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杨凌 712100)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一流学科、一流本科教育”成为各“双一流”高校共同的战略目标[1]。为此,各“双一流”高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力推进和深化本科教学的综合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数学、物理等学科作为相关公共基础课程的支撑,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各高等院校的理学院是承担数理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主体,对“建设一流学科、一流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农林类“双一流”重点大学,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本科为本”,把以数学、物理等课程教学为主的基础学科的质量提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数学、物理课程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重要的基础部分,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承担的数学、物理课程教学占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40%多。
但是,多年以来,受学校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的限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的教师数量一直不足,从而导致教学任务落实难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同时,理学院还存在教师缺少教学平台、教学团队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改革滞后。
要解决上述问题,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起着基础支撑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一直沿用多年前的旧模式,组织内部管理条块分割、职责不清、运行不畅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理基础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教学团队建设。2016年,在“双一流”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发展战略要求,理学院以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为突破口,在对原有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其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对原有基层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教学平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建成了运转高效、结构合理的新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从而使基层教学组织在学校“双一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贯彻执行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工作的最基础的教学单位,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基本承载单位[3]。基层教学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缺乏基层教学组织的强有力支撑,那么高校教学的制度化以及诸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与推广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4-5]。因此,为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笔者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自2000年以来,理学院一直采取的是“院—系—教研室”为主的基层教学组织构建模式(详见图1),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和应用物理系,各系又按照课程分设了相应的教研室。其中,数学系设置了农科高等数学、工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4个教研室,物理系设置了农科大学物理、理科大学物理、工科大学物理等3个教研室。
图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原有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体系
理学院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构建模式在实施初期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任务落实、教学改革等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小班化教学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使原有的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研室管理的条块分割格局对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等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例如,在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中,教研室主任需要负责教学任务的安排、课程建设、教师资源配置、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考试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等日常工作。而教研室管理的条块分割格局使教学任务的落实难以打破教研室间的界限,任课教师只能承担本教研室的课程。这样,就容易出现本教研室的课程教学任务无法落实的情况,从而需要教研室所在系的系主任介入,从其他教研室借调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得不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其次,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学习平台。理学院除了为全校提供数理学科基础教学之外,还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但是并没有同步设立相应的教研室,所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分散在数学系的4个教研组中。这导致既承担面上数理基础课程教学又承担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业务交流和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理学院原有的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为基础构建的,基本上是每个教研室对应建设一个教学团队。例如,数学系的4个教研室分别建立了工科高等数学、农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4个教学团队,各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各教学团队的负责人。由于各教学团队的成员相对固定,既承担对应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工作,又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所以原有的教学团队在公共基础课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受基层教学组织框架体系的束缚,基于教研室构建的教学团队存在数量少、功能单一、团队功能与教研室功能部分重叠等问题。同时,教研室主任兼任团队负责人,既要负责教研室建设又要考虑团队发展,精力有限,任务繁重,难以面面俱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发展。
理学院以服务学校本科教学为首要任务,所以下设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各学科的需要完成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教学。但是,在“双一流”背景下,学校的发展需要数理等基础学科不断增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而原有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尚不健全,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构建模式导致教师缺少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本科生、研究生数学类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应用数学系每年都需要成立对应的竞赛组织,并在全系范围内选拔教师成立教练组负责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竞赛。然而,这种松散的临时性基层教学组织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利于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所农林学科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数理基础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支撑环节,历来在学校的本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适应“双一流”背景下学校的办学需要,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推进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以期实现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促进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
为此,理学院针对数理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数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率先在校内开展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在强化教学平台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组建模式、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2016年,针对原有基层教学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理学院对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院—系—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围绕公共课程教学和学院专业建设细化组织结构,在保证公共课程教学在教学型学院的核心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学平台建设,构建了以“学院—学科—基础教学中心(专业系)—教学团队”为主线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理学院根据数学、物理2个学科的发展特点,分别设立了基础数学教学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应用数学系、数学建模指导中心、大学物理试验示范中心等5个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框架的限制,5个教学平台的功能明确、职责清晰,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提供了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以数学学科为例,目前共有教师58名,其中基础数学教学中心有教师42名;应用数学系有教师16名;数学建模指导中心有兼任教师28名,包括来自基础数学教学中心的21名教师和来自应用数学系的7名教师。①基础数学教学中心作为教学平台,承担着学校面上的数学公共课程教学任务以及提高数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任;作为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的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框架的限制,从而使中心内的教师不再局限于只能承担一门数学课程的教学,也使4门数学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安排可以统筹兼顾,进而实现了教师资源的最大化有效配置。②应用数学系作为面向本科专业的教学平台,承担着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学科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等重任。数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教学任务等在以上2个基层教学组织中选择一个作为身份归属地。③数学建模指导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平台,是一个常设的“虚拟”机构,中心成员由基础数学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系的部分教师组成。
再以物理学科为例,基础物理教学中心主要承担的是学校面上的物理公共课程教学任务;以省级物理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的大学物理试验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的是全校本科生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教师由基础物理教学中心的部分教师兼任。
图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重构的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体系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理学院规定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均由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以确保组织内部教学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例如,基础数学教学中心是理学院拥有教师最多的基层教学组织,主任由具有数学学科背景的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大学物理试验示范中心的主任由省级教学名师担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调配组织内部的师资资源,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在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相关专业教学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中心作用。
教学团队始终是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组成单元。为了进一步拓展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理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教学团队组建模式进行了创新,采取固定形式与机动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等环节为有效切入点,构建了呈现多元化特点的教学团队体系。
固定形式教学团队主要围绕学校面上数理基础课程教学和相关实验教学以及所设立专业等组建。固定形式教学团队的成员、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相对固定,团队结构长期稳定;团队负责人由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培养、学科竞赛等活动。
机动形式教学团队主要是根据学校、学院的教学发展需求,以完成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学科点建设以及学科竞赛等短期工作任务为导向组建的,是对固定形式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力补充。以机动形式建立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特点:①团队结构灵活;②需完成特定目标任务,且项目执行周期短,一般在1年左右;③人员组成不受课程和学科等因素的限制,且团队负责人可以是青年教师,不再必须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此外,理学院对各教学团队的成员人数不做限制,允许各教学团队的成员跨学科、跨课程流动和兼任,鼓励教师加入多个不同的教学团队。
理学院采取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组建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促进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交流融合,有效地调动教师在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数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与实践应用环节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数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例如,理学院分别以教学团队和竞赛团队为核心构建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心和数学建模指导中心2个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既相互补充又彼此促进。基础数学教学中心承担的教学工作为数学建模指导中心承担的竞赛指导任务提供了基础知识传授、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等基础支撑,数学建模指导中心开展的竞赛指导工作则促进了学生将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详见图3。
为了进一步明确调整优化后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责权利以及负责人的工作定位和所承担教学工作的重点,调动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校《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理学院先后出台了多个与基层教学组织运行和考核相关的管理文件,涉及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及其负责人的职能、各基层教学组织的年度考核与激励、教师在各基层教学组织中的身份确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教学工作量的约定和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
图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学科分别以教学团队和竞赛团队为核心构建的基层教学组织间的作用关系
例如,根据各基层教学组织在学院教学工作中所承担任务的差异,理学院出台了有关教师年度教学工作量约定的文件,根据教师个人发展意愿的不同,针对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青年博士等制定了差异化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从而激励各基层教学组织、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及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
再如,理学院通过建立基层教学组织考评与激励机制,鼓励各基层教学组织围绕学校、学院的教学工作重点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活动。一是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情况、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所取得的成绩等实行量化考核,并基于此对各基层教学组织的年度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定。二是根据综合评定结果对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和相关成员进行奖励和惩戒,并在下一年度的经费资助、团队项目立项、教师晋升等方面予以体现。
截止到2016年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已经完成了5个基层教学组织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工作,并围绕数理学科基础课程建立了7个固定形式教学团队,围绕竞赛项目建立了3个机动形式教学团队,围绕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和学科发展建立了3个固定形式教学团队,围绕物理实验教学建立了4个固定形式教学团队。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运行,新的基层教学组织运行通畅,在校内反响良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首先,调整优化后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数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师资源,而且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的教学任务,实现人均教学工作量的均衡安排。因此,理学院在2017年春季、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3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落实,并在2个学院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
其次,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框架的限制,有利于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因此,理学院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学生竞赛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7年,基础数学教学中心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数学答疑室”,采取面对面形式,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这一教学创新吸引学生参加答疑2 000余人次,得到校内师生的普遍好评,校内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了报导。理学院还以数学建模指导中心为平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了众多奖项。仅2017年度,就组织学生参加了6类国际、国内数学类竞赛,本科生参加人数达到2 2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0余项,参赛人数与获奖数均远超往年。
最后,理学院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除了建立上述17个教学团队和竞赛团队(详见图2)之外,还以年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导向,在院内建立了22个机动形式的教学团队,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从而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中。
此外,理学院还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在“双一流”背景下,理学院以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效率、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功能为目的,对基层教学组织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调整优化后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任务落实、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根据学校、学院的教学发展实际确定机动形式教学团队的建设数量;如何针对固定形式教学团队与机动形式教学团队的差异制定设立条件、职能目标、考核标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再如,为了充分发挥数理学科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撑作用,如何依托新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教学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挖掘师资队伍的潜在优势,建设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资助项目:陕西省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提升大学基础课教学质量”,项目编号17BY0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创新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数理基础学科教学质量”,项目编号JY17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