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松丽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许昌461670)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 mpairment,PSCI)是脑血管损伤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障碍的总称。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患者的临床认知障碍表现不同,轻度认知障碍会降低患者的记忆力及注意力等,重度认知功能障碍会引起脑瘀血、偏瘫及老年痴呆等[1]。有关脑卒中的治疗,我国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以针灸疗法为主,而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主要是电针疗法,该疗法是建立在传统取穴定位基础上,通过针体向患者体内导入不同波形电流,从而调整局部神经功能[2]。有研究报道,在脑卒中传统治疗措施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临床症状[3]。本研究选择3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电针结合认知功能锻炼疗法与传统电针疗法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禹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30例P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女9例,男6例;年龄50~61岁,平均(55.3±4.8)岁;PSCI平均病程(6.1±1.7)d。对照组女10例,男5例;年龄50~60岁,平均(54.3±4.5)岁;PSCI平均病程(5.9±1.9)d。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5]。②均经头部CT检测证实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变表现。③病程时间均≤14 d。④且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⑤对本次治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患者可以接受至少3个月以上的长期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伴有神经功能性损伤及其他脏器功能代谢障碍性疾病脑卒中者。③有精神障碍、意识不清醒、生命体征不平稳症状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活血通络及神经保护药物。对治疗期间伴有出血性脑卒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电针治疗,参照《石学敏实用针灸学》进行定位取穴[6],主要为患侧肢体的阳明经及少阳经腧穴,包括神庭和百会。操作者辅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穴位定点并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用0.25 mm×25 mm毫针,固定局部皮肤后针刺约15 mm,在神庭平刺约10 mm,患者有局部胀痛感后,连接GM101型电针仪,连续波,观察并询问患者耐受情况,10 min后调整为疏密波,20 min后去除电针并留针1 h,留针期间每半小时捻针1次,最后快速出针,局部消毒。电针治疗每日1次,间隔5 d休息1 d,持续治疗30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认知功能锻炼治疗。康复训练时,所有患者遵循逐级训练、从易而难的原则。训练内容包括:①认知功能训练。计算机软件拼图及数字捕捉游戏,训练患者对事物的认知功能,删除某句话中个别词语训练患者的注意力。②记忆功能训练。给患者讲故事、放短片后,让患者重述故事及短片情节;让患者餐后30~60 min回忆所吃的食物。③语言表达功能训练。提出话题,让患者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患者表达结束后给予一定的鼓励,引导患者接受语言表达训练。持续治疗30 d。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20、30 d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 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所有评分满分均为100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0、30 d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30 d治疗组 15 24.34±6.74 25.23±9.98 37.65±7.74▲ 56.23±6.45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0 d 治疗20 d 治疗▲对照组 15 24.89±5.58 24.99±6.77 27.81±7.54 38.36±7.78 t值0.243 0.077 3.527 6.850 P值0.405 0.470 0.000 0.000
(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0、30 d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30 d治疗组 15 48.97.±8.71 50.11±9.89 64.35±7.76▲ 70.21±8.89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0 d 治疗20 d 治疗▲对照组 15 49.54±8.23 50.23±8.74 52.24±9.87 54.33±7.97 t值0.184 0.035 3.736 5.151 P值0.428 0.486 0.000 0.000
(3)MMSE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MMSE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分,x±s)
PSCI对患者脑部损伤范围较广,病程短,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黄帝内经》中将其命名为“中风病”,中风病种类很多,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脑卒中对患者的最大危害在于认知缺陷,表现为感觉性缺陷、注意力缺失、记忆力减退及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目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主要源于脑组织神经信号通路传导障碍,信号传导和感知的重要组织为突触,当神经突触可塑性障碍,容易引起突触信号传递延迟或抑制,从而产生遗忘或认知障碍[8]。研究发现,Mi RNA是大脑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这种分子可以参与大脑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记忆、情绪等,当脑卒中患者长期不愈会快速加重病情,引起信号分子Mi RNA产生数量减少,引起突触信号通路传递信号减弱,从而导致信号反馈延迟或抑制,引起PSCI[9]。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血常规等生理指标维护、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疗法、认知功能训练及护理[10-11]。电针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目前应用最为便利且治疗周期较短的一种有效康复疗法。研究证实,中医的各个穴位是神经突触的分布区,当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时,局部穴位经电信号刺激产生的Mi RNA分子数量增多,脑部海马区接受信号分子增多,可恢复机体NMDAR信号通路,增强信号分子传递,从而提高突触的感知信号和应答信号,改善脑卒患者的认知功能[12]。实施针刺联合认知功能护理不仅可以通过电传导修复神经功能,同时可以利用认知功能锻炼有效恢复神经信号传导,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13]。本研究结果发现,与传统单一电针治疗方式比较,电针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状态,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对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电针疗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