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案例:秋的发现与表达

2019-05-17 10:05郑桂华季丰羊立彦黄卉
语文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散文意象学生

郑桂华 季丰 羊立彦 黄卉

“秋的发现与表达”是我们设计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中有诗词也有散文,有古代作品也有现代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文,感受、分析不同作者对秋的描绘,体会到每个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同—个时节对大自然的感受与发现也会因某些因素有所不同,而每个人每一时刻的这些情绪体验都是独特的、珍贵的。在阅读、梳理、表达交流中,学生尝试唤醒自己对大自然观察与感受的潜能,并将阅读中的发现迁移到自身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与表达中,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文学审美趣味。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这个单元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一组写秋的作品,整体感受这些名篇佳作各不相同的意境和作者的审美情趣。

2.精读或略读这些文学作品,梳理作品中的意象,品味作者匠心独具的语言表达,分析不同时代的作者对秋的独特发现与个性化表达。尝试沉浸到作品中,感受、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鉴赏不同的文学作品传递出的作者对秋的不同情感与思考。

3.唤醒、激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珍惜自己具体细微的感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自己对秋的感受与思考。

4.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反思自己的阅读态度,提升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趣味。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具体有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汪曾祺《淡淡秋光》等,获得多文本阅读的体验,回归真实的阅读过程。

2.从字词、句式和意象、意境等入手,品味作家对于秋的独特感受。例如,杜甫在767年重阳节前后(有人说是同一天)创作的《登高》和《九日五首·其一》,这两首诗中有不少相同的景,而意境却不同。又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表现出“文人的雅趣”,而汪曾祺在《淡淡秋光》中则赞美了“日常生活的俗趣”。

3.梳理与探究作家面对秋天兴发不同情感的原因,从多个角度整理出“知人论世”的思维导图。

4.品读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对秋的不同情感,分析其审美视角的不同,探寻秋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例如,研读经典文本的不同语言风格,借助意象的择取、句式的变化和雅俗语言的偏好等来区分不同文人笔下的秋,发现哪些因素影响了经典作品的独特性。

5.寻找、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秋景,描绘生活场景中比较典型的秋景秋事,如校园或社区的秋景、中秋节,并与同伴、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6.借助对经典文学作品美感的赏析,反思自己作文中的审美视角,以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认识。

7.通过多个交流平台,如校园广播、网络论坛、报刊等,与他人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悟,或推荐与秋天相关的作品。

二、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四季的更迭大多是有感觉的,然而这种感觉常常比较空泛。例如,问一个学生“今年的秋天(或其他季节)来了,你注意到哪些景象”,他(她)往往会说“树叶落了,天冷起來了”等笼统的话,描述的是每一个秋天(或其他季节)不同地方(当然是四季分明的地区)都有的景象,没有此时此地的独特性。大多学生往往不太注意自然界变化的细节,更不会主动、深入地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状态。而一个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生命的状态,可以说,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都无感的人,精神世界很可能是苍白贫乏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甚至是其日常表达交流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的积累上,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大多已经能够通过对单篇诗文中意象等的感受与分析,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不少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诗文遣词造句的匠心,需要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培养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然而仅仅依靠单篇文本的细读,还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表达的不同秋意背后的不同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本单元用“秋的发现与表达”这个大任务,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语文学习关联起来,把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与当下的语文生活关联起来。

(二)任务框架

整个单元的任务框架如下图所示。

教学共分九个课时完成,具体任务设计如下。

1.第1课时:分享对秋的感受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寻找你自己的秋天,并与同学分享。

(2)阅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中的所有意象,回忆已经学过的、含有相同意象的诗句,在每组意象中,圈画一个你认为的经典意象(即那些常见的、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一特点的意象,如明月、杨柳、木叶等)。

2.第2-3课时:精读三首诗歌,在细察秋景秋事中体会作者的情思

(1)杜甫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对秋的感受有哪些异同?

(2)《登高》被不少人誉为“七律之冠”,作者在抒写悲秋之情时是怎么营造出浩大气势的?(供部分学生选做)

(3)研读《采桑子,重阳》与《登高》《九日五首·其一》,比较这三首诗歌描绘的景、事的异同。尝试从意象角度把握三首诗歌的情感,在解读的过程中,理解经典意象内涵的变化。如:“黄花”“菊花”“落木”在这三首诗歌中仍旧是表达“悲伤,隐逸之花,萧瑟、伤感”吗?

(4)理解毛泽东运用意象抒发情感上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并分析其原因。尝试梳理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表达的因素。(供部分学生选做)

3.第4-5课时:精读《秋声赋》《故都的秋》。感受作家不同的审美趣味

(1)梳理《秋声赋》《故都的秋》中的秋声、秋色等,整体感受这两篇作品不同的情感基调。

(2)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这两篇散文中秋的特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比较两篇作品中有关“秋声”的文字,梳理作者这样描写的原因,比较传统视野下文人悲秋与现代自由知识分子对秋的审美情趣。(供部分学生选做)

4.第6-7课时:整合与探究,思考不同作者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1)不同人对秋天的感受不同,从这一角度梳理、比较这一组诗文中描写的景象,写一段鉴赏文字阐述你的发现。

(2)与诗词文赋相比,现代散文朗读起来显然要轻松得多,这与文言、白话的语体有关,也与文章体裁、语体、作家的语言风格等有关。如《故都的秋》中有不少舒缓文章节奏的词语,《淡淡秋光·梧桐》中不时出现口语化表达,这些都与文体、作家的创作风格等有关。联系初中学过的散文,梳理现代散文在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链接: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3)把这组诗文中的物象依据抽象程度来排列,哪一篇作品中物象的抽象程度最高?说说你判断的依据。(供部分学生选做)

(4)阅读这组诗文,想象毛泽东、杜甫、欧阳修、郁达夫、汪曾祺这五位作者创作时的状态。假设选其中一位作者作为你的精神导师,你会选择谁?结合这组诗文等相关资料,说说你的思考。(供部分学生选做)

(5)整理这个单元以及你之前积累的描写秋的典范语句,探讨“秋”对于中国文人、中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写一篇鉴赏文章。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传统文学对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等散文有哪些影响?(供部分学生选做)

(6)本单元选文属于文人眼中的秋,并没有涵盖人对秋的观察与思考的全部。小组合作,搜集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观点、不同题材、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更多文章,选编一本以“描绘秋发现秋”为主题的阅读小册子。

5.第8-9课时:书写自己的秋,发现自然与自我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花飞减却春”,善于发现的人见微而知著。再次精读这一组选文,体会不同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发现,反思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细微的感受。

(2)选择秋天中的一段时间,观察其中的景、物,还有人的活动,写一组不少于七天的观察日记。给每一天的日记拟一个标题,力求使读者从标题就能看出这组日记的关联性。也可以有意识地与同学相约写同题(时间、地点等相同)之秋,相互分享各自的感受。

(3)今年秋天结束的时候,写一篇《今年,我的这个秋天》,回顾、整理你的那些细微感受,梳理这个单元的作品对你写作的影响。

(2)(3)任选其一。

三、学习资源

(一)基本资源

1.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2.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

3.欧阳修《秋声赋》

4.郁达夫《故都的秋》

5.汪曾祺《淡淡秋光》

(二)拓展资源

1.部编本初中教材涉及秋的课文

七年级上册:刘湛秋《雨的四季》(提及秋天),曹操《观沧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刘禹锡《秋词(其一)》,谭嗣同《潼关》

八年级上册:王绩《野望》,陶渊明《饮酒(其五)》,李贺《雁门太守行》,朱敦儒《相见欢》

八年级下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舍《济南的秋天》,屠格涅夫《森林与自然》

2.林庚《说“木叶”》

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4.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四、评价建议

1.学生回忆、梳理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在该单元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去观察身边的自然之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这一类任务完成情况可以用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量表的项目可以有:

(1)口头或书面表达中提到的景物,如景物的数量、密度、类型、独特性等;

(2)描述的心情是否真切、具体、细致;

(3)景物与心情之间的关联度如何。

2.制订关于“描绘秋发现秋”主题阅读小册子评价量表,可以参考表1的示例。

3.完成精读作品的相关任务,可以通过作业展示、小组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落实形成性评价。教师也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评价标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4.该单元学习过程中,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这三类活动的整合度,可以通过统计三类学习活动单独展开与相互融合进行的不同情况,写一份关于学习活动类型的分析报告。

5.完成整个单元学习后,要求或者建议学生制订一个表格用于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容如下:

姓名: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

我认真地回顾了从____月___日到________月________日期间阅读过的作品、听课笔记和作业等,发现:我总共阅读了________篇文章,合计字左右;课堂上我大约有________次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我总共写了________篇文章(段),合计________字左右。

我的收获还有:

1.在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方面,我的成就和进步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成就和进步,我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观察大自然、书写大自然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观察大自然、书写大自然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或克服的问题,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我想告诉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内容根据赵德成《促进教学的测验与评价》一书中“学生使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表”改编而成)

猜你喜欢
散文意象学生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来自林间的风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