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娅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形式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患儿,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采取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多形式心理护理可有效稳定患儿情绪,改善患儿负面心理,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关键词】 多形式心理护理;儿科护理;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31-01
儿科是医疗机构中较为特殊的科室之一,由于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众多,故其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传统单一护理模式对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具有局限性,故已无法满足当前儿科的护理需求[1]。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是将各种心理护理措施进行科学融合,既能缓解患儿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患儿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达到促进患儿身体康复的目的[2]。本次研究中,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部分患儿进行多形式心理护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将上述时期我院儿科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95±2.87)岁;主要疾病类型有小儿肺炎13例,病毒性脑炎7例,流行性感冒15例,其他疾病14例。观察组患儿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66±3.44)岁;主要疾病类型有小儿肺炎12例,病毒性脑炎9例,流行性感冒17例,其他疾病11例。本次研究患儿均无精神、语言等功能障碍,且排除重症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两组患儿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行多样式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方法为:①引导式心理护理干预。采用“人-健康-环境-护理”的护理理念对患儿进行心理指引,帮助患儿在生理、自我理念、自我角色及相互依赖性等方面快速有效的适应。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正确的沟通方式告知患儿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可以缓解父母压力、可以加快治疗进度、可以尽快出院等,同时,护理人员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纠正患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等,鼓励患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身体锻炼等[3]。②鼓励式心理护理干预。在进行治疗前,护理人员需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不断鼓励患儿树立不畏艰难、不怕疼痛等精神,在治疗过程中可设立治疗小目标,鼓励患儿完成目标后可根据患儿喜好给予奖励,如奖励患儿小红花、小玩具等,对患儿日常存在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相应的表扬,以此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4]。③放松式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参与到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如帮助患儿进行全身按摩,每次按摩设定为患儿睡前30分钟,不仅帮助患儿提高身体舒适感,还能促进患儿与家属之间的感情交流;患儿在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可询问患儿喜欢的音乐或者电视节目,帮助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患儿内心的恐惧感;日常护理中,可采取玩具沟通法、游戏沟通法、漫画或动画沟通法,拉近与患儿的距离,确保患儿能够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接受治疗[5]。
1.3 观察指标
①患儿心理状态分析。采用儿童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自评表对所有患儿进行心理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儿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重。②患儿治疗依从性。儿科患儿治療依从性主要包括检查配合、护理配合、治疗行为、活动量、睡眠情况和饮食情况六个方面,得分越高说明患儿治疗依从性越高。③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并作出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心理状态
护理干预后,观察患儿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儿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
分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在治疗依从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疾病掌握程度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儿科住院患儿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负面心理,不仅影响主治医师的临床治疗工作,还会影响临床疗效,进一步导致医疗纠纷[6]。临床护理经验表明,不合理的护理方式会增加患儿治疗抵触情绪,会导致其神经内分泌机制紊乱,加之病痛的折磨致使其疾病康复期延长,甚至加重病情。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多形式心理护理能够对存在心理障碍或情绪异常的患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通和护理,从而提供护理质量。此外,患儿的疾病也会影响到家属的心理状态,而家属情绪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康复,多形式心理护理模式虽未对患儿家属进行直接心理干预,但通过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全身按摩,可以增强患儿家属的责任感,减少其内心愧疚感,提高了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家属护理配合度和满意度[7]。
蒋玉娜等[8]学者在研究中11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55例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55例多形式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蒋玉娜等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能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红娟.儿科优质护理病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新举措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1(34): 117-118.
[2] 王春梅.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29): 130-131.
[3] 陈兰.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对儿科病人的临床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12): 1860-1863.
[4] 陈立蓉, 陈启容, 刘扬, 等.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 218-219.
[5] 高春玲.探讨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7(23): 106-109.
[6] 姜永芬, 李雪琴, 冉雪梅, 等.儿科治疗过程中缓解家长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5): 749-751.
[7] 王云, 鱼丽荣, 张敏, 等.心理护理措施对肺炎患儿疗效及其家长心理状态的应用效果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 2(4): 716-717.
[8] 蒋玉娜, 纪会娟, 郄娜, 等.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 39(2): 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