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护理模式在体检中心血液标本采集中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检验的280例患者随机分组(n=140),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以及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检验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检验准确度(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对比差异明显(p<0.05);影响因素有心理因素、采集部位、采血时间、体位因素。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检验中,对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检验准确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采集;检验结果;护理模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056-01
血液是组成机体体液的重要成分,如果身体各部位发生病变,通常会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所以血液标本检验在临床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数据支持,所以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显得尤为重要[1],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检验的280例患者随机分组,每组患者140例。试验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6.94±7.19)岁;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者35例,高、中专文化程度者54例,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者33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18例。对照组男66例,女74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6.46±6.88)岁;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者33例,高、中专文化程度者55例,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者31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21例。两组患者血液样本的采集均来自同一批护理人员,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订协议书。患者基本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该熟悉掌握标本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护理人员均应具有风险理念。考虑到所有与检验结果可能相关的采集因素,尽量避免其对结果的影响:在血液采集之前,对患者交代为了顺利采集血液,尽量保持双手温暖,对采血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及时进行情绪的安抚。在血液采集过程中,找到正确的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量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在检测时间方面,避免过长时间放置,尽量避免大幅度碰撞,采集完标本后使标本与抗凝劑得到充分的混合,避免血液样本凝固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方式每人一针,进行静脉穿刺,在成功之后将止血带解开,并在3~6分钟之内完成标本采集。采集量方面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少于最低采集量。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体检结果误差情况,主要涉及心理因素、采集部位、采血时间、体位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由检验科自制,满分100分,其中90分以上视为满意;60~90之间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满意度包括满意与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两组血液样本检验误差因素比较,结果详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101例,一般满意30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93.57%;对照组患者满意80例,一般满意35例,不满意25例,满意度为82.14%。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因素、采集部位、采血时间、体位因素是影响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采血体位和采血部位不同,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在血液样本采集的过程中,采集部位不能与在患者输液同侧进行采集穿刺,因为输液侧血液受到药液稀释降低血液浓度,影响检测结果。
如果血液样本采集后检验不及时,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降低样本中的血糖浓度,进而影响检验结果[2]。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病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血液样本中的血清钙浓度,其原因可能为病人情绪紧张时会对呼吸和心率产生影响,降低血液酸碱度[3]。本研究试验组护理模式注重心理护理,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临床传统采血体位为坐位,成人传统采血部位主要在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小儿传统采血部位主要在耳后静脉以及枕静脉。但在采集过程中,体位选择以及血管直径选择不合适,常影响着检测结果。在采集时避免选择直径过小的静脉,因为血管可能受到长时间压迫而发生局部组织的缺氧状况,影响检测结果[4]。
试验结果显示,采血时间对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常血液样本检测之前,病人需要禁食、禁水8~12小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水平以及胆红素水平在进食之后会产生变化,影响检测结果。而禁食时间过长也会血液的成分,通常在禁食16小时以上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以及白蛋白水平均会明显降低,因此要严格控制血液采集时间[5]。
综上,采集检验中,对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检验准确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吴永岳,曹龙翎,邓珠连.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 吉林医学. 2014, 35(8): 1581-1582.
[2] 谢海云,李优明,秦燕,等.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 药品评价. 2016, 13(22): 45-47.
[3] 李晓彦. 体检中心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的影响与护理干预方式的研究[J]. 循证护理. 2018, 4(9): 848-850.
[4] 朴松旭.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7): 237, 240.
[5] 樊黎,张召平,刘晓莉. 探讨加强采集血液标本工作提高临床检验质量[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8): 149, 152.