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的“手游”消费乱象

2019-05-16 06:32罗毅涵肖玲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手机游戏手游

罗毅涵 肖玲

摘 要:本文从手机游戏市场的发展入手,阐述了未成年人在“手游”方面过度消费的现象,重点分析了当前出现未成年人“手游”消费乱象的原因以及当前“手游”市场存在的部分漏洞,并提出了合理的整改方案。

关键词:手机游戏;过度消费;整改方案

1. 2017年“网游”消费市场剖析

自21世纪以来,游戏行业飞速发展,而移动游戏更是在最近几年发力,从竞争激烈的网络游戏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领跑者,其营业额甚至占据了中国游戏市场的半壁江山。据《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报告》中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整体营业收入约为2189.6亿元。随着硬件技术的提升以及用户游戏习惯的转变,网络游戏内部结构有较大分化,移动游戏以全年约1122.1亿元的营业收入领先,同比增长38.5%,占网络游戏的市场份额达55.8%。

在如此庞大的移动游戏市场中,以“90后”和“80后”为主要生力军的年轻群体贡献的网路游戏产值更是达到了72.6%,这样的数据不可谓不惊人。然而在这庞大的群体之中,还有不少心智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尚欠缺的未成年人,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沉溺其中,背后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2. 未成年人“手游”消费失控例证

近两年来,社会上频频爆出“熊孩子”经不住电子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在手机游戏中大肆挥霍家人积蓄的新闻,据重庆电视台《天天360》的节目报道:58岁的老丁靠摆地摊辛苦攒下的15万元积蓄,竟然在短短20天内就被13岁的儿子灿灿打游戏花完了。更有甚者,有的骗子打着帮忙“网游”充值的旗号,专门坑骗分辨能力欠缺的未成年人。据浙江民生电视频道《1818黄金眼》报道,懵懂的外孙竟然在20天内被骗子转账了4万多元人民币,只是因为他相信骗子能够给他10倍的游戏货币,却不知外婆的存款已然化为泡影。在这个案例中,骗子一步步地诱导孩子,从加好友成功的那一刻,“熊孩子”就已然成为了骗子的猎物,直至最后,“熊孩子”甚至被忽悠将手机设成出厂模式,导致大量的聊天记录都不复存在,给后续的账款追回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3. 未成年人“手游”消费过度的主观原因

上述案例究其滥觞,还是离不开未成年人自我把控能力的欠缺以及其监护人教育的不到位。尚处于发展期的未成年人内心世界不够完善,在没有监护人合理的引导下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相当高,而正处于大热的手机游戏恰恰是一条松紧可控的捆仙索,将未成年的孩子牢牢束缚在其中,孩子越挣脱越紧,最后完全被控制,变得听之任之,而商家盈利的目的最终也得到了实现。

4. 未成年人“手游”消费过度的客观原因

值得令人反思的是,抛开未成年人自身与其监护人的因素,现在这种“手游”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不足呢?相关的法律应对机制是否完善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如今的“手游”市场鱼龙混杂,无论游戏的运营模式还是相关的法律机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而正是这些漏洞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手游”消费乱象的发生。

4.1缺少合理有效的未成年人验证机制

大部分“手游”都有身份信息验证,但实际上运营方只单纯地验证了输入的身份证号和名字是否匹配,使得不少未成年人仅仅需要在相关搜索网站搜索已经匹配的成年人身份证信息便和可以堂而皇之的通过“手游”的相关验证,而后续“手游”的相关功能体验则无需收到任何限制,身份验证机制名存实亡。

4.2支付模式存在明显漏洞

现如今大部分手机游戏都是依托支付宝或微信为第三方进行充值,进而兑换游戏货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催动下,支付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且便利,部分手机游戏开启了短信验证或是小额免密支付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众多游戏玩家的好评并且带动了消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支付模式存在相当大的隐患,甚至将成为未成年人过度消费或是骗子诱骗未成年人所钻的漏洞。未成人无需二次身份验证或是密码验证便可尽情在“手游”中挥霍支付宝绑定用户的存款,其背后的隐患也是不言而喻了。

4.3缺少家长管理模式

大多数手机游戏面向的群体是全年龄段的,在上市初就应该考虑到包括未成年人玩家在内的诸多情况,然而在这方面运营方很少去关注,他们本应该创建合理的家长管理模式,将未成年人与其监护人进行绑定,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以至充值情况都应当以合理的模式告知其监护人,尤其是关乎于充值的管理,都应该保留家长确认机制,面向全年龄段的“手游”应当有关闭当前游戏內购或是立即终止当前游戏交易的功能。即便未成年人在经由其监护人同意后充值成功,相关的消费账单也应以如上模式告知其监护人,运营方也应当保留其消费记录,以便出现未成年人消费纠纷时能够以合法的途径进行相关退还事宜。

4.4相关的消费法律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在虚拟游戏上消费的相关法律条例,而在我国《民法总则》有相关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在不少未成年人“手游”消费的纠纷中,只有家长能证明相关“手游”消费是未成年人所为,该消费才会被认定为无效。而现实则是,在日常的游戏进程中,商家无法判断游戏当时的参与者是未成年人,这属于不知情情况,而“手游”充值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第三方支付的运行,当一次充值正常实施时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护人认可此次消费。以上诸多情况在相关的法律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最终就导致当家长与商家出现未成年人消费分歧时,如果家长难以证明其消费者的确实身份,商家出于非道德的前提下往往选择不退换或仅仅是部分退还,而商家这种行为也并未触犯相关的法律条例。

5.总结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良好的“手游”市场应当有政府完善的相关法律,商家合理的消费机制以及监护人正确的教育共同组成。而如今未成年人“手游”乱消费现象在社会上频发,而第三方自然也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众矢之的。平心而论,家长教育的缺失自然应当摆在第一位,但政府和商家也难推脱其责。政府和商家也应当足够警惕,未成年人“手游”消费乱象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缺漏,更是社会道德上的危机,建设良好的“手游”消费市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 《2017年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报告》2017年11月28日.

[2]《1818黄金眼》浙江电视台,2018年8月23日新闻报道.

[3]《夫妻俩靠摆地摊10年攒下15万,孩子打游戏20天花光》,第一眼2018年10月24日.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手机游戏手游
手游,江南文化的传承新方式
基于手机游戏中UI界面的交互设计研究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游戏迷恋度实证分析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休闲手游荣光不再,该杀回马枪了
2014新主流“重度手游”
跳不过的两道坎 手游的“渠道”和“IP”
手游产业“山寨”路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