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王总 宋艳敏
【摘要】 目的: 研究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12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利用多模式镇痛,对比组利用传统方法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 结果: 实验组治疗满意度100%,对比组治疗满意度85.71%,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SAS、SDS量表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感剧烈,镇痛对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睡眠有显著作用,利用多模式镇痛能够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阈值,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多模式镇痛;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229-0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患者膝盖坏死、强直、半月板损伤等疾病的主要方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手术位置影响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且术后康复阶段的疼痛感十分剧烈,多数患者由于术后疼痛的影响,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与饮食,患者的康复效果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抑郁症状,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度、满意度也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患者预后不良,对患者的整体康复有一定的负面作用[1]。本文对所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治疗资料开展对比,分析多模式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12月12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63例/组。实验组男27例,女36例,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61.07±27.93),病程1~15年,平均病程(9.17±5.83)年,手术位置:单侧34例,双侧29例。对比组男26例,女37例,年龄29~87岁,平均年龄(61.17±25.83)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10.17±5.83)年,手术位置:单侧33例,双侧30例。患者均排除实验用药过敏、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损伤等症状,排除非自愿参与实验患者,排除患者膝关节手术病史,并排除膝关节发育畸形等症状,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比组利用传统止痛治疗,单纯的静脉镇痛泵治疗,即在患者术后进行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剂量0.3μg/kg。实验组加用多模式镇痛,包括静脉镇痛泵(PCA泵)可作为术后补救性镇痛、单次神经阻滞(股神经)或神经阻滞持续镇痛(髂筋膜神经阻滞或是收肌管阻滞)、口服非甾体药抗炎镇痛(布洛芬、乙酰水杨酸、双氯芬酸、帕瑞昔布等)足剂量足时间的NSAIDS药物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注: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胃肠溃疡患者慎用。术前或术毕开对患者行患侧髂筋膜置管连续镇痛,用药采用低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5mg可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剂量20ml/次;静脉镇痛泵则利用舒芬太尼100μg+镇静药+止吐药治疗,剂量100ml;无背景用量PCA镇痛;第3天开始利用口服与静脉注射镇痛药物治疗,如口服用药塞来昔布胶囊,剂量200mg/次,bid,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mg/次,1-2次/日。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采取VAS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利用HSS量表评分,同时利用SAS、SDS量表进行情绪状态评价。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治疗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SAS、SDS量表得分,均数±标准差(x ±s),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满意度,率(%),χ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满意度100%,术后疼痛程度(1.09±0.75)分,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75.27±17.32)分,SAS量表分(22.07±1.44)分,SDS量表(23.55±1.28)分,对比组治疗满意度85.71%,术后疼痛程度(1.78±0.95)分,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56.81±12.68)分,SAS量表分(52.36±3.78)分,SDS量表(48.33±2.4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其疼痛阈值影响,最高程度可达到8级,8级条件下的疼痛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患者头晕、视力模糊、无法正常进食和睡眠。因此人工全膝关节置管术后,患者的治疗压力,集中在如何保证患者正常康复,并减少术后疼痛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疼痛的副作用减少方法,主要是利用不同手段,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并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减少疼痛感影响的生活与康复效果。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感,仅靠提高患者耐受性,无法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疼痛的产生是一个多环节和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止痛机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镇痛!传统药物镇痛多造成患者恶心、感染、呕吐、镇痛效果较差等问题,增加患者的镇痛压力,也会造成患者身体不适,甚至急性疼痛变成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患者股四头肌痉挛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多模式镇痛由于相互作用机制不同而互补,相互协同或相加,同时每种剂量减少而不良反应减少,特别是阿片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以达到舒适化镇痛及完美镇痛。它是通过联合运用能减轻中枢神经疼痛信号的阿片类药物和区域阻滞及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触发信号的NSAIDs 来实现的。本文对所选人工全膝关节置管术患者术后镇痛治疗开展对比研究后发现[3]。患者利用传统镇痛方法治疗下,效果相对不足,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能力、疼痛感改善作用不够明显,通过多模式镇痛则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减轻疼痛,改善预后均有显著的帮助作用。此外,通过对患者开展多模式镇痛治疗,患者的心理压力逐步减少,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降低,并以此减少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对疼痛的耐受性下降問题,多模式镇痛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感的同时,避免患者长时间、高剂量使用单一镇痛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成瘾性发生几率。可见多模式镇痛能够从整体上减少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的心理问题,改善患者情绪。从患者康复效果、疼痛耐受、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整体改善作用明确,达到术后快速预后的效果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9,32(04):198-199.
[2] 余桂芳,蒋超.多模式镇痛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与收肌管阻滞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34(01):98-102.
[3] 严素敏,冯宗权,廖荣宗,余建华,潘耀成,梁少红.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