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文化与旅游文化: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刍议
陈海波
(湖南城市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文化即“人化”,即是人为与为人的过程和结果。旅游是人发起并实施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亚类,是人们“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的过程和结果。关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阐述需要建立在对文化和旅游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文化;旅游;旅游文化
时至今日,旅游文化已经是社会大众都耳熟能详的名词了。但是在学界,旅游文化是什么?人们仍未达成共识。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有“相关物质、精神文化总和说”、特殊生活方式说、旅游主体文化说、旅游客体文化说、旅游介体文化说、旅游主客体关系说、“旅游主、介体文化说”、三体碰撞说、文化交流与对话说、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精神产品总和说等十数种观点,分歧相当明显。在西方,英语国家用来指称“旅游文化”的词,一般是“tourist culture”,其次是“tourism culture”“travel culture”等,也不太注重内涵界定,到底是“旅游者的文化”“游览的文化”还是“旅行的文化”,要靠读者结合论著内容去理解。肖洪根认为其大多是指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明显地突出了旅游者的中心地位。[1]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或产业实践中将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或者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文化或进入旅游活动范围的文化等划等号或相提并论的倾向仍不时出现,“很多冠名‘旅游文化’或‘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大篇幅地写山,写水,写自然,写茶,写酒,写民俗”[2]等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本文在比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旅游文化这一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以期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所助益。
中文表述里,旅游文化是由“旅游”和“文化”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属于偏正短语。也就是说,旅游是用于修饰文化的。既然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首当其冲应该分析文化。从语源来看,文化原意是对土地的耕作和对作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身心进行培养和教化,使之摆脱自然的状态。最早把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Tayor,1832-1917),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3]此后,有关于文化的学术定义层出不穷。美国学者克拉克洪等将世界上一些著名学者关于文化的近200条定义分为描述性、历史性、行为规范性、心理性、结构性、遗传性和不完整性等七类。[4]加拿大学者谢弗按照概念产生的历史顺序,将其分为哲学的、艺术的、教育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和宇宙学的等10类。[5]《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赞同将文化的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整体的人类社会遗产”;一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场中的体现”。[6]纵观这种种的定义,虽然各有亮点和真知灼见,但唯有马克思的洞见让人思路为之一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著作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文化即“人化”。因此,文化不仅是一个名词,而且还应作为动词来理解。它不仅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静态结果,而且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人化自然、人化世界的动态过程。[7]该观点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和思考角度的局限,直指“人”这个核心,将文化与人性、人的本质捆绑在一起,有无限大的辐射和对接能力,更能焕发出无穷的理论魅力。郭湛将文化阐述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5]王文兵指出人化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及其历史成果,均是对这一命题的细化阐述。[8]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为方便下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在“文化即人化”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即是人为与为人的过程和结果。这个定义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文化,是人“化人—化己”“化内—化外”的统一,离开了人就无从谈起。比如,在人类尚未诞生时,月亮是客观的,只有当人类注意到月亮之后,才有关于月亮的文化。其次,文化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这是因为“人为”和“为人”都兼具多种词性。第三,“人为”既是现实的人拥有能动性且能够去作为,也是向着理想中或依照标准规范里的‘人’(人样/人杰)一样去作为,还包括人的作为造成的结果。“为人”既是为了人的现实和理想需要,也表达实践‘人’的理想和要求,还包括为了成为人、造就人的目的。第四,“人为”和“为人”是紧密联动依存且在各个层次都有机统一的整体。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存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原始人采食植物、围猎动物是一种人为(人的劳作),也是一种为人(为了果腹续命),但同时,人在劳动中不断创造自我(人为和为人一体),也逐渐领悟并运用更好的生存方式如栽培、驯养等(文化与智慧的发展)。第五,“人为”和“为人”的对象既包括纯粹的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其他人及人自身,人通过行为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自身也受到反向的作用和影响。第六,在人类社会已经发端发展的背景下,只要人不灭绝,“人为”与“为人”是一组持续作用的“永动”结构,也就是说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静态的文化只是一种特殊状态或“定格照”,动静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第七,文化能够分区、分时、分类、分层和分级,这种种的区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想工具和自身结构特征的映射,也是文化的一种化现形式。
“人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改造自身的动物性;二是向外,为环境中的万物打上人的印记。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并非孑然一身、孤独存世,因此,人与人在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中,不仅“人化”自己和他人,也被他人和自己所“人化”。关于文化的形成,可以用图1进行表示。该图由人为、为人、人向和向人构成了四个象限。其中人为和为人的含义前文已经简短阐述过了,这里还需要对“为己”和“为人”作一些分析。“为己”应该理解为“修为自己”,“为人”不仅包含利于、帮助别人的意思,也指“影响、利用别人”来达到自身目的,即今之学者主要是为了作用于外界,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开设的种种工具性、经营性学科就可见一斑。总体上看,“为人”“为己”的内涵都很丰富,既指表层意义上“为了自己/别人(的需要)、为自己/别人着想”,也指“为了修为自己/别人”,还包括“向内(改造或满足自己)和向外用力(施加影响或利用别人)”。“人为”与“为人”的关系辩证而统一,有时候互为表底,同时共存,有时候互为因果,异时牵绊,有时候看似两极,各表一枝。根据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理论,人向的过程也是向人的过程,人为的过程也是为人的过程,好比人向山移动时速度越快,则山向人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说人为即为人,反之亦然。图1中的“人向”指的是人趋向的或人朝向的,向人指的是朝向人或趋向人的。它表示人作用或受作用、主动或受动的方向。第一象限是人为/人向组合,其含义是人的主动作为和向外的;第二象限是为人/人向组合,表示为着自己/他人和向外的;第三象限是为人/向人组合,其含义是为着自身/他人的和向内的;第四象限是人为/向人组合,表示人的被动应对和向内的。总之,人为认识、应付、改造以及利用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过程和结果,即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图1 文化形成的四象限
相比于文化研究悠久的历史以及文献数量的浩如烟海,旅游作为一个概念受到人们关注的时间则显得晚得多,至今不过数十年。但两者有一点是相似的,即与文化的概念一样,旅游的概念发展也历经曲折。不论是汉语中的“旅游”,还是英语中的“tourism”,在使用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情况。[9]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的是指旅游活动,有的是指旅游业或旅游行业,有的泛指旅游学,[10]还有的是指旅游专业等等。此外,由于旅游研究的多学科性,涉足者的学术背景和视角多种多样,使得旅游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从当前国内外流行的数十种旅游的概念或定义中可以看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界的探讨和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性和操作性定义、官方和非官方定义之间的关系;二是旅游是人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引发的现象和关系总和;三是旅游的本质规定性。近几年间,“现象和关系总和论”开始逐渐小众,旅游是人(旅游者)的活动的观点已成主流。因为,与旅游相关的种种现象和关系,犹如水面漾起的圈圈涟漪,旅游者就是那颗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是根本的动因。当前,尽管关于旅游的精确定义尚未落实,但旅游是人的活动可以说已经是达成的共识了。这也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旅游是人发动并实施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人为”和“为人”特征,也表现为一系列的过程和结果。针对旅游活动的动因,各学科如地理学、心理学、社会物理学、人类学等均给予了关注,比如,地理学的地域分异理论、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社会物理学力的作用理论、人类学的进化理论均提供了解释的视角。从最近的动向看,有旅游学者借助现象学的“悬置”方法将旅游活动界定为“人们在一段离开惯常环境但位移为零的生存状态里,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体验活动”。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非惯常环境和惯常环境、闲暇时间和非闲暇时间之间的差别(势差)似乎可以算一个隐含的答案,也具有普遍的解释力。根据旅游学的理论,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均是人的环境,[11]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就不存在,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复杂关系。不难发现,惯常环境是人自身长期持续生活、体验或实践的结果,若向外(同时也向内)的人化作用完全止息,环境就会从惯常转变为非惯常,从熟悉变为陌生。对于非惯常环境,人们通常采用三种方法维持生存(人化和被人化),一是更加艰苦卓绝的劳动,如古人所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人的南下“淘金”“北漂”都是如此;二是利用惯常环境中的无形“资粮”,如人脉、技能、影响力等;三是通过货币(凝结的劳动)等手段购买舒适和便利。相比之下,三种人化和被人化的深刻程度是依次递减的。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者与非惯常环境之间的多阶段双向的“人化”“化人”过程:首先,非惯常环境对潜在旅游者施加了影响(向人),让其产生了出游的意愿并付诸实施(人向)。旅游者处于非惯常环境时与之实时动态地进行相互作用。之后,旅游者常常通过照片、言语、纪念品和游记等方式来表明自己“涉足”过某旅游地;同时,这段旅游体验也会让其思考自身并进行领悟,最后旅游者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也会对他后续的生活起作用。渊源久远的“到此一游”涂鸦、历史上的摩崖石刻题字、赋诗作文更是常见的人化举措,并也成为吸引后来者的文化遗产。据笔者的市场调查,暑假期间有很多语文老师前往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旅游,他们重要的动机是参观沈从文故居、拜谒其墓地。这些老师先被人(沈从文的魅力)所化,再身临其境与凤凰古城双向作用,之后丰富和完善了认识,回到学校再讲解沈从文作品时(化人)就会得心应手。这一旅游前、中、后的过程就体现了人为和为人的过程和结果,即文化。因此,也可以说,旅游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结合旅游学的观点,可以认为“旅游文化”则是旅游活动引致或产生的文化。根据“旅游是活动、旅游是人发动的活动”以及文化是“人为与为人的过程和结果”等观点,可以给出旅游文化的新定义:旅游文化即是人们“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的过程和结果。该定义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作为旅游者。现实中的人有多种身份,从社会学和旅游学的角度看,旅游者是一种自致身份,它表达的是人在非惯常环境里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体验,这种身份的获得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而体验又是“人对于人自身、人类社会、自然界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12]体现了旅游者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和追求。人们开展旅游活动,总有一定的原因或动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旅游者的前状态(旅游前)和后状态(旅游后)与旅游者状态(旅游中)并不是泾渭分明、决然无涉的。相反,各状态之间是相互勾连的,比如外出旅游前需要筹划安排并怀有憧憬,旅游归来后留下了回忆和愉快感受。不仅如此,这两者还均会影响个体后续的旅游行为(旅游偏好、旅游决策、旅游方式等)。其二,为了(因为)旅游者。旅游者身份的获得与履行,除去自身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承担一些机会成本和冒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之外,还离不开一系列的辅助性设施设备如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要素,同时,也少不了一些服务需求(信息、预定、保险、支付、讲解、导游等)。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设备美化优化、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本运作、旅游体验优化设计、旅游行业人员流入、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旅游安全和风险管控、文明旅游规范、国民休假制度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均是为了服务和满足旅游者需要而催生演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它是人们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而形成的文化。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通常人们将其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认为旅游文化的分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借鉴前文中关于文化形成机理的阐述,继续通过图1来说明旅游文化的基本类型,分为作为旅游者的文化和为了(因为)旅游者的文化两个大类,它们各自又可以根据四个象限再细分:
一方面,人们作为旅游者的文化:第一象限是体现存在感的旅游文化,旅游者处于中心位置,各项行为主动并且希望得到回应或实现,正如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所表达的那样,这是旅游活动的体验化要求,是当今旅游文化中非常兴盛的一种,即“旅游体验文化”,集中的表达形式是“某某我去(体验)过”。第二象限是向外谋求帮助、完善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者大多带着惯常环境中的难题与困惑,希望在旅游中得到解答、慰藉、治愈和遇见“更好”的自己,修学、乡愁、怀旧、朝圣等旅游活动类型即是此种旅游文化的表现。也可以指人们为了增进父母、子女的福祉而安排他们参加旅游活动如“夕阳红旅游”“孝心旅游”“修学旅游”或“训练营”旅游等。第三象限是接受挑战完善自己的旅游文化,旅游者通常对自身有较高的期望和理想,旅游是用来实现理想的一种方式,这类旅游者通常能够接受条件略艰苦、带有自我考验性质的挑战,“背包游”、徒步游、骑行游等是常见的形式。第四象限是旅游对人的影响和关于人的选择的旅游文化,这涉及到旅游的功能(旅游与身心健康、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以及旅游态度、旅游形态的选择和变化等内容。旅游活动的积极效应已经得到很多实证文献的支持,社会大众逐渐认可旅游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现代生活方式,旅游业还被誉为“幸福产业”。
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因为)旅游者的文化:第一象限主要是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营销文化。这类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为了研究旅游者和吸引旅游者而催生的,集中表现为旅游的学术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全面兴起。从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官员L. 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算起,关于旅游的研究历史已逾百年。第二象限主要是旅游规划、旅游服务培训文化。意愿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组织和个人有意识地聘请旅游规划专家、旅游服务培训讲师对自身的旅游产业认识能力、旅游运营思维和服务能力水平进行提升,催生了旅游策划、规划和服务培训智业等旅游智业。第三象限主要是自我提升的创新文化。伴随着旅游地之间竞争的加剧,旅游景区管理者、从业人员和利益相关者不断提升自我,创造了A级、星级、微笑服务、标准服务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同时,有的还提出了“二次创业”等响亮口号。第四象限主要是旅游发展的价值观文化。随着大众旅游负面效应的逐步显现(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文化涵化、贫富差距以及道德滑坡等),人们开始客观理性看待旅游活动的利弊,提出了替代性旅游、可持续旅游、低碳旅游、软性旅游、绅士旅游、生态旅游、和谐旅游等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方式,人类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越来越多地体现到旅游活动中来了。可以说,旅游文化是旅游文明的原材料,旅游文明则是旅游文化的精华。
总体上看,作为旅游者的文化和为了旅游者的文化虽然存在区别,但它们并非泾渭分明、毫无牵涉。事实上,这两大类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有机联系。“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做文明旅游者,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等理念、共识是相互联动、互为基础的,孤立地看待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旅游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个性和共性、依存和渗透关系,比如汽车文化的兴盛才使得“自驾车”旅游成为社会文化风潮,而后者又为前者注入了新的生动内涵。
文化是个多词性的词,既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文化,离开了人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文化即是“人化”。文化可以被界定为人为与为人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人既指主体的人自身,也指客体的他人。人之所以有文化,是因为他能够认识并把握自然的程序,突破自身被设定的程序,最重要的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重塑、优化和实现程序,从而达到犹如奥林匹克精神般的对各种向度的不断超越。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是人们“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的过程和结果。旅游文化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按照约定俗成的方法划分为三类(即物质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旅游文化),也可以按照发生机理分为“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两类,它们各自又可以细分为(人为—人向)、(为人—人向)、(人为—向人)、(为人—向人)四类。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旅游者”和“为了旅游者”这两类文化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总体上看,旅游文化既是一个横断的概念,它与所有其他类型的文化都有密切的关联,也是一个纵贯的概念,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仅仅提供了一个总揽性、初略的分析视角,很多工作还有赖于后续研究的推进。
[1] 肖洪根.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 华侨大学学报, 1994(1): 69-75.
[2] 平措卓玛, 俆秀美.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辨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12): 65-67.
[3]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深化、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 连树声,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4] 克拉克洪. 文化与个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6.
[5] 郭湛.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4): 24-31.
[6] 沈祖祥. 旅游文化学[M]. 3版.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4-5.
[7] 张建云. 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及其当代意义[J]. 学术论坛, 2015(6): 128-133.
[8] 王文兵. 关于文化即人化的若干阐释[J]. 晋阳学刊, 2007(4): 42-44.
[9] 刘德谦. “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J]. 旅游学刊, 2017, 32(9): 80-102.
[10] 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 [M]. 7版.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41.
[11] 张凌云. 非惯常环境: 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 旅游学刊, 2009, 24(7): 12-17.
[12] 陈海波. 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 2017, 32(2): 22-31.
Culture and Tourism Cultu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CHEN Haibo
(College of Management,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e culture means “humanization” that is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human beings. The tourism is a kind of activity that is initiated and implemented by people, and it is also a cultural activity. Tourism culture is a subcategory of culture, and it i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people “as tourists” and “for tourists”.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 culture and the elaboration of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need to be based on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culture; concept
2018-12-25
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16YBX029);益阳市社科联课题(2019YS002)
陈海波(1984-),男,湖南衡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市场研究
F 275.5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2.017
2096-059X(2019)02–0104–05
(责任编校:彭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