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辑_来
没有哪一类产品像文创产品一样对灵魂如此渴望,因为好的文创品往往会在实用性上落人一步,但却借由文化的带领,依靠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之手的打造,让使用者了解和拥有更有品位与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文创的使命所在。在物化的外在下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完成灵魂层面的交流,最后这一环节是成就一件好文创品的关键,无论大小、高低、贵贱。
想象力需要尽可能地打开你的感官去生活中体验,在不断体验中获得感知从而迸发想象。创造力则首先需要一个内外的动力去驱使你做一些事情。比如发明,可能就是一个事情刺激你,你要去解决问题,这是内在驱动力。上班能不能996,感到快乐、获得成就感就成了外在驱动力。因为热爱未必一定就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但没有喜欢这个内在驱动力一定无法创作出打动人的产品。
对现实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和深刻理智的洞察能力,则是更稀贵的素质。这三种禀赋和气质,才构成了一种全面的创造能力。
需要一个更适合更好的生活方式,独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甚至决定成败的关键。但这又有些自以为是“子非鱼”的设想。许多并不擅长或者喜欢思考的人仍旧可以过着看起来幸福不错的生活,那么独立思考是否真的在生活中那么重要?生活中有时“装傻”比较好,无论从对痛苦与逆境的感受还是自我安慰上,都有正向作用。但唯独在创造中,独立思考是创造本身灵魂的灵魂。
“最大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教导很多创业者说,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会盲从,随大流。大部分人“跟”,无非是“跟得上”和“跟不上”的区别。但是最优秀的人就像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认准的目标一般人是不在意的,但是他能够看到这个目标代表了未来。
一件好的文创作品往往是用宽容堆积而成的。创造从来都是失败多于成功,投资者缺乏对失败品的宽容就没有继续下去做出成功品的基石。对于创作者本身而言,宽容同样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技能,人们并不是平白无故便做到“宽容”,往往基于了解才能做到,对自己失败的宽容接受与理解也正是失败最可爱的价值所在。
这个时代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但人们真的是渴望成功吗?还是仅仅只是对财富本身的追逐?创造者本身应该对文化敬畏,对他的职业敬畏,更应该对他获得的认可与成功敬畏。他成功的标准不是外在的、市场的、世俗的标准,不单以财富多少、公司规模为唯命是从。一个行业自身的行业内在价值被淡化,那么创造精神也就衰落了。
几年前山东的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暴得大名,因为他们的校长对学生说:“你们要有出息,如果你们不好好学本事,我们就和北大清华没什么区别了。” 虽然蓝翔培养的开挖掘机的毕业生收入未必比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低,但依然赢来社会一片嘲笑。文凭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固有的成见让人们对于创造者本身的出身与所做产品的领域很难完全出于善意。“行行出状元”,对我们的周边保有善意,一件好的作品同样可以传递善意。
拥有审美力的人,往往能品尝到人生中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没有人不热爱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美生活”。
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品位,你要做出优质的产品,首先你要知道何为卓越,何为平庸,要有专业的品位。审美上不一定是“审美匮乏”,也可能是一种“审美懒惰”。创造者也常常会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有时候将这种“审美懒惰”推给消费者,美其名曰:国民审美匮乏,他们不懂。这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皮球赛。
中国的“傻子”太稀罕,“聪明人”太多了。
品位最重要的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好的文创者除了有良好的创造力还需要有“傻子”般的工匠精神。愿意在精益求精和在细节上下功夫。
中国媒体有一句神评论,说中国人“老是想着job,所以永远出不了Jobs”。一个产品要做到完美,到了后期阶段,每提高1%,它的投入成本可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必将成为不可抗的现实。没有人可以幸免,因为创造者、投资者及使用者都曾是始作俑者。我们应从工业中学习标准和流水作业的规范,而不是因其丢失对创造品位品质的追求。
当文创为我们生活品质升级,我们也看到市场以狂欢的方式,有不断压榨“文创”的趋势。我想所谓一件好的文创品的灵魂,正如我们关注自身的灵魂一样。纪伯伦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可做一个完美结篇。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