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 410128)
风景园林学作为保护国土自然环境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国家一级学科,肩负着保护、修复、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维护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责任[1]。风景园林行业涵盖面广且分工细致,涉及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及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协调园林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合理建构人工植物群落内部结构等课程知识,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园林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协调性以及不同的植物类型、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方法,侧重营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及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该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2]。其中理论教学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则通过植物造景设计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由于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中的实例分析、课堂讨论、参观实习、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也是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湖南农业大学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总学时为80个,其中实验学时40个,占总学时的50%,针对已具备“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等基础课程知识的大三学生开设。自2011年起,笔者开始担任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的问题。在实验教学环节,笔者设想借助真实的植物造景实例以及精美的植物群落搭配图片进行案例讲解,同时结合课堂讨论,试图帮助学生将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用于植物造景当中,加强学生对植物景观的功能、植物景观设计类型、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等理论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植物种植设计的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条件实现这一教学设想。由于缺乏参与现场工程的直观感受,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尤其在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尺度大小搭配、植物素材与其他景观要素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实践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纸设计上,无法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得不到全面的专业素质训练,难以适应行业及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风景园林学的实践教学以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为主要内容[3],教学目的是要检验理论知识并推动理论的发展,正如伽达默尔所说[4]“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然而目前风景园林本科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设计实践轻工程实践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严谨的教学设计与充足的场地设施而不被专业教师所重视,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只将学生提交的园林植物设计作业成果作为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例如,笔者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大尺度的校园绿地规划与小尺度的小游园植物景观设计依次安排为实践教学作业,试图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绿地类型、不同绿化空间进行分析,合理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从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看,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任务,但是却存在着空间尺寸把握不准、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配置组合不科学、园林植物素材选取与周边环境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鲜有机会接触植物造景的实际工程项目,没有设计实践场地的空间体会和动手体验,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项目相联系,也就无法通过动手实践的“行”验证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的“知”。
实践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缺一不可。但是我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人数庞大且师生比严重失衡[2],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难度较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每届有5个班,每班32~35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通常配备2名教师,3~4名实验课程教师。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有限的校园用地也难以满足庞大的学生群和众多专业的实践需求。此外,造价高昂的风景园林工程费用使得工程实践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难度大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学生由于缺乏深入施工现场获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学习途径,缺少亲自动手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训练,导致了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无法与社会要求相吻合。无论学生设计的方案多么优秀,但因为与实际脱节,都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无法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只能等待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弥补。这种现状的存在,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让很多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深感无奈。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以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为主导,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当学生掌握了植物造景的理论知识后,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和理解植物造景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深层含义,掌握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工程技术知识。例如有关地形、水体、道路与不同植物材料、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不同植物尺度大小的搭配组合设计方法,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的历练,才能获得实际设计经验。因此,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风景园林植物设计理论与工程施工中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完成从植物材料认识到植物景观设计和工程施工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化“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园林植物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还能综合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模式,以应对社会对风景园林多样化的需求。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在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侧重点,具有着“百花齐放”的格局。如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风景园林学归属艺术类,康纳尔大学的风景园林学归属生命科学类,密歇根大学归属于资源环境类;在国内,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为林学背景,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为建筑学背景,北京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为地理学背景等。基于风景园林学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农学院校为背景的湖南农业大学将风景园林学科与园艺学紧密结合,以植物学为基础,致力培养学生在园林植物应用方面的设计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将这一学科特色发展模式变为学科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我国风景园林学创始人之一吴良镛院士曾说,“在未来学科发展中,要保持各自优点,发挥特色,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探索各自路径”。
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专业,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以及感知美、创造美的思维能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普遍具有较强逻辑、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而主观感受能力则有所欠缺。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唤醒学生感知世界、发现美继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4]。“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发掘场地精神,了解园林植物的个体美、群落美、季相美。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能增强学生自身感悟能力。设计实践强化了学生设计的基本功,而工程实践则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和动脑的相互配合中,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提升。
实践教学在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5]。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任课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以“花境设计与营造”课程内容为例,探讨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野生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通过艺术提炼而设计成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旨在表现植物的自然美。花境的适用范围广泛,既可点缀于园路、溪流、草地的边缘,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又无需占用大量的校园用地,能较好营造出相应规模的实践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工程实践的需求。因此,笔者在充分考虑了实验任务、实验人数、实验课时、实践场地条件后,设置了设计与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课题研究项目“花境设计与营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讨“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的教学组织形式。整个实践教学共分为现场勘查、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多个阶段,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全过程训练。花境设计与营造的实践课题的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花境设计与营造”的实践课题教学流程
1.现场踏勘
本次花境选址于湖南农大教师住宅用地逸苑小区娃娃农园的草坪边缘,因为有5个班级参与分配,所以将花境场地分为5块地,每块花境场地面积100平米左右,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各班工程实践地块。花境场地分组情况见图2、图3。
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首先进行现场踏勘,测量场地尺寸,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其次,依据场地性质和环境特点,了解场地土壤及光照情况,依据长沙的气候、温度等选择合理的植物素材;最后学生要从植物配置模式与种植布局结构方面入手形成初步的设计构思,重点是要处理好植物材料与所表达的空间环境的关系、植物群落内部的色彩和高低的搭配、游客视点与花境观赏面的安排等问题。
图2 花境场地分组情况
2.市场调研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适地适树的原则,学生首先到长沙红星花卉市场进行花境材料调研。调查内容包括长沙地区适合使用的花境植物材料种类及其市场价格、栽种方式(播种、移栽苗等)、季相变化、色彩变化等。在设计阶段,学生依据市场调研的结果编制概预算表。因临近秋冬季节,在植物材料选取上,以较耐寒耐旱的宿根类植物为主。
3.方案设计与评选
在这一教学环节,首先,以班级为单位,3~5人组成一个设计竞赛小组,对抽签所选的地块进行花境植物景观的设计,每个小组要完成花境植物种植设计平面图(含设计说明和植物名录表)及立面图、效果图、成本预算表;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汇报,之后每班评选出一组最优方案进行施工。在绘制图纸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花境中植物材料的种植形式、植物群落内部高低及四季色彩搭配、植物营造空间的特点与方法等。
4.现场施工
各小组根据评选出来的优胜方案对花境场地进行施工,学生经过整地、灌水、土壤改良、放线、栽苗、后期养护等多个步骤,掌握了从方案设计到落地施工的园林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1)土壤改良
因为场地土壤中有多余的石块与杂草且土壤有板结现象,所以学生要针对问题,自行查阅资料寻找解决办法。学生在深入学习了改良土壤的知识后,首先对土壤采取了清理、深挖深翻、浇水、施加有机肥等措施。通过清除场地内多余的石块与杂草,深挖土层厚度达30~40cm,塑造土壤坡度为0.8~1%,以保证适度排水,防止积涝。其次针对土壤板结缺乏营养的问题,学生对土壤进行盐碱度调节,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花卉种植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生长环境。
(2)栽培
学生采用网格定点法对花境场地进行放线,在施工现场放出30×30cm等距离的方格网,并用石灰粉画出每块种植区域的分隔线,在每个区域写好植物名字的缩写,以方便摆苗与种植。在栽植过程中,应注意植物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让植物根系与土壤紧密贴合,保证植物吸水量好,同时还要关注高度不同的花卉的搭配组合关系,防止喜阳的低矮植物被遮挡而无法接受充足的光照。
(3)创意组景
在这一阶段,学生遵循生态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场地中现有的废旧轮胎、木板、瓦片等与花境结合进行组景,形成特色景观;同时学生利用麻绳、木条、花盆制作了稻草人与植物材料相呼应,点明了花境主题。在花境施工完成后,制作植物科普标识牌,增强小区居民对花境植物的认知度。
5.植物后期养护
花境施工后的10天是植物最为关键的存活期,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学生每天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后各浇一次水。其次对部分植物进行适当修剪,摘除枯黄、受伤枝叶或花苞,减少植物能量的损耗,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最后,学生通过适时适当的浇水、定期施肥、除杂草、捉虫或打药,密切观察植物生长状况,跟进花境的后期维护,对花境植物进行密切看护和精心培育。
笔者从理论知识传授、现场踏勘分析、市场调研、设计方案与评选、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完成了“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工程实践”的多维度知识体系的建构,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设计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认知;结合市场调研,学生增加了对园林植物市场供应情况、规格尺寸及市场价格的了解;通过花境设计、苗木选择、工程概预算,深化了学生对当地花卉植物材料及其物候习性、工程成本控制的认识;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强化了学生对土壤改良、花卉种植技术等多层面知识的了解;通过对花境的养护管理,寻找与社区居民需求的契合点,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全局式的实践教学组织,从“图纸设计到工程施工”的逐一落实,强化了学生从设计图纸到方案落地的思考能力,完成了从概念形成到种植施工的全过程体验。花境设计与营造实践教学的开展,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程序及其规范穿插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将书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应用于现实场地,实现了理论讲授、设计实践、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在设计实践、工程实践中辅以生命科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引导和启发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尤其是园林植物的兴趣和热爱,有力促进了风景园林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再以关注园林植物个体美、群体美为主要内容,转而关注园林植物对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6]。因此,园林植物作为风景园林构成要素中唯一有生命力的元素,与人类生存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它是风景园林学科与生命科学连接的纽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意识到只有探究植物及其生境关系,才能让花境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和美感。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去理解风景园林的学科使命,促使学生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感悟。
从课程教学效果看,通过花境设计与营造,学生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施工实践、后期养护各阶段出现的问题,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方案汇报与评选,加强了学生手绘能力和演讲能力;学生通过园林项目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体验,激发了创新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专业综合素质也随之得到提升。
资助项目: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5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园林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DFTSZY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