9.38)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介于43岁-83岁,平均(60.82±10.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符合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经治疗,神志清楚,体征稳定,无失语及智力障碍,且Barthel指数评定为中、轻度;患者及主要照顾人员知情同意,并能够配合随访。排除标准:既往脑血管病遗留严重功能障碍者;短暂脑出血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住院期间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出院时给予常规出院指导,介绍疾病知识、服药要求、饮食控制、功能锻炼等内容。出院1个月内安排1次电话随访。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上给予患者连续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组建由神经内科医生、心理医生、康复师、护士、家庭照顾者组成的连续护理团队,负责患者病情的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出院随访等工作,并通过QQ群、微信群建立日常联系工作、家属咨询的渠道。②入院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计划。③住院期间责任护士针对疾病认知、危险因素、营养膳食、生活起居等内容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减少认识误区。④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连续护理内容和方法,并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通过连续护理手册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⑤制定细致的随访计划,在患者出院1个月内安排一次家访,出院2个月内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或微信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进展;出院2个月后每2周进行一次随访,约定复诊时间,修改和更新康复计划等。

1.4 评价方法 分别在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进行评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检查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Z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连续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无差异(P>0.05);连续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连续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连续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然而因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及致残率却有增无减[3]。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9%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约75%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残疾或瘫痪[4]。护理学研究显示,不同护理方式对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康复有着不同影响,出院后接受连续、有效、科学的康复护理模式能突破医院局限,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患者家中,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护理模式已成为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常规护理模式[5]。因此,连续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常伴有认知障碍、听力下降、行动不便等症状,同时还会顾虑治疗、经济方面的困难,所以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极其重要。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主要发生在住院期间,出院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可能就会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问题,这时及时的心理干预就会产生效果。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形式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观察组护理后抑郁、焦虑情况有明显改善,说明连续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Mean±SD,分,n=39)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在发病后3个月内会有明显影响,超过3个月改善的可能性较小。因现阶段医疗资源局限及患者经济能力所限,脑卒中患者大多急病期住院,康复期基本在家中完成,而患者及照顾者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很容易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连续护理模式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有利于保证康复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及时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感觉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受生理、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康复期及时介入对提高患者生活信心有很大帮助,观察组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对脑卒中患者应开展连续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出院康复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