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芳
摘 要: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心浮躁,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焦虑、仇视、狂想等“现代心理疾病”,要根除这种疾病防治蔓延,就得从小学生开始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小学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找准时机。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数学知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充分开展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建立合理评价机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教育;兴趣培养;评价引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學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做为一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如何利用数学课堂上的有限资源开展健康的心理教育,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做好榜样作用,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了大量情境学习的素材和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笔者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因此对新知识产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心理产生了我要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开展丰富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在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认识图形”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在“七巧板”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图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小动物、大树、房子、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漳县武阳东街小学,甘肃 定西 7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